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四川省南部縣宋家坪村、河北省靈壽縣青廉村、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黑虎洞村等幾個地方的農民,不約而同,自發地做了一件事:立碑。為的是同一件事: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這確實是件值得立碑的大事:我國的農業稅制度,從春秋時期的“初稅畝”算起,經過了整整2600年,終于進了歷史檔案館。
講農業補貼,為什么扯上農業稅?這是因為,二者是鏡像關系,或者說,二者互為負數。農業稅是什么?是因為當農民,因為從事農業,你就要向國家交錢;而農業補貼,則是因為當農民,因為從事農業,國家給你發錢。按照現在某些人的用語習慣,農業稅就是負的農業補貼。有意思的是,這樣互為負數的兩件事,曾經在我國并存了2年。我有幸親歷并近距離感受過這個過程。
本世紀初,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上級領導發來指示:研究國外農業補貼問題,研究中國怎么辦。2001年,我們提交了研究建議報告,得到國務院領導重要批示;2004年,開始減少農業稅,同時開始實行農業直接補貼政策;2005年,開始減免農業稅,繼續實行補貼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繼續補貼……
廢除有2600年歷史的農業稅制度,是個奇跡,進程之快,遠遠超過了決策者的預想。我覺得比這更大的奇跡,是人們的觀念轉換。十幾年前,交農業稅是天經地義;現在,發補貼似乎成了天經地義。
每年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和委員,談起三農問題,經常會建議設立新的補貼類別,其中有的建議,令人“腦洞大開”,幾近異想天開。一些企業家們研究一號文件,尋找進軍農業的商機,也是先問有啥新補貼。
我國的農業補貼起步晚,只有十幾年時間,但是,目前的涉農補貼,五花八門,非常繁雜。我去做調查時,某縣財政局提供的單子,各種名目的補貼,足足好幾十項,數額大小不等,從幾十萬元,幾百萬元,到數億元。
按照世貿組織的定義,所有的農業補貼政策,分為三大類:綠箱、黃箱和藍箱。綠箱政策的特征是:補貼與種什么,產量多少,價格高低,都沒有關系。不扭曲市場,也就是說,對生產和貿易,都沒有直接影響。黃箱政策,則與綠箱政策相反,對生產和貿易有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價格支持(即保護價)政策、對各種投入品和資金的補貼。藍箱政策,是價格支持政策的一種特例:在實行價格支持政策時,同時限制農民的生產數量。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實行別的補貼政策,農民都能夠從國家那里直接拿到錢,但實行保護價政策,農民并不直接獲得國家補貼,而是通過高價格的方式獲得好處。這種補貼,是間接的補貼。
國家也要拿錢,因為,按照保護價收購、儲藏和銷售糧食,是要產生各種費用和損失的,這些最終都是由國家財政買單。此外,消費者也要為這項政策買單,因為價格被抬高了。
保護價收購政策,也是農業補貼政策中的一種,并且在早期歐美農業補貼時,是最重要的補貼方式。對此,非專業人士在理解上,可能不太習慣;在討論補貼政策時,往往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和不全面。
我國最重要的幾項補貼政策,都是在2004年以后開始實行的。
糧食直接補貼政策:2002年在吉林、安徽等地試點,2004年全國全面實行。開始時為119億元,現在為150億元左右。
良種補貼政策:2002年設立。現在主要包括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花生等。每畝補貼10-15元不等。現在補貼總額200多億元。
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2004年啟動。最初只有7000萬元,現在已達200多億元。原則上補貼額不超過農機具購買價格的30%。
農資綜合補貼政策:2006年開始實施。針對生產資料漲價而給予農民的補貼。當年補貼額為120億元,現在已經超過1000億元。這是數額遙居首位的補貼項目。
以上四類直接補貼,從字面上看,都屬于黃箱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基本上都是按照承包地面積發放的,并且與產量和價格都不直接掛鉤。
因此,實際上應該屬于綠箱政策。這三項補貼,完全可以合并,并且現在已經在5省份進行合并改革試點。我的建議是,與保護價政策改革綜合考慮,歸并為一項新的補貼,可稱為農地補貼,或農地保護補貼。這樣,可直接認定為綠箱政策。
農機具購置補貼,對于近年來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作用很大。未來,農業勞動力必然繼續減少,勞動力成本必然繼續提高,提高農業機械化率和勞動生產率的要求更為迫切。因此,需要更加強化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擴大涵蓋農機具類別,并完善補貼程序,既加強監管,又便利操作。
其他名目繁多的各類補貼,通常是由各個不同部門設立,針對的是不同時期的不同重點問題。項目多,交叉多,管理分散,不成合力。需要進行系統地梳理,歸并整合,突出重點,保留和加強最重要的、效果最好的那些項目。
我國農業補貼中,現在最重要的政策,是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這是間接補貼政策,也是2004年設立的。這項政策,現在的矛盾最突出,改革的任務最迫切,也最復雜,需要專題討論。
農業補貼政策,尤其是保護價收購政策,歐美國家最先采用,并先后進行了重大改革。其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他們過去走過的那些彎路,我們就不要再去重復一遍了;他們現在的做法,如果適合我國國情,就可以借鑒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