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6年的今天,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原來鄧小平提出建設基本小康社會,現在已經由基本小康社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十九大報告有七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七大戰略之一。為什么是鄉村振興戰略而不是不是農村振興戰略?而不是農業發展戰略?原來提縣域發展戰略?現在卻提鄉村振興戰略,是區域概念還是突破口?
一、從城鄉統籌向城鄉融合的轉變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兩個趨向和判斷,之前是城鄉統籌,基本上是統籌城鄉。因為是統籌城鄉,城和鄉是并列的,同等重要。同時,城鄉統籌是誰在統籌呢?是政府在統籌。但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那就是說,這次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概念,原來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了城鄉融合機制,但沒有提出一個政策體系。在這里城鄉統籌是政府主導,城鄉融合是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推動作用。因為,有了一個政策體系,要政府推動新農村建設,市場的原動力和政府的推動力要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我的理解,這一點很明顯,從城鄉統籌向城鄉融合的歷史性轉變。過去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判斷,開始城鄉統籌,以及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的概念是馬克思提出來的,是城鄉發展的終極目標。什么叫融合發展?城市有城市的特點,鄉村有鄉村的特點,兩者并存共榮共生,而不是擴張城市減少農村減少農民。我認為,從城鄉統籌到城鄉一體化到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城鄉關系的第三次飛躍。
為什么這是第三次飛躍呢?當時提出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胡錦濤同志提出兩個趨向重要判斷后,在2006年以前基本上取消了農業稅。根據亞當·斯密在論述城鄉關系時的論斷,農業的剩余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先決條件。取消了農業稅意味著工業化、城市化已經不依賴于農業的剩余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皇糧國稅的農業稅被取消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千年大變局。我因此認為,中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取消農業稅就是一個根本標志。但是,城市依不依賴農村呢?改革開放這些年以來,工業化、城市化帶來財富的快速增長,盡管工業化已經不需要依賴于農業了,但是城市化卻嚴重依賴于農村,土地財政和農民工就是一個根本標志。其中兩個最基本的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二是公共服務,使土地增值的增值和勞動價值的增值為中國的城鎮化做出巨大的貢獻。世界有一個共同的規律,所有國家在工業化起始階段的積累都來自于農業的剩余,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鄉村都出現了普遍衰退現象。如西方國家的鄉村“空心化”與城市“貧民窟”并存,至今都沒有解決,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把城鄉融合與否作為一個社會革命成功與否的關鍵。十九大提出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意味著像取消農業稅那樣破解土地財政和農民工問題,意味著如同工業不需要農業剩余那樣,城市已經不依賴于農村的剩余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軌,這是我的第一個判斷。
二、“四化”同步發展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轉變
過去是重中之重,這次十九大報告也提出了新型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是,這里又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前所未有的。為什么這個判斷是前所未有的呢?盡管是重中之重,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補短板,在四化同步發展中,農業現代化是短板。同時,在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中,農村是短板。那么,我們要抓住什么關鍵呢?過去所謂的四化同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業現代化戰略,是要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的農業發展戰略。在這個層面上提出優先發展,就倒過來了。倒過來的戰略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從首先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需要,到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這樣一個歷史轉軌。
那么,怎么樣補短板?也就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農村的短板就決定著整個社會發展的水平,木桶理論就可以非常形象地說明。那么,中國現不現代化,關鍵看農業農村。所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來,把農業農村擺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而且,我之前也講了,到這個階段社會財富的源泉都已經來自于工業和城鎮了,我們不僅不需要農業的剩余,也不需要農村的剩余了,土地財政和農民工這兩個基本制度要改革了。城鄉差別還很大,最根本的差別在于城鄉財產兩極分化。同時,農民工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包括教育、醫療等等。所以,在關鍵時候,土地財政和農民工都面臨政策全面轉軌,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三、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轉變
原來主要只講農業現代化,如四化同步就只提農業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怎么理解呢?原來提農業現代化大多是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出發,現在把農業農村放在一起,那就不能單純地把農村作為一個農產品供應基地。因為,鄉村發展成為了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產品能離開鄉村嗎?所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從整體視野中看待鄉村的發展。
再就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你看西方工業化、城鎮化程度非常充分的國家,各大名校都集聚在小鎮,著名的大企業都在小鎮,而中國呢?都在北上廣。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人類要回歸大自然、回歸鄉村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的空間距離,為新興產業在鄉村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所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轉軌,使鄉村的功能進入了多元發展的歷史階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就是改革兩個根本制度。首先要打破土地財政制度。因為,原來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業稅取消了,農業這一塊兒現在已經不存在問題了,但農村的土地仍然在為城市的發展做貢獻,要像取消農業稅一樣取消土地財政,使土地的財富增值轉變服務于鄉村的發展。如果這個問題不處理好,鄉村振興戰略就有可能成為畫餅充饑。再就是公共服務制度,農民工市民化、農民市民化、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同等地享受到國民待遇。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城鄉二元體制是城鄉發展的制約因素,最根本的就是破除這兩個制度。
同時還要轉變發展理念。原來搞城鄉一體化是從經濟規律來理解的,是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來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這一次呢?不僅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還要尊重生態發展規律,特別是社會發展規律,每一個村莊的形成是社會與自然演變的結果,很多村莊的形成有千年的歷史,社會發展規律是什么?經濟發展規律是什么?生態發展規律是什么?整個理念要歸納到“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思路上來。不能單純地從經濟角度,最根本就是不能再提用工業化的理念來發展農業,那是錯誤的。馬克思早在那個時候就發現,工業和農業在勞動過程和生產過程的不同,使工業和農業發展要遵循不同的發展規律。
還有一個就不能用城市化的理念來發展鄉村。很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我們不難發現,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縣城,走過一縣又一縣,縣縣像農村。是鄉不鄉,城部城。習近平提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下鄉愁。城鄉融合發展,不僅城市要有城市的特征、鄉村有鄉村的特征,而且還要鄉中有城、城中有鄉,各司其職,共榮共生。過去不少人提出用城鎮化的發展理念來發展鄉村,無疑是南轅北撤,必須加以糾正。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城鄉一體化研究智庫團隊首席專家,本文是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學習十九大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座談會”的發言,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而成,標題為編者所加)
更多精彩,請點擊進入專題:
相關閱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