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的發言
謝謝文勝兄的邀請和安排。我談“三個判斷”的看法。
一、視角判斷
1、文本分析。研究中央一號文件,從文本分析角度,可以分別從農業政策視角、政府管理視角、社會治理視角、農業經濟(產業經濟)視角、基層治理視角等視角展開。
2、政策評估。中央一號文件要在轉化為具體的政策體系,重點是國家對“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各類補貼、支持項目與優惠政策。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搞一個關于一號文件的績效指標評估體系,發布藍皮書。
3、實際生活。從農村與農民日常生活“獲得感”角度,來考察一號文件所展現的基層治理變遷的特點。一個最能體現“三農問題”的變化特點,是學術研究的主題從以前側重于研究“兩委會”、四大民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兩委會與鄉鎮關系、農業經濟合作社等,到如今側重于研究項目下鄉、資本下鄉、福利下鄉“三下鄉”以及鄉村組織空心化(基層政權空心化)、村莊空心化(建設主體力量空心化)、鄉村倫理建設空心化“三空心化”等新問題。
二、階段判斷
關于階段劃分的判斷,與剛才曹老師所說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新判斷有點相似,但也有不同。我是三個階段劃分,可以用“三力”來體現。
1、動力階段(1982-1986、2004-2005)。主題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1983)、土地承包期(1984)、農產品統派購制度(1985)等。主要是通過農業生產與銷售制度改革、組織形式變革、土地制度變革等方面,塑造“三農”發展的改革動力。
2、定力階段(2006-2015)。主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這一年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政策出臺,取消農業稅以及附著其上的各種“三提五統”式收費項目,這是劃時代的創舉)、城鄉統籌(2010)、水利改革發展(2011)、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3,“家庭農場”首次提出)、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2014,還提出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目標)。主要是通過創造“三農”基礎設施條件、組織形式改革、保障制度建設(即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如新農合、社保、義務教育制度、村村通道路建設等),塑造“三農”發展的戰略定力。
3、活力階段(2016-2017)。主題是農業產業融合新型發展理念(2016)、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主要是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應用,農業結構調整與改革,從農業外找農業發展活力,這是最新階段與以往所不同的最明顯特征,尤其是強調通過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的方式釋放農業的活力與動能。
三、未來判斷
1、鄉村發展與治理從碎片化發展走向整合與系統集成時代。
(1)從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向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轉變。
(2)從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化、標準化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法制化轉變。
(3)從單項政策出臺與體制改革向整體性制度集成轉變,邁入項目整合、流程再造、機制創新、制度構建、功能健全的新時代。
比如,在新產業新業態方面,強調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發揮整合與撬動效應;強調存量資金統籌整合、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等。
2、“鄉村中國”正走向“城市中國”與“城市群中國”時代。
鄉村中國正大踏步走向城市中國與城市群中國時代。在這一大趨勢下,新型城鎮化成為鄉村中國的發展主題。如今各地正在把城鎮建設、特色小鎮建設作為地方政府施政的重點,也是各類資金、項目、政策支持的重點。鄉村發展與治理該如何應對,值得我們深思。
3、“城市群中國(區域中國)”統領“鄉村中國”“城市中國”協調發展的時代已然來臨。
如何發揮“城市群中國”引領、輻射、帶動、整合“鄉村中國”與“城市中國”的作用,值得我們思考。就像湖南,如何深入研究“長株潭”城市群發展戰略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對“鄉村湖南”的影響,并將對“鄉村湖南”的研究重點轉向“城市湖南”、“城市群湖南”,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的發言,標題為編者所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