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很難做,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產品具有鮮活性。因為這個鮮活性,隨即就帶來包裝、物流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對供應鏈的質量提出了要求,而且也對時限也提出了要求,更重要的是成本也不能太高。但事實是,生鮮供應鏈難倒英雄,一些生鮮電商驚呼傷不起。擺在現實面前的兩難抉擇是,如果不向前進,不搞供應鏈,則根本無法保證供應鏈的品質,消費者不滿意;如果搞供應鏈,則成為重資產,占用的資金很大,回報的周期很長,對融資是極大的考驗。
上面還是企業的問題,而要放在一般農戶,更沒有實力搞什么供應鏈,好多地方都存在望洋興嘆的現象,手里握著好的農產品,就是沒辦法賣出去。指望生鮮供應鏈的突破肯定還需要時日,當下還得想一些別的辦法。
于是出現另外一種情況,把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突破鮮活性這一個根本缺陷,也就實現了標準化,也容易實現品牌化,可以常年四季在網上銷售,對供應鏈的要求還有供應鏈的成本都會大幅下降。
比如說安徽碭山的黃桃罐頭在微商上是很厲害的。我看到一個數據,2016年安徽碭山的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大概有十個億,其中約八個億是黃桃罐頭。為什么黃桃罐頭實現了碭山電商的迅速崛起?里面有幾條原因:一個是趕上了消費風口,人們想找到兒時的記憶,讓消失了近20年左右的黃桃罐頭又“重出江湖”,引起了大家的競相購買,成為流行的網貨;另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所有搞黃桃罐頭微商的,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工廠,而是采用工廠定制的方式銷售自己的網貨;同時,農特微商體系的成熟也成為重要推動力。當黃桃這種不太好儲藏運輸的新鮮水果,變成可以長期儲存的黃桃罐頭之后,加上傳統加工企業的支撐,在網上銷售就容易得多了。
無獨有偶。在四川的仁壽縣,他們在網上大搞枇杷節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把自己的枇杷加工產品推一推。因為枇杷這種水果時令特征非常明顯,上架貨期也就是20多天,20多天賣完之后賣什么?縣上有一個加工廠,加工枇杷露,罐裝起來,可以常年賣。看報道說,他們在和京東開展網上枇杷節活動的時候,采取半買半送的方式推廣枇杷露產品,結果很快枇杷露做火了,最高排名京東飲料銷量第一名。枇杷露火了之后帶來了幾個良好的效應:一個是為應季賣不掉的和一些商品性比較差的枇杷解決了出路問題,第二個是拉動了經濟,增加了稅收。網上賣枇杷主要是農民增收,可是網上賣枇杷露,那就是工業產品上行,不僅能間接帶動農民增收,而且還可以增加縣上的稅收,間接帶來產業集聚、就業增加等連帶效應,可以說綜合效益比較明顯。
所以,在大家普遍想把產自田間地頭的原生態農產品搬到網上且面臨諸多困難的時候,思維不妨變一變,多在農產品的深加工上下一些功夫。只要能加工得下去,就能把季節性的鮮活農產品變成常年可以銷售的工業產品,也可以把單一的農產品變為豐富的系列食品,增加了消費者的可選擇性。更重要的是,這種標準化的工業品在上行的時候,困難就會小得多,容易打開局面,這也算是農產品電商在供給側方面的一些改革吧。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三日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