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部署。可以想見,接下來各地方的“三農”工作必然依照這一戰略進行調整和安排。而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戰略與策略、長期目標與近期規劃如何銜接,就成為必須討論的問題。
從會議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來看,中央計劃分三步走,經過六個五年計劃,也就是用30多年時間完成鄉村振興。如此長的歷史時期,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能機械教條,不能形而上學,也不可能現在就明晰所有具體方案與步驟,而是需要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前進,甚至還要經歷若干次反復才能最終達到目標。
目前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處在中等收入階段。現階段也正是中國史無前例快速城市化的階段,城市化意味著農村人財物資源向城市的聚集。這種資源流向,使農村變蕭條具有了某種必然性。這與城市本身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有關。在農業產值占GDP比重只有8.5%的情況下,農民的富裕必然以減少農民為前提,農民大量進城是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的基本方向。
農民進城首先表現為農村富裕家庭和具有在城市就業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而留守農村的則是缺少進城機會的老弱病殘群體以及進城失敗返鄉的群體。這部分農民在村莊中與土地結合起來,可以獲得遠比在城市漂泊更好的基本保障。也正因這個農民群體可與土地結合,可在村莊熟人社會生活,中國才避免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大規模城市貧民窟,才保持了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與社會穩定。
除了城鄉發展不平衡,我國農村發展本身也存在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沿海發達地區農村與中西部農村的差異。東部沿海地區農村早在上世紀就完成了工業化,區域經濟融入了沿海城市經濟帶,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就是說,其建制雖是農村,但經濟活動已城市化,農村土地也主要用于二三產業建設而非農業生產。
相反,在當前占農村地區主要比例的中西部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留守農民主要依靠傳統農業收入,這樣的農村已喪失工業化的條件。繁榮的東部沿海農村與日漸蕭條、空心化的中西部農村形成鮮明對照。
二是擁有資源的農村和缺少資源的農村。工業向城市和園區聚集已成大趨勢,而僅靠農業又不可能支撐數億農民的富裕。于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成為農村地區的一個選擇,現階段,這種探索主要集中到了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上。
問題是,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中國都將保持四億到五億的農民,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充其量只能“養活”幾千萬農民,而且這些能夠受惠受益的農民,一定來自具有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區位優勢或旅游資源的特定少數農村地區,這些地區在全國農村中的比例不超過5%。這些農村不用政策照顧或財政支持,具有高度市場敏感性的資本自會進入,與當地農民結合起來推動相關業態發展。
那么,占中國農村90%以上的中西部一般農業型農村如何振興?需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美麗鄉村”能否得到“美麗經濟”支持?國家支持又能否得到鄉村社會內部的響應?這些都需深入討論。尤其重要的是,這些地區不可能也不應當從先發地區學習鄉村振興經驗,甚至從策略上講,作為一項長期歷史任務的鄉村振興,恰恰是以一個時期內部分鄉村人財物資源向城市聚集為前提,比如如果沒有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在當前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十畝的小農經營條件下,鄉村全面振興很難實現。鑒于農民進城是個緩慢的歷史過程,鄉村振興戰略也就不能急于求成。
正因面臨以上這些現實,地方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尤其要注意防止線性思維,要懂得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長期歷史任務”所要經歷的復雜過程。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