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以“鄉村振興、美麗共享”為主題的2018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舉行了主旨論壇,專家學者和業界嘉賓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共同探討美麗鄉村建設的真諦。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忽視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朱啟臻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但是幾十年來我們早就忘了這個根。那么,鄉村有什么文化?文化又存在于鄉村什么位置?
鄉村首先存在的是農業文化。農業文化非常豐富,比如說耕作制度,傳統的生產方式,農業生態體系,優美的農業景觀,特別是跟農業生產相關的人們的信仰,還有豐富的地方知識,這些東西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的鄉村,當然還包括了像地方品種、傳統農具等等。
其次是傳統美德。幾千年農業文明凝聚而成的傳統美德,只有在鄉村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比如說尊老愛幼的傳統,誠實守信的品質,鄰里互助的民風,勤儉持家的傳統以及禮儀跟秩序,這些東西也是保存在鄉村的。
第三個方面,是民俗和生活方式,像節日慶典,豐富的民俗習慣,包括紅白喜事,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都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還有更琳瑯滿目的文化表現形式,就是民間文藝,像地方、戲曲、雜技、花會、廟會、民族體育、民間傳說等等。
有人說鄉村文化的復雜性就像一個高明的雕刻大師精心雕制的一件工藝品,你要不懂千萬不要動,一動就會傷害。鄉村文化存在什么地方?除了傳統的文化還有現代的,鄉村文化首先存在村落形態當中,鄉村的生活方式更是活態的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有生產方式,比如鄉村手工藝,今年一號文件中央專門提出來振興傳統工藝。
對于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必須加強重視,下大力進行傳承和保護,如果我們把農村這些載體都消滅了,也就消滅了我們的農業文化和傳統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