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3月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記者會上,有記者給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出了這樣一道計算題。
記者: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增長,同時,我國糧食進口也在增加,請問我國的糧食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
陳錫文:既有多的地方,也有少的地方,總量上雖然12年連續增產但是大概還有400億斤的缺口不能滿足需求,還需要進口來彌補這個缺口,所以這又是少了。
2015年我國農業實現12年糧食增產,糧食庫存達到歷史峰值。全國人大代表李培忠發現,糧食雖然增產,但糧價卻在走低。
李培忠:2015年,黑龍江省玉米產量達到5000多萬噸,玉米臨儲價每斤降價0.11元,每畝減收大約145元,1億畝玉米減收145億元。
與此同時,國內外的糧食價差進一步擴大。國內糧食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舊糧囤積,新糧難進;國產糧進倉庫,進口糧進市場。正成為當前農業領域最突出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全國人大代表王志剛建議,糧食生產首先調整思路。
王志剛:市場化管理,市場對各種農產品種類的需求、質量是什么,反過來指導生產。
與以往相比,今年的“一號文件”不再提農業產量而更重視質量。農業生產如何能夠取得“質變”?
全國人大代表趙勇認為,現代化農業必須改變單純局限于農業生產的傳統做法。
趙勇:搞高端設施農業,搞高端設施農業就可以匯聚創新要素,可以促進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
在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看來,規?;洜I是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
馬瑞強:把現在分散的小農經營的這種模塊,打成大模塊,三五百畝,三五百畝一塊一塊,這樣更有利農機農資的投入,更有利于降低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黃志峰說,規?;洜I,也能縮小城鄉差距。
黃志峰:對農村農業產業園來講,有規模的產業要形成集群,產業園來管理包括產品提升,引進一些有規模的產業來帶動當地老百姓來發展。
2015年,農民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增幅連續第六年高于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但城鄉之間仍有不小差距。欲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欲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也必須減少農民。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農業勞動力比重還有30%左右,而農業產值占GDP比重不到10%。要達到兩者比例基本平衡,中國還有1億到2億多農業勞動力要進一步轉移出來。全國人大代表任克軍提醒,誰來種地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任克軍:在農村從事一產的勞動力都在五十歲以上,年齡比較大、學歷比較低,挺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繼續解決的一個問題。
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需要政策扶持。
全國人大代表孫斌:國家應該加大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生產人才的一個政策優惠,鼓勵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推廣人員,深入到農業生產一線,特別是支持這樣的人才向貧困的地區去從事農業科研工作和推廣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李愛青:現要加大扶持,解決金融問題、保險問題。保險是現代農業的護身符,沒有這個現代農業就談不上。
全國人大代表胡忠雄:國家就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實現精準培訓,根據每一個區域的特色主導農業產業,進行培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16年“一號文件”也將主糧玉米的改革提上日程。農業發展正迎頭趕上。農業現代化,未來可期。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經過未來五年的努力,2020年我們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時候,我們老百姓的“米袋子”會更滿,“菜籃子”會更優,農民的“錢袋子”會更鼓,農業會更有魅力,農村會更有活力,農民會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北京3月8日(記者 滿朝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