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的主旨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中國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的宏偉藍圖,也為我們勾畫了未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要點和政策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五句話的政策內涵極其豐富。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產業的振興,也是鄉村社會全方位的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在繁榮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協調推進農村教育、衛生、科技、文化、治理和生態的全面發展,促進農村全面進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將會促進我國城市和鄉村更加協調發展,促進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宏大的任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著力推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好地保障中國的糧食和食物安全
過去十幾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登上新臺階,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但要看到,從糧食需求增長的幾個關鍵驅動因素來看,中國的人口規模、消費結構、城鎮化水平都還沒達峰。據預測,中國人口規模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14.5億人的峰值,比現在還將增加約7500萬人。現在距離城鎮化的峰值水平還有約15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從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看,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以后,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才基本穩定下來,我國現在人均GDP才剛過8000美元。所以,未來二十年左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我國仍處在食物消費結構持續轉變升級的過程中,除了口糧消費會繼續下降外,其他農產品消費都還有較大增長空間。糧食需求增長的大部分將來自對畜產品消費的增長,進而對飼料糧需求、工業用糧都呈繼續增加趨勢,糧食供求總體仍維持緊平衡態勢。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們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調減非優勢產區的糧食生產,比如最近兩年玉米生產在調減,但是必須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護并優化糧食產能。在強調重視谷物基本自給的同時,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面對整個國土,全方位地開發食物資源,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更加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這意味著,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既要強調口糧的安全,又要重視食物的安全。
二、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的配置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最受農民關注的一個亮點是,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承包經營權是農民的。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前兩輪的承包期限加起來有45年,大多數地方到2025年左右,第二輪承包即將到期。因而,加上第二輪到期后再延長的30年,整個承包期限加起來達到了75年,這個期限是非常長的。這項政策實際上是強調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安排,給農民更加穩定長期的預期。
我國現在還有2.2億農戶,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大概也就半公頃耕地。人多地少的稟賦條件決定了我們不可能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大農場發展道路。小農生產長期存在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現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立足于這個基本國情農情。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這是我國制定農業政策基本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這方面,政策的主要考慮是,一方面,要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扶持和保護普通小農戶利益,挖掘小農戶增收的潛力。
近年來我們開展了玉米、棉花、大豆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與收儲制度改革,總體思路是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迄今為止,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要清楚地認識到,改革任務還沒有完成。如果我們一味推后改革,農業資源的配置扭曲就會愈發嚴重,各類矛盾和風險的積累只會越來越深。下一步要堅定不移地按照“分品種實策、漸進式推進”的思路,加緊謀劃部署稻谷、小麥等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
三、要更加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過去,為解決農產品總量不足的矛盾,我們拼資源拼環境,化肥、農藥等猛往里投,邊際產能過度開發,水、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農業生態環境的弦一直繃得很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業方面的任務尤其繁重。要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推廣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要繼續抓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通過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切實把過量使用的化學投入品減下來,把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退出來,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起來,讓透支的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完成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到更加注重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
四、要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這方面,農業領域大有文章可做。中國農業貿易體量巨大,已經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是大豆、棕櫚油、棉花等產品全球最大的買家。從進口來看,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是高度集中的。2016年,農產品進口額70.7%來自美國、巴西、東盟、歐盟和澳大利亞。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農產品增長較快,但目前占中國進口農產品總額的比重只有20%。在世界農產品供給總體出現充裕甚至過剩的背景下,各農產品出口國都希望增加對中國的出口,這方面我們面臨很大的壓力。
總的來看,中國農產品貿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進口已不再限于發揮品種間余缺條件的功能,已經成為供給的重要來源。農產品貿易發展緩解了我國國內農業資源環境的壓力,保障了國內的供給和市場平穩運行,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平衡和有關國家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農產品進口也對國內農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影響到了我國小農戶的基本生計。下一步,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一要統籌處理好促進農業貿易發展與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關系。在優化農產品進口來源渠道和布局的同時,要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帶動農民增收。二要統籌處理好與貿易伙伴國的關系,更好地聚焦“一帶一路”倡議。從農業資源稟賦、農業科技、農業裝備方面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農業發展和貿易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農業合作有很大的空間和發展潛力。今后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貿易合作,按照重點區域、重點產品和主要國家完善貿易政策,進一步拓展進口的來源渠道。三要更加積極地支持中國農業“走出去”,支持中國的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培育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集團。要發揮農業貿易大國優勢,以建設性的姿態,推動農業國際貿易秩序和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7年11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