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中國,當下的農人,經常使用一句俗語:民以食為天。本人雖然在文章和講話中多次強調這句話的正解,還是經常聽到很多專家學者和新農人重復它,惡心的要命,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民以食為天,前面還有一句話,叫做國以民為本,本來是封建皇帝的口頭禪,意思是國家是他皇帝一個人的,老百姓是皇帝的本錢,除衣食之外皆為皇家官家之利,所以皇帝會經常高聲大喊,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舊時代的老百姓不明就里,皇帝經常講,官員天天說,老百姓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喊民以食為天,把這句話當成宇宙真理,是情有可原的,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們還在強調民以食為天,就讓人不得不魯迅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導致思想落后、行為墮落之腐敗現狀,通過這句話更是一覽無余,只可惜本人沒有魯迅先生如刀如劍的筆力,也無舊文人嬉笑怒罵的功力,就只能自說自話,隨便寫一一點文字,抒發心中抑郁之情。
人有兩種屬性,即動物性和社會性。民以食為天,正是突出人的動物性的表現,讓人以為,吃飽飯是人的第一需求,更有甚者,這句話透著另一個潛臺詞,無論是用兵如神的兵痞軍棍,還是殺人如麻的江洋大盜,誰讓人們吃飽飯,誰就順理成章的合情合理合法,其他任何問題都是小事兒,什么公平公正,什么普世原則,通通不算事兒!殊不知,作為一個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屬性,那就是社會性。
動物性的人,只承認動物性的權利,只需要遵循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爭它個昏天黑地,拚它個你死我活,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仇山恨海,殺氣騰騰,再正常不過。人們在民以食為天的意識支配下,習慣于掠奪和被掠奪,習慣于一個動物性的人,自動放棄社會屬性的權利,無法承擔社會責任。社會性的人,就需要群體的和諧和持續,社會性就是公共性,公共秩序的建立和公共利益的保障就是群體最大的需要,群體的協調性就是群體成員的行為規則設計的重中之重,這就不再是一句民以食為天能糊弄的了。
作為社會性的人,第一需求其實是尊嚴。人與人之間要想達成和諧,就需要相互尊重,因為尊嚴需要人們相互維護,人類的社會進步已經不需要一個人為了一口飯而放棄尊嚴,放棄做人,甘愿像豬狗一樣以食為天了,所有的規則只需要保證人們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溫飽問題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歷朝歷代,只要老百姓賦稅不是很重,官員不是很貪,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完全能夠靠自身的勞動創造得到保證。也就是說,一個民以食為天的社會,一定是皇權至上的社會,一定是官權暴橫的社會,一定是龍爭虎斗的社會,一定是強調個體發家致富的社會。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人們一定去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一定會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一切行為都會體現出麻木,冷酷,殘忍,動物性顯露無疑,社會性的開放,包容,尊重,一定是奢侈品,人們一定缺乏公共意識和公共訴求,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肯定會缺乏公共保障,個體尊嚴一定要靠權力和金錢來保障,讓人們一旦離開物質財富的支撐就找不到做人的安全感,貴族精神一定會離我們遠去。
民以食為天,喊習慣之后就會成為逃避社會責任的借口。因為這個社會的不同個體之間不可能達成財富的絕對平均,人們總是在相互攀比著,總認為自己是那個擁有更少的人,總是期待著別人奉獻的更多,承擔的更多,使人性中的動物性向社會性進化的路上充斥著奴性,眼前的,短期的利益,哪怕是帶著血腥,也會讓人們眼放金光,興奮異常,對長期的,持續的利益則無意追尋,更談不上為公平公正獻身,久而久之,社會屬性的人一定會被套上戰爭動物的枷鎖。
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具有無法磨滅的社會屬性,人們無時無刻不在相互影響著,相互教育著,當人們普遍降低自身訴求的時候,整體墮落成為必然,整體進步的通道自然不再暢通,人類自身的安全、綠色、持續的保障也會成為遙遠的夢。
我也是有夢想的人,一直夢想著生活在充滿人間大愛的社會中,人們在互敬互愛的狀態下互助合作,沒有傷害,沒有恐懼,沒有人造的災難,人們自覺維護公共利益,不再被個人的成功學忽悠成不擇手段的殺手,不再被勵志片忽悠成失去人性的民賊,個體與個體不再對立,利益與規則不再對立,成功與文明不再對立。可是現在,我倒想把這個夢想降低一下,只要不再聽到新農人們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我就很欣慰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