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強調推進信息化與農業全面深度融合,信息化成為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力量。
沒有農業信息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在學者看來,我國農業正處于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建設的并行時期,具有較強的后發優勢和疊加效應,信息化發展將有效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圍繞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方向明。
中國社會科學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傳統農業將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國家也十分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在您看來,信息化建設對于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有何意義?
方向明:農業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推動農業智能化和智慧化,補齊農業信息鴻溝,提高農民收入。
從生產上看,農民等生產經營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進行精準化操作、精細化管理,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效益。比如:安徽省龍亢農場利用物聯網技術,按照有機食品的理念,建設可遠程實時監測的看得見的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和生態休閑觀光基地,用互聯網金融-眾籌的模式面向消費群體進行產品營銷。由于科學化管理,項目地每畝投入減少360元以上,項目經濟效益達到了46萬元,每畝均效益超過3000元。
從經營上看,通過信息化發展電子商務,將極大地縮短流通時間、流通距離,減少流通環節,讓農民直接對接市場,讓市場直接了解農產品,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僅2015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1500億元,比2013年增長2倍以上,網上銷售農產品的生產者大幅增加,交易種類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品種日益豐富。
從管理上看,信息化建設可以讓農民足不出戶了解農業政策、市場信息、生產技術;讓行政管理部門更加準確的了解農民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農業管理效率。福建省農業廳實施了“12316服務提升工程”,著力于以信息化手段解決傳統電話服務方式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升級后的12316服務平臺集“電話語音、電腦網絡、手機農務通”三種服務方式于一體,將公共服務與信息服務進村入戶、與農技推廣密切結合,降低了溝通成本、節省了服務時間,極大改善了服務的即時性,方便了農民、提高了效率,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中國社會科學網:當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與發達國家以及其他行業相比,農業信息化有較大差距,據您的觀察和研究來看,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還面臨哪些短板和挑戰?
方向明:取得的成績:當前我國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在基礎支撐、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及提高。尤其是在生產信息化方面,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運用,對農業生產的在線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監管等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金農工程”的完成,使得覆蓋農業行業統計監測、監管評估、指揮調度、行政管理等重要業務的數據中心網絡得以在國家及各省級、縣級全面鋪開,這為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信息化程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支撐能力增強。截止2015年,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32.3%,農村網民規模增加到1.95億。現如今,在農村隨時隨地上網已經十分普及,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2)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已在農業生產的在線監測、精準作業、數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應用。足不出戶進行精準化操作管理、實時監控以掌握生產信息已經在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實現。
3)電子商務快速發展。2015年農產品網上零售額超過150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1.47%,而且以每年近20%以上速度增長。網上銷售農產品的生產者大幅增加,交易種類尤其是鮮活農產品品種日益豐富。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及民宿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和模式不斷涌現。
4)信息服務體系日益健全。覆蓋部、省、地、縣四級的農業門戶網站群基本建成、12316“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投入運行,“三農”信息服務的組織體系和工作體系不斷完善,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市場化推進的格局已然形成。
短板和挑戰: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正處在起步階段,基礎相當薄弱,發展相對滯后,總體水平不高。一方面,各級農業部門對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有待深化,關心支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形成;另一方面,我國農業農村基礎條件建設亟待加強,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和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不適應信息化要求,接收主體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此外,地區間信息建設化建設不平衡也是制約信息化服務效果的短板之一。
具體來看:
1)思想認識有待深化??陀^來講,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階段,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顯現。各級農業部門對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仍需進一步深化,關心支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形成。
2)基礎條件建設亟待加強。農業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農業物聯網產品和設備還未實現規模量產,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分等分級、包裝倉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3)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和信息服務體系仍需完善。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低,基礎薄弱,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面臨嚴峻挑戰。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互聯網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還較低,城鄉差距較大。
4)科技創新亟待突破。在整個農業科學學科體系中,農業信息化學科群和科研團隊規模相對偏小,領軍人才和專業人才匱乏。農業信息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比例低。
5)基層科技人員技術層次較低,接收主體農民素質不高。在廣大農村地區,基層農技人員存在技術層次較低,知識面過窄,知更新速度慢的特點,大多數鄉鎮農技人員只懂得一些傳統的種養技術,而對于新技術、新品種等現代農科技掌握不夠,對涉農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理論、管理科學等知識知之甚少。此外,較全國平均水平,農民的文化水平低,培訓是提高農民信息化接受度的重要手段。
6)各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平衡。政府和科研機構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在建設時往往忽視了各個地區農業發展的差異和民本身的接受程度,提供的農業信息對于有些地區來講已經滯后,可對于部分地區卻顯得超前,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信息化服務的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網:對于推動農村和農業信息化建設,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您有何對策性建議?
方向明:農業信息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廣泛滲透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 涵蓋“產+銷”的全過程。因此, 全面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 涉及到政府的各個部門和社會的各方面, 必須堅持“政府主導, 社會參與、資源共享、協同共建”的基本思路。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應將農業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內容,予以部署和推動。全面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規劃,整合農業信息服務資源、合理制定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在健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的基礎上,制定配套法規、行業標準和有關實施細則,以加強對農業信息市場和農業信息業的統一管理,為我國農業信息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性改造,搞好農業基礎技術、關鍵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研發利用。圍繞增強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和轉化能力來改革農業科技體制,引導和推動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同時, 還應推進與國內農業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國內外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先進經驗的地區之間的經驗交流。
三,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支持經營主體主動對接大的電商平臺。大力開展農業電子商務應用,建設網上農產品專業市場,為農業產業基地及龍頭企業、種養經營大戶、農業專業協會和農工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和營銷服務。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準體系。
四,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加大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力度。積極引導電信運營商、電商、金融機構等共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健全市場化運營機制,推動組建信息進村入戶全國和省級運營實體。大力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信息服務,提升農村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普及。
五,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多渠道解決農戶接收信息難問題。信息從業人員和信息接收者是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只有具有良好從業素質的科技服務人員,采用便捷、簡單的信息傳遞方式,方可使得農戶有效接收信息,以便幫助其學習機掌握先進技術及經營理念。應增加新型經營主體信息技術培訓,將信息化培訓納入各類政府培訓內容,引導他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術。
六,農業信息化建設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在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信息傳播的主體和信息供給部門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的農民受體,采用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內容。一定要根據不同類型農民所需,提供多層次的科技信息。(記者張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