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與干其他任何事情一樣,必須遵循事物內在的規律和法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質上是基于客觀規律上的科學扶貧、科學脫貧。因此,要堅持科學態度、善用辯證思維,注重研究與把握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多種“科學效應”,統籌兼顧,精準施策,從而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發揮“乘數效應”,增強扶貧效益
乘數效應,指一個變量的增加會以倍增方式引起最終量的變化。穩步推進脫貧攻堅,必須改變單純依靠“輸血”的做法,瞄準“造血”做“乘法”,增強扶貧效益。一要提高產業扶貧實效,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加大特色種養業支持力度,統籌推進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二要扎實推進就業脫貧,創新“就業扶貧驛站”載體建設,為扶貧車間、電商服務中心等提供基礎設施,加大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為貧困勞動者就業提供精準幫扶服務。三要大力推進金融扶貧,著重為貧困戶脫貧輸“金”活“血”,解決扶貧小額信貸不到位的突出短板,確保“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穩脫貧”。
放大“協同效應”,凝聚攻堅合力
所謂協同,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一致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推進脫貧攻堅,必須樹立系統思維,堅持綜合扶貧、持續扶貧,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讓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愛社會協同發力,凝聚強大攻堅合力。一要強化專項扶貧。全面落實黨委、政府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加大各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切實做到領導工作實、任務責任實、資金保障實。二是強化行業扶貧。圍繞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確定各工程牽頭部門,各負其責、各計其功。三要強化社會扶貧。推進省內縣域結對幫扶,加強和改進定點扶貧工作,建立考核評價機制,確保落實扶貧責任;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開發,打造扶貧公益品牌。
用活“頭羊效應”,強化示范帶動
“羊群”作為一個松散的組織,“領頭羊”不可或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是“頭羊效應”。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必須用好用活“頭羊效應”,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一要加強黨建引領。“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要把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作為重要任務,鼓勵和選派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優秀年輕干部、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發揮駐村工作隊特別是貧困村“第一書記”的作用,讓每位駐村工作隊員沉得下去、住得下來,發揮應有作用。二要加強能人引導。注重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發展意識強、引領作用大的致富能人,輻射帶動周邊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早日脫貧。三要加強典型引路。組織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奔小康的脫貧典型現身說法、傳經送寶,起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化解“懸崖效應”,打好“政策補丁”
懸崖效應是指事物在變化的臨界點(線)階段或范圍所發生的變化特征和結果,即由量變突破“度”引起質變。在脫貧政策的執行中,要把握好尺度,努力化解政策的“懸崖效應”,打好“政策補丁”,防止出現政策“鴻溝”、產生新的不公平。首先要齊頭并進推進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脫貧攻堅。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貧困村的脫貧攻堅成效明顯,余下近8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非貧困村,但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資金安排、項目布局仍明顯傾向于貧困村,對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卻關注較少。改變這一狀況就要在對各類貧困村“下藥”治貧時,也要兼顧非貧困村的查漏補缺,讓他們共享“陽光雨露”。同時要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與邊緣貧困戶脫貧“雙軌并行、穩步到站”。目前的扶貧政策項目大多向建檔立卡戶傾斜,這固然無可厚非,但一些因病、因殘致貧卻未被納入建檔立卡戶的邊緣戶,也渴望能得到幫助。要把對邊緣戶扶貧解困提上議事日程,通過點滴幫助,讓他們感受溫暖,重拾生活信心。
避免“木桶效應”,補齊補強“短板”
木桶效應告訴我們,一只桶盛水的多少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也稱為短板效應。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將著力點放在補齊補強“短板”上,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開發新路。一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把深度貧困縣、深度貧困村的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加大各方支持和幫扶力度,把新增資金、項目、措施重點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特惠政策落實到位,堅決打好“硬仗中的硬仗”。二是著力提升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圍繞教育、就業、醫療、文化、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謀劃建設項目,安排建設任務,確保到2020年實現主要領域指標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三是強化基礎設施扶貧。以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為抓手,著力解決貧困村基層組織弱化、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重視解決貧困地區吃水難、行路難、用電照明難等突出問題,繼續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加強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加快貧困地區電力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重視貧困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克服“邊際效應”,強化資金管理
邊際效應又稱邊際遞減效應,主要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呈現減少的趨勢。當前,雖然全省扶貧面不斷收窄,但扶貧邊際效應遞減現象逐漸顯現,即每單位扶貧資金所帶來的貧困人口的減少、貧困發生率的下降呈現減緩的趨勢,扶貧任務日益艱巨。推進脫貧攻堅,要狠抓資金項目管理這個重點,強化對資金精準使用情況的考核,努力向強化資金管理要效益,切實克服扶貧資金“邊際遞減效應”。一要精準使用。根據脫貧攻堅規劃和年度減貧目標任務,擇優選定項目,嚴格按照“戶申請、村申報、鄉鎮審核、縣級審批”程序,自下而上確定扶貧項目,實現公開、公平、公正、科學立項,用最短的時間健全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扶貧項目庫,更好地精準使用扶貧資金。二要高效使用。圍繞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貧困村出列標準,進一步落實資金、安排項目,確保扶貧資金直接到村到戶,切實提高脫貧攻堅專項資金投放和使用效益。三要規范使用。加強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嚴格執行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相關規定,明確脫貧攻堅工作的“底線”“紅線”“高壓線”,使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盡職責。
運用“波紋效應”,營造良好氛圍
波紋效應是一種物理學現象,就像把一塊石子投到水里,平靜的水面濺起波紋,一圈圈地擴散。推進脫貧攻堅,要注重運用“波紋效應”,加強宣傳,因勢利導,傳遞脫貧攻堅的正能量,激蕩波峰迭起的強勁效應。比如,廣泛宣傳扶貧干部在推進精準扶貧中的示范帶動作用,以良好的用人導向形成干事創業氛圍,從而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為精準扶貧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再如,注重發掘、總結基層一線的創新做法,大力宣傳脫貧攻堅先進典型事跡,形成一批推得出、打得響、可復制的扶貧模式和扶貧品牌。注重探索更多創新思路和舉措,爭取將更多如光伏扶貧、健康脫貧一樣的安徽經驗推廣全國。
(作者單位:安徽省扶貧辦)
本文原載于《安徽日報》(理論版) 2017-11-2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