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于建嶸:土地流轉沖突開始向中西部蔓延

[ 作者:于建嶸?張弘?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11 錄入:王惠敏 ]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開始了規模不一的土地流轉。中國社科院相關課題組日前發布的《土地市場藍皮書:中國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報告(2015~2016)》顯示,從1996年的2.6%到2014年的30.4%,短短18年間,我國農地流轉率快速增長。 在此過程中,哪些現象值得注意?就此話題,鳳凰評論《高見》近日專訪了著名學者于建嶸。

訪談嘉賓:于建嶸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

鳳凰評論《高見》欄目訪談員:張弘(鳳凰網主筆)

縣鄉政府往往成直接爭利者

鳳凰評論《高見》:土地流轉現在各地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

于建嶸:土地流轉有兩種,第一種是農民之間的流轉,是農地之間的流轉;另一種是農用地向非農用地的流轉。

農民之間的土地流轉,在平原地區比較多,平原適合大規模耕種,流轉之后耕種效率會提升。

丘陵地區的農地流轉帶來了一些問題,一個關鍵的原因在于,丘陵地區的水利系統受到了破壞。丘陵地區有很多拋荒,根據我的觀察,拋荒達到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湖南、江西等丘陵地區,雨水大的時候就漏水,一下就沖垮了筑起的田埂,田埂慢慢就會全部垮掉。所以你很少在一塊拋荒中間發現有一塊田是耕種的,因為水利系統破壞了,沒法耕種。北方地區很少有拋荒的,因為它沒有這個問題,

鳳凰評論《高見》:我河南的一個朋友,他們家離鄭州大概三四十公里。他們當地政府從云南請了很多的人來,在那兒建苗圃、種花卉。一開始說,一畝地一年給農民800到1300元,但是給了一年之后,后面的兩年就不給錢了,今年,農民就沒拿到錢。

于建嶸:中國很多問題源于政府與民爭利,它不是一個中間人,不是一個裁決者。根據我的考察,在這么多的農村問題中,縣鄉政府往往是直接的爭利者。財政困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與個人利益有關。財政的問題很簡單,政府沒有錢了,就這樣了;個人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直接的經濟利益。與民爭利不止是官員與民爭利,是整個體系與民爭利,不能公平、公正。

鳳凰評論《高見》:縣鄉政府與民爭利,體現在土地流轉上主要有哪些現象?

于建嶸:第一就是不給錢,或者給低價、隱瞞信息。有時候,農民與縣鄉政府因為土地產生矛盾,他會說,縣鄉政府沒有批文,這只是一個方面。實際上,這是因為農民認為,他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間沒有獲得應有的利益,而不是簡單說縣鄉政府違規,違規是說事的一個方法。

拿直接利益說事有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買賣的價格,政府說給多少錢,最后沒有給。第二,政府給農民錢了,但是政府賣的更多。比如,政府給了農民100萬元,但政府是1000萬元賣出的。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土地流轉過程中間帶來的環境問題,污染、噪音……當縣鄉政府承諾的利益沒給,或者給得少的時候,農民會找別的原因來說事兒——你把我們的土地拿走了,原來我是同意的,但是我突然發現你騙了我。在這個問題上,農民和政府是有共性的,核心在于利益分配不均。我不認為那些農民拍著胸脯說保護耕地,就代表了他的真實意圖。只要給出高價,他都能不要耕地。

鳳凰評論《高見》:我朋友說的這個情況,一畝地一年給800到1300元,有可能是縣鄉政府從買地者那里收到錢后沒有給農民,也有可能是買地者收入有限,給不起。

于建嶸:給不起,就不要拿走農民的土地;拿走了農民的土地,農民就要你負責。

土地流轉沖突向中西部蔓延

鳳凰評論《高見》:農用地向非農地的流轉,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趨勢?

于建嶸:經濟發達地區,比如說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福建,農用地向非農地的流轉,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在江浙一帶,農田之間的流轉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非農地的流轉,現在很多是以流轉的方式變更農村土地的使用形式,城郊地區比較明顯,不管東部還是西部城市。

農地流轉本身,我認為符合生產規律和生產方式,因為土地終究要使用。農地向非農地流轉,主要是因為城鎮化,一是導致了農地的非法流失,二是有些地方規避國家的法律政策,弄虛作假,等于把農地變了性質。因為農村的土地有兩種,一個是建設用地,一個是所謂耕地,有些耕地通過流轉的方式變成了建設用地,買地的人拿到手后建房子了。比如,北京地區的小產權房,都是占用農田。北京地區今年要拆建筑面積1500萬的違建,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土地非法流轉而形成的。

鳳凰評論《高見》:土地非法流轉的問題,具體指哪些?

于建嶸:第一是強迫性的問題。包括國家對耕地的控制,要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實際上很難,也有爭議,有些人認為根本不需要保護。農用地向非農地的非法流轉,已經使農地失去了耕地本身的性質,但是外面看不到,你看到的還是耕地,所以出現了很多所謂的違建問題。第二,在這個過程中間,出了大量小產權房問題。有些地方把土地拿出來辦工廠,農民不愿意,最后帶來了社會矛盾。目前,因為土地問題激發的社會矛盾,大概是占到農村問題的60%到70%左右。

鳳凰評論《高見》:在你接觸到的案例里面,因為土地流轉而爆發的群體性事件有哪些特征?

于建嶸:第一,相對而言,規模還是比較大。規模大主要是跟大工程有關,更多人團結在一起去做這個事情。原來主要是拆某一個人的房子,現在可能侵害了一個群體的利益。這實際上與中國的經濟狀況有關——那種小的項目基本上沒有多少了,大規模的項目增加,這是最近兩年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原來因為土地流轉而爆發群體性事件,主要發生在東部和中部,現在開始往中西部地區蔓延,這是因為修路等一些大項目,以及有環境污染的項目多了起來。

第三,政府的調控手段減少。原來政府調控的手段多一點,比如給你錢,現在基層政府拿不出錢;原來給你安排工作,現在也沒法安排。

鳳凰評論《高見》:如你所說,政府調控手段減少,既給不了錢,不能給農民安排工作,也不能通過別的方式予以補償,這樣會造成矛盾的激化和升級。

于建嶸:是,但還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利益之爭,還沒有變為完全的反抗。

鳳凰評論《高見》:對于土地流轉中的資本下鄉,農民持怎樣的態度?

于建嶸:資本追求高額的利益,它搞高效農業也說不定。資本當然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說,這個地方的農田,要轉換成工業生產的時候,對農村生活會產生影響,比如環境問題。但是資本的特性是要追求比較高的利益,它離不開嚴格的管理,但是農民比較散漫。要達到利益平衡的話,需要政府調節,而政府往往站在資本一邊,不是它喜歡資本,是由于資本給它帶來利益。

這里面的本質問題在于,城鎮化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到歐洲很多國家去看農村,它的發展軌跡是這樣的:資本下去,農民離開土地,到外面漂泊。最近很多人說田園牧歌,我認為,沒有人能夠阻擋城鎮化的挑戰。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制度設計,能不能使農民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痛苦少一點?他們的利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護?

鳳凰評論《高見》:需要政府調節,意味著農地變非農地流轉的時候,農民不能直接買賣,必須通過政府來流轉。

于建嶸:是。因為這種農地變非農地的流轉,矛盾是不可破的。每當有農民對我說,為了國家的耕地紅線,我一般都會笑——有這種人,很少。一旦給他高利,他才不管耕地不耕地。耕地紅線,是一個抗爭的理由,但并不是農民內心追求的目標,他們內心的目標就是多給錢。

農地流轉不該受意識形態過度制約

鳳凰評論《高見》:你剛才說到,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民會面臨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為他要離開土地,從農村人變成城里人,政府有責任要讓農民的痛苦盡量小一點,那你覺得,城鎮化的過程中,在土地問題上還會面臨哪些挑戰?

于建嶸:主要是兩個問題。第一是土地產權。我在臺灣問過一些農民,他們能夠直接買賣土地,借此獲得進城的原始資源。但是大陸農民沒有直接買賣土地的權利,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的土地市場,所以,農民不能獲得完全的土地價格?,F在的農民被逼進入城鎮,但是又賣不了地,按照政府的說法,他們只有承包權。因此,土地產權是一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第二是人口的流動機制要改變。在古代,我在政府當官,退休或者不當了,可以回到老家買一塊地,建一棟房,那個資源是往下面走的。我們現在沒有建立人才和資源的雙向流動體系。你到了有社區的城市,你把戶口遷出來,就必須交出承包的土地。你的戶籍在城市,想到農村去生活很困難。因為農民的宅基地都不允許隨便買賣,城市居民到農村買房子受到很多限制。

我不鼓勵現在的農民把戶口遷到城里,因為現在遷到城里容易,遷回去就難了。城鎮化應該一方面讓農民能夠進入城市;另一方面,還要讓一些想回去的人能夠回去,這樣,他的痛苦就沒那么大了。

鳳凰評論《高見》:和原來的情況相比,允許土地流轉,多少還是一個進步。

于建嶸:當然,土地流轉是有意義的,城鎮化必然會使得一部分農民離開土地,增加留守農民的耕種規模,勞動效率才能體現出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制度怎么合理安排,是個大問題。

我到法國做過調查,法國人允許土地流轉,但他們嚴格限制耕地和建筑用地的區別。你有一塊耕地要賣,你找到我,我們談價,談好之后,我們兩個把這塊耕地買賣之后,要寫一個報告,由土地整治公司去核準。土地整治公司首先要核查,買家買耕地是干什么,如果不是種地的,作為買家就不合格。另外,法國不允許大規模的購買土地。比如,你已經有5000畝地,還要繼續擴大,不行,它要控制規模。

一旦買家不合格,賣家可以把地賣給土地整治公司。你賣給買家的100萬,賣給土地整治公司也要100萬,那么這又帶來一個問題:如果買賣雙方合伙算計政府,該怎么辦?這里有一個評估公司的表,你隨便選一家,以它評估的價格來買賣。如果它現在只評估了50萬,那么問題來了,你不愿意賣,可以,但是,如果你要以50萬賣出,必須賣給土地整治公司,不能賣給其他人。整治公司買下土地,把它整治完了再賣給需要的人去耕種。

法國的制度安排,既保護私有財產,又要保護國家對耕地的規劃和保護,這個制度很精致,很有活力。相比之下,中國也有制度,但是出發點可能就有問題,因為它限定了民眾的權利,沒有產權概念,沒有公平觀念,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對政府更有利。

鳳凰評論《高見》:我在你的《訪法札記》里面看到,法國有些鄉村景色迷人,沒有什么壓力,不僅城市居民,連英國人都到那里買房,住在農村。

于建嶸:但是,它屬于宅基地的買賣,它的房屋產權是一個完全產權,和耕地是兩個概念,法國賣耕地會有一定的限制,但房屋買賣有另外一套制度安排。

鳳凰評論《高見》:眾所周知,北京就多次發生這樣的事件,一些農民把房屋賣給了其他人,若干年之后,房屋價格上漲,農民覺得當時賣吃虧了,又要毀約,然后造成了很多的糾紛。

于建嶸:問題的實質不在于毀約,而是制度安排出了問題。因為農民當時賣房的時候,不允許賣給城市居民,他是偷偷賣的,所以價格肯定上不去,買房也怕賣方將來要回去。

我在20年前寫了一篇文章,關于土地所有人缺位。我當時查了很多很多的案例,就查不出土地到底是誰的。有些是小組,有些是村委會,講不清楚。涉及到規則,我建議,第一,對于房屋,敏感環節放開,因為它是非農業用地,該買賣就買賣。第二個問題,對農田、農地,應該建一套能夠退出或進入的制度,退出、進入有明確規定,不該受到意識形態的過度制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評論《高見》2016.05.23 第6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综合日韩天天久久一本 | 五月定向久久可爱视频 | 色老99久久九九爱精品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