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陳秋紅等: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進展綜述

[ 作者:陳秋紅?于法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01 錄入:王惠敏 ]

摘要: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 農村逐漸邊緣化和空心化的現實以及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國范圍的迅速推進對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但相關研究整體上還處于碎片化、零散化的初級階段, 其主要不足包括:相關成果還不多, 理論性和分析深度亟待加強;多為政策宣講和文件解讀, 學術性不足;以描述性分析為主, 探索性分析和對典型經驗的比較分析少;研究視角和主體立場還比較單一, 缺乏從綜合視角和多元化主體視角的分析。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研究及實踐分析深度亟待加強。圍繞上述問題, 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 提出了需進一步研究的關鍵問題。

在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 中國農村正面臨著傳統農業逐漸衰弱、農村逐漸邊緣化和空心化、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逐漸減少、農村生境逐漸沒落等問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 要“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努力建設美麗鄉村”;農業部在2013年2月發布了《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 11月確定了全國1000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而早在2007年, 浙江省安吉縣就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概念。學術界從理論、實踐兩個層面已進行了相應探索。本文試圖從理論分析、案例研究和政策探索三方面梳理已有文獻, 以全面認識和把握理論研究現狀與實踐進展。

一、理論分析: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認識

(一) 美麗鄉村建設的涵義

不同學者對“美麗鄉村”和“美麗鄉村建設”涵義界定的視角不同,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立足于自然與社會層面的涵義。“美麗鄉村”中的“美麗”指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8個方面, 既體現在自然層面, 也體現在社會層面;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實現村容村貌整潔環境美、農民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農民素質美、管理民主鄉村社會美[1]。柳蘭芳認為, 美麗鄉村是“五美鄉村”, 即生態環境美、社會環境美、人文環境美、合理布局規劃美和體制機制完善美[2]。另有學者認為, 美麗鄉村集發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于一體, 美麗鄉村建設的思想基石是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核心內容是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支撐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重要內涵是傳承鄉土中國的文化血脈[3]。

二是立足于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間關系的涵義。“美麗鄉村”應該是“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典范, 是讓農村人樂享其中、讓城市人心馳神往的所在[4]。生產、生活與生態“三生”和諧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環境美”, 即布局規劃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人與環境和諧;二是“生活美”, 即物質生活寬裕、社會保障有力、鄰里親朋和諧;三是“產業美”, 即產業特色明顯、產品優質安全、悉同自然和諧;四是“人文美”, 即鄉風樸實文明、地方文化鮮明、皆與傳統和諧。其中, “生產美”是前提, “生活美”是目的, “環境美”是特征, “人文美”是靈魂[5]。也有學者將生態放在生產與生活之上, 認為美麗鄉村建設實質上就是建設鄉村生態文明, 即在鄉村的生產與生活中, 主動、積極地改善和優化鄉村內部和鄉村自身發展與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關系, 以及建設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 塑造良好的鄉村面貌[6]。

三是立足于消除城鄉差別的涵義。張孝德指出, “美麗鄉村”意在追求中國最大的“公平正義”, 通過發展農業、建設鄉村、富裕農民, 實現“城鄉等值化”, 并通過讓農村更像農村的改造, 讓城鎮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向農村聚集, 從而逐漸消融目前所存在的城鄉差別[7]。黃杉等認為, “美麗鄉村”在內涵上既包括豐富的生態資源、優美的人居環境、整潔的村莊面貌, 也涵蓋發達的鄉村產業、完善的公共設施、幸福的鄉村居民, 在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方面均表現突出, 鄉村居民的幸福指數不低于城市居民[8]。

(二) 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

對于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 學界僅有少數學者進行了歸納。例如, 汪彩瓊將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的任務歸納為: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和深入推進村莊環境整治、農村文化教育建設[9]、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建設。翁鳴指出, 美麗鄉村的最終目標是經營鄉村, 即用高水平的鄉村建設夯實鄉村經營的基礎, 用高效益的鄉村經營實現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可持續性[10]。

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的相關內容更多地出現在國家或地區的政策文件中。《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設計了總體目標和分類目標。在地區層面, 《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2011-2015年) 》明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在浙江省相關部門的推動下, 浙江省各地區都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 確定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地區目標, 并形成了適合當地的特有模式, 例如“安吉模式”、“臨安模式”、“衢州模式”、“湖州模式”等。

(三) 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與難點

農業部將美麗鄉村建設活動的重點確定為:制定目標體系, 組織創建試點, 推介創建典型, 強化科技支撐, 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推動農村可再生能源發展, 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11]。王衍亮指出, 農村清潔工程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12]。而胡靜林則強調, 應將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打造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總抓手, 以省為單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 整合各類財政性建設資金, 集中開展鄉村基礎設施、傳統村落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13]。王永林認為,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前提,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重點, 創新舉措是關鍵[14]。馬以指出, 美麗鄉村建設要突出現代農業發展、村莊整治與生態創建、基層基礎建設、創新體制機制這4個重點[15]。

魏玉棟認為, 在通向“城鄉等值化”的道路上, “美麗鄉村”創建需要重點破解三個難題:一是如何培養農民的自主意識, 發揮他們積極性的問題;二是如何做到精神和物質同時發展、同步前進的問題;三是對規劃的認識以及能否科學運用的問題[16]。駱敏等將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特別把握的五個問題歸納為:一是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 建設新型鄉村社區;二是以鄉村自然環境為基礎, 培育良好生態品質;三是以地域文化為特色, 突出差異性和多元化;四是以建管并舉為舉措, 維護鄉村優美環境;五是以調動積極性為動力,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17]。齊鐳指出, 鄉村建設的根本在于立足鄉村自身內在的因素, 如何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18]。

(四) 小結

綜合分析現有相關資料, 可以看出, 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第一, 研究深度還亟待加強。目前, 對美麗鄉村概念的界定大多從其外在表現和構成要素來概括, 基本上沒有涉及諸多外在表現后共同的內在本質屬性。同時, 相關問題還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深入分析。第二, 研究視角有待拓展。目前的研究一般從政府工作人員和學者兩個視角展開, 還沒有從農民的視角來研究。

二、案例研究:國內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分析

(一) 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分析

結合地方特色和自然資源稟賦等情況, 一些地區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從現有相關資料看, 對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的總結主要集中于安吉模式、臨安模式、湖州模式、寧國模式、衢州模式等。

1. 安吉模式:一二三產聯動

多數相關的案例分析都以安吉縣為案例。這一模式以打造“中國美麗鄉村”為抓手, 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前提, 依托優勢農業產業, 在農村內部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19]。其建設目標是把全縣187個行政村建設成“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全國生態環境最優美、村容村貌最整潔、產業特色最鮮明、公共服務最健全、鄉土文化最繁榮、農民生活最幸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以經營鄉村的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它以農業特色產業為突破, 以農村生態環境為基礎, 以增進農民幸福為宗旨, 以農村文化建設為重點, 以加強組織領導為核心,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綠色發展和生態立縣, 實現了村容村貌顯著改善、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農業布局明顯優化、農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鄉收入差距大幅縮小[21]。

2. 臨安模式:綠色家園、富麗山村

臨安市在美麗鄉村農村生態建設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模式。這一模式兼顧了農村從生產到生活、從基礎設施到文化文明、從生態保護到社會管理等各方面的需求, 其建設目標是通過十年的努力, 逐步把臨安市農村建設成生態環境優美、村風民風和諧、產業模式多樣、社會保障健全、鄉土文化深厚、農民生活安康的美好家園。按照“村點出彩、串點成線、板塊打造、面上潔凈”的工作思路, 設計了“整治村”、“特色村”、“精品村”三種類型, 逐漸建設成了環境優美、經濟富裕、內涵豐富、領先全國的“美麗鄉村”品牌。[22]

3. 湖州模式:市校合作

湖州市打造了不少美麗鄉村, 例如安吉的“中國美麗鄉村”、德清的“中國和美家園”、吳興的“南太湖幸福社區”等。以“美麗鄉村、和諧民生”為特色品牌, 通過實施產業發展等八大工程, 湖州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了“以科學促進發展, 以市場激活發展, 以合作帶動發展, 以統籌保障發展, 以制度持續發展”的“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23], 其目標是把湖州農村建設成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素質美、管理民主和諧美的魅力農村、幸福農村、和美農村[24]。沈建平指出, 湖州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三集中三提高”[25], 首要任務是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根本目的是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建設方案是“新1381行動計劃”[26]。

4. 寧國模式:五位一體

安徽省寧國市從2010年起在全省率先啟動“美麗和諧鄉村建設”工作, 在“大生態、大循環、大和諧”的科學理念指導下, 形成了經濟高效、環境優美、文化開放、政治協同、社會和諧“五位一體”的新農村建設“寧國模式”[27]。這一模式具有把握生態文明主線、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引導社會力量參入、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和服務四個重要的實踐特色, 建設類型包括自然山水生產發展型、城郊結合生活富裕型、依托重大項目安置型、試點改革整村推進型、功能拓展文化旅游型和創意農業生態觀光型六類[28]。而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則把寧國市美麗和諧鄉村建設的主要類型概括為景區帶動型、舊村改造型、項目支撐型、生態依托型和城郊結合型五類[29]。

5. 衢州模式:四級聯創

衢州市在美麗鄉村建設特別是在村莊整治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衢州模式”———“四級聯創”。實施這一模式有利于調動各級干部的積極性, 有利于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有利于形成上下聯動推進的互動氛圍, 有利于彰顯衢州“浙江綠源”的生態特色, 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30]。在村莊整治和農房改造建設方面, 衢州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為重點, 以推進中心村建設為平臺, 以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為基礎, 以提高農民文明素質為根本, 積極改進方式、提升品位、推進后續管理和強化動力支持[31]。詳見表1。

表1 國內典型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的比較

 QQ截圖20171201090708.jpg

(二) 典型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和啟示

美麗鄉村建設省級層面上的經驗和啟示多來自浙江省, 其經驗是:以縣鄉為主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成片連線整治、突出示范縣鄉建設、以四大行動[43]強力推進。這一經驗的啟示是: (1) 成片整治并加大示范縣鄉的建設; (2) 多元化籌資推動長期開展; (3) 將公共服務進一步延伸到農村; (4) 強化長效機制[44]。

在市縣級層面上, 相關研究對安吉模式、湖州模式與寧國模式的經驗和啟示總結得較多。

安吉模式的經驗及啟示主要有: (1) 堅守以農為本, 加強農村自身建設, 堅持內生發展; (2) 突出生態建設, 經營生態資源, 強調自然和諧與生態文明; (3) 注重統籌及協調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化城和一二三產業聯動, 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4) 堅持文化創新和精神傳承, 拓展山區多功能性, 傳承農耕文化[45]。此外, 要強化政府調控作用, 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充分發揮文化專門人才的作用[46]。除制定科學規劃和創新體制機制外, 其有效經驗還包括創建標準體系、發揮生態優勢和挖掘文化內涵[47]。柯福艷認為, 安吉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包括:決策導向———新農村建設品牌化;規劃在先———合理布局強引導;合力共建———結對掛鉤抓創建;政策引領———激發創建內在活力;項目支撐———工作局面迅速打開;科學考核———細化量化評價指標[48]。

湖州模式的主要經驗在于:一是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先行;二是生態文明構建美麗鄉村;三是產業發展富裕群眾生活;四是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五是市校合作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六是黨政善治發揮領導作用。這些經驗集中體現了政府作為與農民需求的一致性、各方面目標要求全面推進的全面性、全市農村范圍內全部推進的全域性和各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的均衡性。[49]

寧國模式的基本經驗則體現在“五個堅持”上: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立市方略、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堅持統籌城鄉戰略、堅持集聚集成發展。其啟示意義是:新農村建設需要立足生態資源、重視文化傳承、依托產業發展、堅持統籌城鄉、依靠全民參與[50]。

另外, 個別文獻基于對幾個模式的比較, 總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共同經驗。例如, 浙江安吉模式和永嘉模式、江蘇高淳模式和江寧模式的共同經驗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規劃引領、項目推進, 產業支撐、鄉村經營。美麗鄉村建設的6個著力點是:著力機制創新, 關鍵是激活內力, 建構群眾參與機制, 重在改善公共服務, 不斷提升內涵, 堅持城鄉統籌[51]。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 大部分相關案例研究基本上是描述型分析, 解釋型、探索型案例分析很少。同時, 只對單一發展模式進行分析, 缺乏對典型經驗的比較分析。

三、政策探索: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的體制與機制創新

體制機制創新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保障。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要建立“政府指導、目標引導、鄉村主體、科技幫扶、項目帶動、多方參與”的工作機制[52], 形成政府推動、農民主體、企業和社團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格局與機制[53]。

安吉模式強調要建立四個方面的工作機制:“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 “整體規劃、資源統籌、分步實施”的建設機制, “三級負責、以村為主、人人參與”的管理機制以及“產業優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發展機制。其制度政策創新表現為:大力整合支農項目、實行財政以獎代補政策、建立專項考核獎勵基金、鄉鎮和創建村制訂配套獎勵補助政策[54]。其體制機制創新表現為:建立黨政主導、部門協作、縱向到底的領導體制;建立分類定位、激勵為主的考核評價機制;創新農村發展要素保障機制;[55]另外, 有學者認為相關創新還表現在聘請專家擔任顧問、創新整合涉農惠農的相關政策、創新落實激勵為主的配套機制、啟動上下聯動的共建機制和推行部門與鄉鎮、村結對幫扶機制等方面[56]。

臨安模式在“綠色家園、富麗山村”建設中探索形成了五個方面的工作機制:一是籌集各級各方的資金投入, 創新了項目整合機制;二是形成以獎代補制、淘汰制、獎勵制和跟蹤復評制等財政獎補制度, 創新了財政獎補機制;三是組建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這一融資平臺, 創新了融資貸款機制;四是探索形成規劃設計的PK制, 創新了規劃設計機制;五是實施市領導聯系和部門結對領辦制度、新農村建設 (重點村) 財務監督管理制度、建設工程監理制度, 創新了服務監管機制[57]。

湖州模式在“美麗鄉村、和諧民生”建設中探索創新、著力建立健全“六大機制”:“黨政主導、農民主體、各方參與”的推進機制, “產業為先、民生為本、基礎為重”的發展機制, “全域規劃、示范帶動、以點擴面”的建設機制, “試點創新、重點突破、改革推動”的動力機制, “財政引導、多元籌措、市場運作”的投入機制以及“明確目標、強化考核、鼓勵先進”的激勵機制[58]。

寧國模式在美麗和諧鄉村建設中的體制機制創新的主要體現是: (1) 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 (2) 完善政治建設機制, 增強人民參與權利; (3) 積極探索建立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 (4) 不斷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5) 積極推進支農資金整合; (6) 實行優秀人才獎勵機制[59]。

總體上看, 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的政策研究大多是實然層面的描述, 主要是分析和歸納實踐中的相關政策及體制機制創新, 應然層面的分析很少, 有一定理論分析深度的文獻更少。

四、總結性評論及研究展望

(一) 對現有相關研究的評論

總的來說, 目前關于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整體上還比較碎片化、零散化, 還處于向社會大眾宣傳、主要由非學者來分析和評介的泛化研究階段, 尚未形成一個成熟、完整的理論體系,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有一定理論深度的成果少。截至2013年12月31日, 在中國知網上查找篇名中包括“美麗鄉村”字段的文獻僅1425篇[60], 其中, 2/3為報紙文章, 期刊文獻僅369篇, 且這其中約六成是在2013年出版的, 而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獻僅33篇, 發表在SCI、EI、CSSCI來源期刊上的有效相關文獻僅6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研究主題的著作也僅十來本。整體上看, 相關研究缺乏對美麗鄉村建設全面而成體系的論述。

第二, 相關成果的學術性整體不足。相關成果的作者包括學者[61]和官員兩個群體, 黨校學者、黨政機關領導 (包括市<縣>領導班子成員、市<縣>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 及工作人員是主要的作者群體。他們主要進行的是政策宣講和文件解讀, 相關研究的學術性不足。

第三, 案例地區集中和案例分析方法單一。在上述369篇期刊文獻中, 有2/3以上的文獻以浙江省或其所屬市、縣的美麗鄉村建設實踐為案例, 有近23% (84篇) 的文獻以安吉縣為案例。而且, 大多都是描述性分析, 解釋型案例分析、探索型案例分析較少, 也缺乏對典型經驗的比較, 更缺乏在案例分析基礎上的對一般化抽象規律的探索。

第四, 研究視角和主體立場還比較單一。從學科視角看, 文獻多從經濟學、社會學或生態學等單一學科視角出發來研究, 缺乏多學科綜合視角的分析。從主體立場看, 文獻中的有關觀點多是站在政府和學者的立場上提出來的, 缺乏基于農民視角和市民視角的研究。在關乎家鄉發展和自身利益的美麗鄉村建設中, 農民是建設主體和最終受益者, 市民是要爭取的力量和鄉村旅游的主要消費者。只有了解他們對美麗鄉村的認識和期盼, 美麗鄉村建設才能真正改善農民的福利;只有了解他們的參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在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積極性的基礎上得到持續推進。

(二) 研究展望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的問題和現有相關研究的不足, 筆者認為, 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應進一步著重展開分析。

1. 理論研究方面

第一, 厘定基本概念。什么是“美麗鄉村”?什么是“美麗鄉村建設”?其目標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用哪些指標來衡量?目前一些研究雖然給出了一些觀點, 但基本上沒有涉及其內在的本質屬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關系。對美麗鄉村的研究應從這一基本關系的視角來切入,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體現人類對自然的回饋、對自然的生態修復。美麗鄉村不應只是自然的結果, 更應該是建設的結果。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界定要明確美麗鄉村還有多少要建設的內容, 哪些內容最能體現美麗鄉村及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同時, 有關概念界定和指標選取應建立在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對相關微觀主體特別是農民的充分調查 (內容包括需求、期望、認識和態度等) 基礎上。

第二, 梳理內在發展規律。最初的鄉村建設從哪里開始的?有哪些階段?美麗鄉村建設正處在哪個發展階段?也就是說, 美麗鄉村建設是否是內生的而不僅僅是政治家提出來的一個理念?是否是經濟發展和人們需求層次上升的必然結果?是否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就有必要梳理鄉村建設的內在發展規律, 分析中國和其他國家或地區鄉村建設的各個發展階段與經濟發展階段之間的對應關系, 探尋其一般化規律。

第三, 理清生態系統、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一些學者從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和諧角度來界定美麗鄉村, 但沒有對這三個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系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而理清三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是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實踐的基礎。相關研究要特別關注三個系統自洽性基礎上的互洽性, 從時、空、量、構、序五方面展開分析。

2. 案例研究方面

第一, 對不同區域以及不同類型鄉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實踐展開深入的案例分析并抽象出一般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由于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實踐的進度不一, 目前的相關案例研究更多地關注浙江省及其所屬的市 (縣) , 側重分析東部發達地區山區鄉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對其他地區、其他類型鄉村的建設模式研究得少。隨著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實踐的推進, 學界需特別加強對不同類型鄉村建設模式的研究, 并對不同類型的鄉村分別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第二, 加強對典型案例的比較分析并從中抽象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般性規律。目前相關研究缺乏對眾多案例中共同經驗和普遍性問題的比較和歸納。而要抽象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般性規律, 除要求案例要足夠多、案例地區要足夠典型外, 更需要加強對各個典型案例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和問題的比較分析。

第三, 側重于就案例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某些特色和重點展開深入分析。目前大部分的相關案例研究都試圖全面、寬泛地介紹某一案例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沒能突出其中的特色和重點。在農村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產生活轉型等方面, 案例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有哪些特色?應就其中的重點展開深入分析并進行理論升華, 并嘗試運用新的視角、假設、觀點和方法來解析美麗鄉村建設實踐, 進而形成理論創新。

第四, 強化對美麗鄉村建設進展的評價研究。目前分析美麗鄉村建設進展的文獻很少, 且一般是定性的簡要分析。學界需強化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評價研究, 加強對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內容、評估工具等的理論和經驗分析, 以便為各地美麗鄉村建設的考核和評價實踐提供依據和參考。

3. 政策研究方面

第一, 美麗鄉村建設的體制性問題。什么樣的體制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并發揮全社會的合力?如何建立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鄉村基層組織為中心、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多元共治體制?如何構建多元化的投入體制和有效的管理體制?

第二, 美麗鄉村建設的機制性問題。應如何創新美麗鄉村建設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如何建立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運行機制?如何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的協調機制?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應建立起什么樣的保障機制?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應建立什么樣的示范帶動機制以更好地發揮其示范作用?對于已建成的美麗鄉村社區, 應建立什么樣的長效治理機制以實現其內在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 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性問題。實踐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包括哪些?理論上還應包括哪些?應選擇哪些政策工具?管制類、信息類、市場類、自愿類等政策工具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適用范圍分別是什么?

當然, 對新主題的研究總有一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隨著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逐漸重視和相關實踐的推進, 相關研究一定會更具有系統性和深度。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與實踐》 2014(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啪天天久久久久久久久噜噜 | 五月综合激情国产 | 五月婷婷亞洲綜合色色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 亚洲系列日本系列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