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動員全黨、全社會的力量才能夠實現。這是由鄉村振興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的。但必須看到由于長期重城市輕鄉村思維定勢的影響,鄉村振興面臨很多困難,只有轉變認識,把思想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才能破除不利于鄉村振興的思維障礙,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我們知道,全世界的年輕人大都向往城市生活,希望離開鄉村到大城市去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們一般都會說,工業化、城市化是必然趨勢,也就是說,一些鄉村衰敗是必然趨勢。因為大量的勞動力從鄉村轉向城市、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部門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記得有一年去日本北海道,在那里訪談農民生活,農民住得非常好,祖上傳下來的房子有一大片,各種大小農機具數十件,收入比日本教授還高。但是小伙子到了37歲還找不到老婆,為什么娶不著老婆呢?他告訴我說,女人們都喜歡到城里找對象,不愿意嫁給農民,看來向往城市確實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但是在中國,與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在于,鄉村衰敗還有一系列的人為因素,某種程度上說是農民無奈的選擇。也就是說離開鄉村并不是農民必然的選擇或者不完全是他們自由選擇的結果。人為地設置了城市和鄉村不同的發展機會,你想進一步發展嗎?那就到城市來,只有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們觀察發現,目前有幾個問題是促進鄉村衰敗的重要因素,鄉村振興需要從這些方面著手解決。
第一,就是撤點并校。當然撤點并校的初衷是因為鄉村兒童數量減少,難以撐起一所像樣的學校,因此為了讓鄉村兒童接受更“優質教育”,就只能讓他們離開鄉村,到鎮里或者縣城去讀書。先不論這個好心能否得到決策者想象的那樣的好結果,這個做法到了基層就變成了“強迫”老百姓“城鎮化”(實際上是要老百姓到城市買房子)的手段。最鮮明也是最露骨的口號就是:“小手拉大手”,先把兒童先搞到縣城去,利用中國人望子成龍的傳統,再通過孩子帶動大人進城。“小手拉著大手”動機是讓你到縣城買房子。于是,農民沒辦法,為了孩子的前途,選擇進城買房子吧。在鄉村調查時發現,很多年輕人全家離開鄉村,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孩子讀書。這樣,鄉村衰敗成為撤點并校的理由,撤點并校又反過來成為鄉村進一步衰敗的原因。鄉村教育復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村學校對保持鄉村活力的重要性不少學者做過詳細的研究,鄉村需要學校方便學生上學,鄉村也需要教育結構教育和影響農民。鄉村振興需要培養大批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專業人才。
第二,宅基地對農民建房的限制。限制農民建房是鄉村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理論上的“一戶一宅,無償分配”,很多地方早就被實際上的不批宅基地廢止了。大部分地區村里已經沒有給農民宅基地的權力。在地方調研的時候,我們調查了古村落保護,因為宅基地的限制變得保護和開發都非常麻煩。集體經濟時期實行一戶一宅的制度,那是由于農民窮,蓋不起房子,三個兒子就擠在一套房子里。現在兒子長大了,結婚生子了,還是這一套房子,新的宅基地又不給批,農民只能離開鄉村,到允許買房的城鎮去生活。三個兒子擁有的這套老房子,由于意見不統一,變成徒有其表的擺設,啥也弄不了。古村落的整體保護和利用都成問題。
有些城市,由于總是惦記著農民的宅基地,不斷揚言要拆掉所有村子,于是農民建房就受到極大限制,甚至農民想加蓋一層房子都行,擔心增加未來的拆遷成本,這種規定甚至延伸到了深山區。宅基地限制以及對農民的建房限制,客觀上迫使農民離開鄉村。在一些鄉村調研,心理很不是滋味,鄉村肌理都消滅了,把農民集中起來住排排樓房,農具沒地方存放,農業難以為繼;農家院落沒有了,庭院經濟也隨之消滅,想搞鄉村旅游、農家樂、田園綜合體,都失去了基本的條件。這樣的村還是鄉村嗎?能發展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嗎?還能像總書記講的那樣“系得住鄉愁”嗎?結果只能是農民不愿意待在鄉村、不愿意種地,這反過來又成為拆村的理由。我們必須反思這些教訓,重新認識農民宅基的重要價值,它是農民的生活空間,也是重要的生產空間,庭院經濟、鄉村手工業,很多是憑借農民院落而存在的。農民的宅基地同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維系鄉村文明的重要條件。對宅基地功能認識的缺陷和對鄉村價值的不理解,已經成為影響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
第三,撤村并村加速鄉村的消失。移民搬遷是解決貧困的有效措施,那些生活在深山區、荒漠地帶、石漠化地區、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村民,靠當地資源難以改善生活擺脫貧困,通過易地搬遷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是十分有效的,也受到村民的擁護和支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受到土地增減掛鉤利益的驅使,有些地方從整村搬遷發展到整鄉拆遷,把大量可以在當地脫貧的鄉村強行搬了個地方,結果本來農民可以靠當地資源解決溫飽問題,再加上政府扶持可以實現產業脫貧的鄉村,搬到了一個完全沒有生計,只能靠低保維持生活的環境。
調研一些易地搬遷扶貧的案例,當地介紹經驗時,首先講了“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啥資源都沒有,道路不通,水源缺乏,土地零碎,兒子也娶不到媳婦等,自從搬了家以后,人人都討到媳婦了。”猛一聽,易地搬遷扶貧做得很好!可是下面又接著介紹就讓人產生疑慮:我們要把搬出來的這塊地用好,投入幾百萬通了公路,投了幾百萬修了自來水和水塘,整理了土地,解決了灌溉問題,要把它建成田園綜合體,使之成為高檔的度假村。我只能無奈地告訴他說,以后再介紹經驗的時候,最好把這兩件事分開介紹。如果給農民也把路修好,也把水修好,把土地平整好,農民還會搬遷嗎?當然不會!我們能說這樣的鄉村消失是農民自由、自愿選擇的結果嗎?因此,如何在實踐中真正理解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仍然任重道遠。
第四,片面理解土地規模經營。農戶經營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正是這一創造,不僅啟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而且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遠遠不斷的活力,直到今天。所以,穩定承包關系,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成為中國農業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小崗村時強調,在小崗村大包干等農業生產責任制基礎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贏得了代表們的熱烈掌聲。進入新時代后的鄉村振興,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崇尚讓農民變成既拿地租、又掙工資的人,以種種理由讓農民把土地流轉給所謂“大戶”,而且極大地推高地租,結果農業變成了排斥農民的產業,農民拿地租,或外出打工,或無所事事,加速了鄉村的衰敗,也使得農業“大戶”經營苦不堪言。其實,這些做法完全誤解了現代農業的含義,也沒有很好理解總書記“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指示。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農戶經營,農戶經營的問題要通過制度創新,營造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成長環境來解決,家庭農場是可以全部保留家庭經營優勢,又可以部分地克服家庭經營弊端的最為符合農業規律的組織形式。家庭農場的培育是既可以保障國家農業安全,又可以保持鄉村活力的農業經營主體。任何排斥農民的農業,既違背農業發展規律,也有害鄉村健康,最終損害國家的農業安全。
第五,教育與社會心理的影響。鄉村衰敗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有關。千百年來,我們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幾十年來,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而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老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的口號。人們骨子里滲透著一種觀念,沒出息的人就當農民,甚至只要與農業、農村有關的人都會被認為“低人一等”。在這種文化環境下,即使有人想當農民,都不敢回家當農民。記得前年河北有個大學畢業生,響應人才下鄉的號召,打算回家鄉創業養豬,結果他爹喝農藥自殺,以示抗爭。說:“丟了祖宗的臉!”因為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媒體宣傳都告訴人們同樣的信息,通過讀書遠離農業和農村是成功人士的標志!直到今天,這一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存在著,成為鄉村衰敗的社會心理催化劑。有些美麗鄉村建設,也往往以脫離農業為榮,為整個村莊沒有了農業而自豪。不僅如此,一些地區還在一定范圍內成功營造出了一種文化氛圍:鄉村人只有在城里買了房子,才能娶到媳婦。這樣的社會心理支配下,鄉村怎么會不衰敗。
第六,城鄉缺乏雙向的流動。過去限制農民進城,把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割裂的城鄉之間的關系。今天又出現另一極端的傾向,單方向的城鎮化,各種力量指向讓農民放棄耕地、宅基地,進城購房,以此作為城鎮化的指標。同時限制城市人返鄉,切斷了他們返鄉的路,無疑制約了鄉村的振興。在鄉村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鄉村從衰變走向繁榮,是因為鄉賢返鄉所帶動的,有時一個能人就能帶動一個鄉村的復興。這個能人往往是從鄉村走出去的企業家、官員或知識分子,他們利用自己在外學到的知識、技能和管理經驗,還有資本,憑著一腔鄉土熱情和情懷,重新為鄉村注入活力,帶動老百姓致富,重塑鄉村共同體。鄉紳制度植根于鄉土社會,告老還鄉是中國鄉村傳統,鄉紳作為體現儒家道德規范,實施知識教化的有威望群體,通過維護倫理、勸課農桑、糾紛調解、扶貧濟困、協調村落公共事務等,保障鄉村有秩序運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鄉賢是指有資財、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能影響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并愿意為之做出貢獻的賢能人士。在目前鄉村價值規范體系坍塌的情況下,新鄉賢的核心作用在于凝聚鄉鄰,以道義整合利益,發展出在新時代下適應鄉村發展的共享價值規范體系。因此,不要切斷人們返鄉的路,給包括市民在內的新鄉賢下鄉、返鄉留下一條路,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鄉村有其存在的理由,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相信,只要尊重鄉村發展規律,為鄉村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鄉村就一定會振興,而且變得會越來越美好。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