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謝瑾嵐:以“互聯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

[ 作者:謝瑾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1-17 錄入:王惠敏 ]

謝瑾嵐:以“互聯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圖1)

剛剛召開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繼中央2005年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后又一個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戰略與新舉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方方面面,但“產業興旺”是第一位的。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矛盾和難題,雖然“病癥”各異,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由此可知,鄉村振興戰略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就是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國內外市場需求出發,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促進農業供給體系和結構的優化,提高農產品數量和質量供給的有效性,從根本上破解農業發展難題和改變農業弱質低效的狀況,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湖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農業生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常年在10%以上,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農業供給與需求結構性失衡這一農業發展中的短板,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實現鄉村振興,在湖南顯得尤其迫切。

一、我省農業供給結構問題與成因

我省農業供給結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失衡”:

一是品種結構的失衡。農產品周期性的供過于求與周期性的供不應求矛盾突出,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總體供過于求與“植物少油”、“動物少奶”現象并存,農業的多功能開發不夠,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等新興需求得不到滿足。

二是品質結構的失衡。初級低質農產品過剩,綠色優質加工農產品不足,產品質量難以追溯。

三是市場結構的失衡。農業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國貨、省貨入庫,洋貨入市。早梗稻、雜交稻賣不掉,大量積壓,而泰國米、東北米大量進入湖南的市場、超市。

歸其原因,其中重要成因之一則是市場信息失靈。

一是從供需信息反饋分析,目前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建設滯后,信息傳輸渠道不暢,信息資源缺乏、可靠性差,農業生產經營者無法根據消費者信息及時安排生產與合理布局,從而“過剩”和“不足”等結構失衡問題隨之產生。

二是從供給側要素配置分析,當前農業供給側慢變量無法匹配需求側快變量,需求側信息不能有效對供給側要素配置起引導作用,資源配置扭曲導致農業供給結構失衡。

三是從產業鏈視角來分析,主要是農業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之間耦合性差,農業信息得不到有效整合,產業鏈協同“梗阻”導致生產與消費的匹配性差。

二、“互聯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鄉村振興的作用機理

“互聯網+”是當代信息技術的風口浪尖,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拓展、深入,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的今天,互聯網與農業的加速融合,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與實踐路徑。

一是嵌入并作用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促進農業物質、資金和信息流的融通,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優化調度。

二是促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務便捷化,不僅是重要的農業技術手段,而且是降低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農業效率的重要經營方式

三是對現代農業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的解構,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鏈整體效率。

四是可以驅動解決農業總量、品質、效益等問題,促進農產品供求總量、結構的平衡,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突破點,提高農業供給結構的先進性、適應性和靈活性。

三、“互聯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與鄉村振興的方向與路徑

1、信息農業、智慧農業: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依托互聯網“大智移云物”(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新興技術,通過農業生產領域的信息化、智慧化、生態化改造和實現產業鏈管理來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使供給更好地響應與匹配需求預期,解決農業非理性周期性波動,應對總量“剛性”需求快速向品質“彈性”需求轉變過程中供需不匹配問題。

①大數據服務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與區域布局。運用大數據來分析宏觀經濟快速增長背景下農產品品種結構的優化方向,分析居民消費結構與消費特點,并以此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區域布局。

②智慧農業促進精準農業、質量農業的實現。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控制、專業制造和品質管理,通過智慧農業實現農產品的精準生產、品質提升,應對農產品總量“剛性”需求向品質“彈性”需求轉變的需要。

2、電商農業、平臺農業:重塑農業供應鏈。依托“互聯網+”信息傳遞“跨界、無損、前瞻”與技術擴散溢出性、平臺化等特性與功能,圍繞滿足新興市場需求和破解傳統農業交易、流通低效率問題,通過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全程的“電化”和“網化”解構重塑農業供應鏈,優化農業供需對接市場結構。

①“互聯網+農業供應鏈”構建。利用互聯網對農資供應領域,農產品生產領域、流通領域、經銷領域和農業服務全過程的農業供應鏈進行改造,包括訂單生產、渠道替代、平臺整合等。

②農業電商模式創新重構農業市場體系。重點發展B2B、O2O、B2C、B2B2C等新興業態,對傳統農業交易流通方式再造重塑。

3、分享農業、共享農業: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依托互聯網社會化、市場化主導的思維方式,“合作共享、催化激勵”等特性和功能,推進農業土地、資本、勞動、技術、生態資源等要素配置手段創新和制度改革,打通市場、政府、企業及農戶各環節,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支撐與驅動農業供給結構的優化。

①農業眾籌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探索三權分置背景下,互聯網與金融工具相結合,以農業眾籌模式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

②互聯網金融化解農業融資難。通過大數據征信和互聯網平臺實現風險控制,應對缺乏信用記錄、征信難問題;通過微型貸款和電商平臺下沉投融資渠道,應對單筆貸款金額小、管理難問題等。

③新農人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現代企業等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新型經營主體不斷進軍農業領域,形成家庭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行業協調郵寄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區域經濟與綠色發展研究所所長,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舉辦的“貫徹發展新理念  轉型升級補短板——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研討會”上的發言,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


相關鏈接

補齊鄉村短板 助推轉型升級

羅云壽: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抓手

陳文勝:美好社會建設從鄉村出發

湯建軍:鄉村振興戰略的新亮點與新要求

謝瑾嵐:以“互聯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劉茂松:科學實施我國鄉村振興戰略

王文強:湖南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桃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欧美第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 | 五月婷婷第四色国产 | 亚洲啪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