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看上去都一樣,但在村干部眼中,一個村中的農民有非常清晰的分層,而在一般人眼中,最多也只能分出村干部、農民與貧困戶三種,更多的人連這三種也未必分得出來。
人因性格、教育、環境、基因、勤奮等不同,一定會分三六九等。人不分三六九,社會就不會有進步。現在一些所謂的按需分配理論,那只是愿望,只是夢想,有些是完全違背人性與自然規律的。
做鄉村工作,一定要細分農民人群,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點。農村問題多,非得要找到一把打開一扇門的鑰匙。找到這把鑰匙有三種方法:一是依靠村干部,二是自己靜心體會,三是自己很了解鄉村。第一種方法最省事也最靠譜。
影響鄉村的六大群體
一類是德高望重的老者。這個人群可能已經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只是頤養天年。但是,他們是村里絕對的真理標準,也是村干部最可靠的協助者。
二類是村干部。這個群近幾年有點復雜,因為鄉村民主選舉,讓這個權利層變得不再穩定。不過中國普遍的村落依舊保持了這個群的純潔度,相對來說沿海與局部富裕地區顯得純度不夠,層面較亂,這個層面不穩定,村莊就一定會亂。這個群我稱為村里的核心人群,他們可能沒有錢,也沒有文化,但是他們有人品和道德,這是中國鄉村的核心。
三類是精英人群。這個人群是村中最活躍的人群,他們大多有文化,有技術,有的見過世面,是村中比較時尚的人,也是村中的文化人。他們常常與核心人群走不到一起,又在群眾中頗有影響,不過這個人群常常讓村干部心煩,但掀不了大浪,村里的老者對他們有威懾作用。
四類是宗族的力量。鄉村大多是一個姓或者幾個姓,一個村同宗同族較多,所以在村里宗族力量是不能小視的,很多村基本是宗族在主持村中的事務。這里的關系極為復雜,不少村里的老者也是大姓,村的干部就是由姓氏最多的戶選出來的,所以家族力量常常與村干部、老者是同類的,如果不是就難辦。可是也有完全不是同宗同族的人擔任村干部,也依然能勝任,那這個人就是以品德,以孝道來取得全村人的認同。
五類是普通村民,這個群比例很大,約占六大人群的76%以上,他們大多沒有堅定的主意,隨意性極大。在隨意中分成三類,一是誰公平,誰品德好,他們跟隨誰;二是姓氏家族是他們跟隨的重要因素;三是誰的權利大,誰的影響大他們跟誰。鄉村工作村干部需要得到這個群體的認同,也在力爭取得這個群體的認同,村干部最怕在這個群體中留下不好的口碑。
六類是貧困人群。這個人群是整個村,乃至全鎮的敏感人群,約占全村的3-5%左右,這個人群也是最難做鄉村工作的人群,人不多影響極大。此類人群約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絕對貧困,他們約占這個人群30%,主要是天生智障,他們大都是無兒無女,無依無靠,由民政系統負責養老與就醫。第二個層面是天災人禍,這個比例約在28%左右,這個人群在近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由車禍、疾病、意外事故、刑事、火災與地震等造成。在鄉村一旦農民家庭遇到這樣的事故,基本就成為貧困戶。第三個層面約42%,是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的人,大多娶不起老婆。這里又細分兩類,一是老實巴交的人,二是品德不好,這些人到了45歲以上就漸漸失去了依靠,也很難融入村莊的另五類人群。自身的自卑與孤獨感, 也讓他們遠離村民,遠離親戚,在鄉村不結婚,更多的是被大家同情的人群。在鄉村只要被大家同情,認為是可憐的人群,就界定為弱勢群體。
理性分層
中國鄉村是城市人陌生的社會,鄉村人群又是一個既心齊又分散的社會,對外(村以外)他們是一家人,他們不分層面,不分貴賤,對待村內,他們的層面與貴賤又分得極為細致。他們貴與道同類,賤與品同行。
現實中道德是他們的標準,法律是他們的底線。道德與法律是他們分為六大類的分水嶺,也是貧與富的分界線。 鄉村工作一定要分辨三六九等,如果是串門與旅游就沒有任何關系。
鄉村是人治社會,是道德自治,很多事不可能以法律來斷定,而是以人情、感情、村規、祠規來判斷對與錯。 這個社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三六九等,說公平與公正那只是理論上的,是理想中的,現實一定要分。分是為了解決問題,不分是為了滿足理想,中國聽起來沒有西方的法律公平公正,可是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法律永遠有漏洞,信仰與現實保持著較遠的距離。而東方文明中,因分三六九等,看似不公平,實質是多樣性的分層,更能準確找到他的思想上的補丁。
鄉村三大類,十七分層,中國皇帝與村干部以特殊的法律、家譜、宗祠、天神、地獄、倫理孝道編制了一個東方文明之驅,足足走了9000年。
三六九等,天地人群,大千世界,譜宗有形,大國小農,安居示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綠十字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