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極端的聲音正迷漫在農產品電商前進的道路上,
一種極端的聲音是不自量力的傲慢,什么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被判死緩,什么電商將讓長期困擾農業的市場困局徹底破局;
另一種極端的聲音是全盤封殺的偏見,什么農產品電商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什么生鮮電商就是一個刻意包裝的神話,等等。如同古代打仗一樣,戰役沒有開始之前,總是輿論斗爭異常激烈,無非長自己志氣,滅敵人威風,而今天的農產品市場也正在面臨這樣激烈的言論交鋒。但吊詭的是,什么時候,農產品電商與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成了對手關系?難道二者不都是農產品流通的一種形式嗎?就不能合作共贏嗎?
任何極端言論都是有害的先對這場爭論的雙方各來五十大板!
為什么要批評農產品電商在傳統農業面前有一種不自量力的傲慢?因為,一個不懂農業的電商,即使互聯網思維再發達,也是空中樓閣。好多生鮮電商的團隊中,連一個分清桃子好壞的人都沒有,即使電商營銷再完美,終端配送體系再發達,在“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的鐵律面前,焉能不敗?至今不斷檢討的生鮮電商供應鏈問題,多是在表面上下功夫,什么多層溫控、什么智能保濕、什么自動揀配,都沒有抓住產品品質這個關鍵。一旦源頭的買手因為不專業導致品質把控不過關,整個后續的冷鏈體系都是徒勞。最近都在討論“拼好貨”的模式,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極致的源頭采購,是通過超級辛苦的買手找到絕對靠譜的產品。更不要說目前長距離異地交易模式,基本難以適合生鮮農產品電商,成本高、保鮮難的頑疾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破解。時至今日,電商沒有資格說更好地解決了農產品長途運輸的成本與保鮮問題,那些專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依然是當仁不讓的農產品流通主力軍和市場主導者。
為什么要批評農產品批發市場對農產品電商全盤封殺的偏見?因為形勢比人強,這個世界在不斷進步。并不是所有的農產品電商都不贏利,至少在干貨農產品市場,電商已經風風火火,孕育出三只松鼠、西域美農這樣的億級電商。至于在泥潭中掙扎的生鮮電商,到底是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法則讓農產品電商走了樣,還是農產品根本不適合做電商?電商的趨勢不可阻擋,只是目前的模式確實還不夠創新和完善,因為大多數做法都是簡單套用工業品電商模式,忽視了農產品與工業品的不同,由此踏上了一條兇險的奴役之路。
到底是誰錯了?
恕我抹一把稀泥,都沒有錯,也都錯了。借用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話說給爭論的雙方聽:不偏不倚,是為中庸。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模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農產品傳統市場體系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比如環節太多、模式太重、細分不夠等。而農產品電商同樣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更方便、更細分、節省時間等,但體驗度、信任度、價格接受度依然面臨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再笨的農產品批發者都知道在一大清晨或傍晚出掉手頭所有的貨,因為農產品具有鮮活性,損耗比降價更可怕,而多貯存一時就意味著損耗增加一分,如若過夜或存放幾天,更有要命的成本遞增問題,搬運、存儲、分揀都是有成本的。但可憐的生鮮電商們,卻在這個方面教訓累累,倉儲體系越發達就意味著成本越高,而客單價卻一直提不上來。所以,必須客觀地、全面地看問題,保持應有的理性。我們不妨把農產品電商問題拆開來看。就目前的現實來分析,農產品的干貨做電商不成問題,因為有著類似一般工業品的特征,以至于目前已經出現過度競爭問題,總體價格水平不斷下跌,品牌化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而生鮮電商還不成熟,或者說模式還有問題,其中重要一點就是重起爐灶,與傳統農產品市場各樹藩蘺,結果導致重建供應鏈的成本居高不下。
根本問題是什么?
在農產品電商問題爭論上,沒有真正的贏家,大家只是因為“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都說得有道理,但又都不全面。我曾在《農產品電商:把一切從頭來過?》一文中基于若干農產品電商事件提出一個前置性命題,那就是:農產品不是工業品,農業不是工業,農民也不是工人,如果不正視這些現實,只是在終端的零售環節采取技術手段,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即使延伸到供應鏈環節,依然也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成本陡增,把電商的輕資產一下子變成重資產,成為棘手的現實問題,不搞不行,搞不好找死;而根本的問題在于,目前的農產品體系并不適合電商,標準化缺失、產品追溯體系不全、生產主體分散且素質不高等,都是短期不好解決的問題。一畝田試圖對這個問題做些探索,但投入上萬人也看不到化解的希望,一個10萬億的農產品市場規模,憑幾個電商就如同“蜉蝣撼樹”一般,更不要說,這其中的好多事情其實是政府供給側改革的內容,屬于降成本、補短板的應有之義!所以,我最近常開玩笑地說,商務局長的腦袋其實系在農業局長的脖子上,農產品電商的問題不在電商本身,而在農業身上,欲做農產品電商,必先農業互聯網化!
到底該怎么辦?
一言蔽之,放棄傲慢與偏見,攜手闖明天。也就是五中全會講的,協同、融合、開放。首先,必須看到,無論是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是新興的農產品電商,都有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點。目前國內外的電商趨勢均表明,線上向線下的滲透正在加速,而另一方面,線下也正在向線上滲透,這兩種趨勢注定要發生沖突或融合,最后的方向還是協同。連被認為是發展的“O2O”也正在被批判,因為電商的線下滲透依然矛盾重重。其次,一些正在發生的變化表明,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農產品電商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院墻,只要有勇氣拆掉這堵墻,完全可以攜手闖明天。比如,北京的新發地批發市場開始觸電了,再比如農融網在對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的基礎上推進農產品電商,而如果把電商的物流拆解成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的長途骨干物流+市區的快遞+社區眾包物流,則對各方都有積極的意義。從目前的線上線下融合趨勢來看,將來理想的農產品電商狀態應該是B2B+B2C+O2O,需要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但這些依然還要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就是源頭的農產品生產體系,無論是對于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是農產品電商而言,在這一點上是同病相憐的,需要進一步向農業領域深度進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