農村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不僅影響有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城鄉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也影響著農村家庭的穩定、倫理觀念的變化和農村社會心理的變遷,甚至對城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自2015年春,河北省社科院課題組連續三年在衡水、滄州、張家口、保定等地就“承載非首都功能重大政策研究”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調查結果發現,農村家庭結構和功能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并帶來一系列實際問題,而現有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及時回應。
從家庭結構看,核心家庭迅速減少,而主干家庭快速增長。課題組以“實際常住(6個月及以上)”而非“戶籍人口”和“在村里擁有耕地”為標準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各類核心家庭所占比例從三年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46%,而主干家庭占比則從30%上升為42%,其中隔代主干家庭從23%上升到36%。主干家庭比例迅速增加,既因老年農民不再與成年獨生兒女在經濟和生活層面上“分家”,也因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離鄉進城務工,而不得不把未成年子女留給孩子的(外)祖父母照顧。隨著近年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和農民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越來越多的老年農民承擔起農業生產和撫養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可以推測,未來幾年內,農村地區標準核心家庭的比例可能繼續下降,而主干家庭特別是隔代主干家庭的比例可能持續上升。
從家庭功能看,傳統家庭功能因結構萎縮而削弱。農村地區主干家庭比例增加,輔證這一數據的,是正在農村迅速蔓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現象,其背后的原因則是傳統家庭功能不可逆轉的式微。傳統農村社會的家庭形態,是以多個小型核心家庭按男性血緣關系組合成一個較大的聯合家庭。這一傳統家庭形態,不僅確保了傳統家庭功能的實現,也保證了傳統孝道倫理的遵守以及家庭各項功能的維持。傳統的家庭功能主要是生育功能、經濟功能、教育功能、撫育和贍養功能、存儲私有財產功能、社會化功能等,但伴隨當代農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功能轉由社會化機構、社會組織承擔。當前,農村社會整體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家庭主動或被動地應對新形勢帶來的實際問題。家庭情感關系能否在分散中保持親密和諧,原有倫理觀念和習俗能否得以傳承,傳統生活方式是否有必要延續,不僅是家庭生活層面的問題,還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和文化的傳承。這在理論層面給家庭社會學研究提出了新問題,也在制度層面給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帶來新挑戰。
家庭結構和功能變化加快農村社會從首屬群體向次屬群體轉變。無論是按F.滕尼斯對社會類型的劃分標準,還是按C.H.庫利劃分首屬群體和次屬群體的標準,華北地區傳統農村社會都是典型的首屬群體社會。這樣的社會以血緣、姻緣、地緣關系給合在一起,不同的家庭世代比鄰而居,共度重大節日和人生大事,培養了共同的習俗和觀念。例如,每到農忙季節,各農戶主動組合在一起,共同勞動、共享生產工具,彼此以感情為紐帶相互幫助,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家庭與家庭之間富有人情味。尤其在農業生產機械化普及之前,共同勞動的場合往往還是家庭、家族或村社討論交流的平臺。而近年來,由于農業機械化的提升、大批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引發的家庭內部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不同家庭之間彼此互助和無償勞動現象正在消失。在我們調查的幾個縣域內,均有農忙季節臨時雇用鄰居進行農業生產,并由雇主按勞動天數或按土地面積支付報酬的情況。而代表農村公共議事特征的“大喇叭”,也被散居各地的成員建起的微信群所代替。調查發現,進城務工農民多以微信群維系家庭感情、參與或了解村莊公共事務。“85后”青年農民普遍認為處理村務不宜講“血緣”、“本家”,而應講法律法規,還認為耕種土地是“父母那一輩的事”,自己這一輩更關心城鄉差異帶來的相關問題。年輕一代農民淡化家庭內外情感、注重公民職責權益,促進了農村社會主要人際關系由初級關系向次級關系轉變。
家庭結構和功能變化,影響涉農政策的落實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整體經濟落后于“長三角”、“珠三角”。環京津的西部山區,共有25個縣。按照戶籍人口統計,這一區域生活著200多萬貧困人口,絕大多數是農民。事實上,這一區域有相當比例的青壯年農民常年在城市打工,并不居住在農村。如果不細致深入地研究農村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的變化,不認真研究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在農村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組織等方面的作用,那么涉農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特別是農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等公共服務建設,就有可能供需脫節。
當前正推進實施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致力于解決該區域內城鄉全面發展問題。針對農村家庭結構和功能呈現的新特點、新問題,應積極通過立法、行政指令及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優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結構和布局,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總量和質量,提升農村經濟和民生發展環境,促進城鄉長遠健康發展。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2017年課題“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我省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年08月1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