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介工作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以及2017年中央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以農產品加工、農業文化旅游、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在政策導向和支持下,農業特色小鎮已成為各地重點培育的特色小鎮類別之一。在農業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建設焦點”的形勢下,對其進行精準定位,并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探索建設思路,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吸納小鎮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和帶動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鎮是介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一個經濟社會單元。鎮不同于鄉或鄉村,它不僅有社會組織功能,也有更強的人口聚集、資源聚集和經濟活動功能。因此,鎮既是地方經濟活動的中心,也是農村聯系城市的紐帶。所謂“農業特色小鎮”,是指依托于農村自然環境、農業特色產業或農業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明確的特色農業產業定位的小鎮類型。作為以農業產業為特色的小鎮,其服務地方經濟活動和聯系城鄉的紐帶作用更為突出,帶動農村發展和拉動農民增收的目標也更為明確。因此,農業特色小鎮應具備以下六個特征:
第一,地域基于農村。農業特色小鎮在地域上應基于農村,或輻射范圍涵蓋農村,這樣才能將來自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要素直接有效地作用于農村發展,同時再經轉換,反作用于城市。
第二,組織面向農村。培育農業特色小鎮涉及到定位農業產業類型、制定發展模式、規劃發展前景、控制發展環境等環節,因此組織職能應直接面向農村,以確保培育工作的精準執行。
第三,功能服務農村。農業特色小鎮是具有明確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鄉村旅游資源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平臺,這一平臺的核心任務在于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
第四,農業產業聚集的平臺。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提升涉農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農業特色小鎮是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先導區,因此在培育過程中,更應注重平臺功能,使其具備吸引農業相關產業集聚、實現融合發展的環境或條件。
第五,農產品加工和交易的平臺。特色農產品是農業特色小鎮的顯著優勢,因此在發展農產品的加工、銷售、轉化升值等方面,農業特色小鎮應發揮積極作用,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創造條件。
第六,經濟文化資源連接城鄉的平臺。特色小鎮由于受到城市與農村的雙向輻射,發展具有明顯的雙向銜接特點,因此作為經濟文化資源連接城鄉的平臺,正是特色小鎮擔負的重要使命。
農業特色小鎮有六種類型:一是依托獨特自然環境和農業景觀的特色小鎮。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農業景觀是發展農村生態旅游,優化農民收入來源構成的重要資源。以此為依托的農業特色小鎮不僅可以滿足城鄉居民不斷提高和增長的新需求,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增加新渠道。
二是依托優質農產品生產的農業特色小鎮。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存在著質量不高、優質農產品不多等問題,將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已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也是依托優質農產品生產的特色小鎮需要肩負的首要任務。
三是依托農產品加工的特色小鎮。依托農產品加工的特色小鎮是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熱點。以“酒都小鎮”山西汾陽杏花村鎮為例。杏花村鎮以汾酒品牌知名度為基礎,從種植、釀造、儲藏、灌裝、包裝、物流、會展、質檢以及旅游休閑全產業鏈切入,形成了酒產業為支柱、酒文化為特色、旅游開發為突破口的產業形態,不斷拉動全鎮經濟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
四是依托農產品貿易的特色小鎮。五泉鎮是楊凌區實現科技與農業相結合的基地,依托楊凌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科教優勢,獲得了大量科技、經濟、政策支撐。五泉鎮將現代農業發展作為鎮域主導產業,強化“農科”特色,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現代農莊為引領,積極發展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形成了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特色產業體系。
五是依托歷史風貌的農業特色小鎮。甪直是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水鄉古鎮,以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著稱。鎮內水系縱橫,古宅林立、古橋各異,遺跡眾多,水鄉特色濃郁,歷史風貌完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被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
六是依托民俗風情的農業特色小鎮。中華農業文明歷史悠久,農業民俗多彩豐富,它們以不同的文化形式融入到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與遺產寶庫。嘗新節是湘、黔、桂等省區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農事節日,在每年新谷成熟時擇日舉行,以此慶祝五谷豐登、共享勞動果實。廣西隆林仡佬族的嘗新節活動最為隆重,每年都吸引來自各地的仡佬族同胞及其他兄弟民族等上萬人參加。
所謂“特色”,就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品質、風格和形式。“特色”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依托小鎮的資源稟賦狀況、經濟社會的物質基礎以及歷史文化的積累等條件。因此,農業特色小鎮不能憑空打造,其培育要結合小鎮自身的生態環境、文化資源和歷史傳統,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健康發展。
政府引導,政策支持。特色小鎮培育工作開展以來,中央和多地政府已經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如三部委支持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申請專項建設基金,中央財政對工作開展較好的特色小鎮給予適當獎勵。特色小鎮建設需要精準的產業定位和完善的規劃計劃,因此政府需要在編制規劃、產業培育、財政扶持、配套基礎設施、保障資源要素、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支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市場主導,上下聯動。農業特色小鎮既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更不是政府包攬一切的平臺,而是農業產業發展載體,是農業產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社區。農業特色產業的培育與創新既要符合小鎮自身的發展條件,又要順應外部經濟和市場需求,僅靠政府輸血是難以長久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在堅持政府引導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將行政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而保證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特色小鎮經濟發展的持續性。
因產而特,因產而興。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應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差異化培育是防止“千鎮一面”的有效手段。
社會參與,多方支持,融合發展。培育農業特色產業需要大量資金、科技、文化的支撐,單純依靠傳統農業生產自身很難實現,應充分利用社會的多方參與和支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農經內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