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熊萬勝:在文明的深處思考鄉村振興

[ 作者:熊萬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20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2017年12月11日,新時代鄉村振興與社會創業研究會成立儀式暨“醉學基金”鄉村振興課題發布會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會議上,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熊萬勝從文明的視角思考了鄉村振興問題。他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在于鄉村留得住人,而選擇留在鄉村的人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一直存在于鄉村的人,他們沒有選擇的能力,第二類是那些可以在鄉村獲取經濟利益的人,第三類是那些真的喜歡鄉村的人。

以下內容為修改整理后的發言稿:

2017年12月11日,上海財經大學舉辦了新時代鄉村振興與社會創業研究會成立儀式暨“醉學基金”鄉村振興課題發布會,熊萬勝進行發言。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所在,討論鄉村振興,自然就要和文明發展的問題聯系起來。文明是一個十分宏闊的詞,每一種文明都有著對于天地、人文和人心的特定理解。如果說城市正在以它日趨雷同的外貌和生活方式昭示著人類文明的普遍性,那么鄉村依然還在傳承和記錄著文明的差異性。

最大的南方

北緯四十度線從北京的北部郊區穿過,卻從歐洲南部馬德里的南郊擦過,所以說中國是一個南方的國家。而且,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南方區域。僅僅是秦代的版圖就有340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地中海占去了與中國的長江以北相同緯度的大部分地區,在美洲,與中國長江以南相同緯度的大部分地區又被墨西哥灣占去。

作為北半球的南方地區,只有當今的印度可以相比,它的面積是298萬平方公里。與印度相比,中國不僅僅更大,它的氣候和水文條件也更適合農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雨熱同期,從東南的海上吹來的暖風,不僅帶來了熱量,也帶來了水汽,梯次升高的山脈和高原留下了大氣中的水,衍化成為萬千河流。歷代的強力政府不斷地發動水利建設,又留住了足夠多的地表水,從而發展出世界上最為發達的灌溉農業。印度是熱帶季風氣候,它分為涼季、熱季和雨季,大地要在忍受了三個月的熱季之后才能等到雨水的滋潤,干熱的熱季不是農業生產的最佳時節,大量的熱量被白白浪費了。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利整治,雨季的水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有這樣的天地,所以有這樣的耕作農業,有這樣的小農家庭,有這樣的鄉村聚落,又有這樣的天下國家。歐洲有另外一套文明,它的古代農業很依賴于畜牧業,較低的土地單產和高度組織化的莊園經濟相匹配,農業的剩余也難以供養龐大的國家官僚系統,從而形成的是一種高度依賴于精神控制的政教分治的社會秩序。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村莊最為眾多和密集的地區,小農家庭的村莊和鄉村社會有著強大的意義生產能力,這種意義生產能力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在印度造成了略高于30%的城市化率,在中國造成了廣泛的半城市化。

鄉村的生產能力不僅出于村莊內部的人倫秩序,也出自村外的田野和山林。在溫暖的氣候里,不僅農民家庭可以是比較個體化的,人的修行方式也可以是高度個體化的,他們崇尚的是個體的升華和逍遙自在,從而為世俗人生的不朽提供了論證和實證。然而在過于寒冷的地區,修行的團體不得不嚴密地組織起來,在協作中存活,嚴密的組織崇尚的是服從和外在的拯救,繼而這種宗教的精神又轉化成世俗的道德和法治意識。南方的山川不僅僅是適合生存和方便出世,它的秀美也是無與倫比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美感,本身就是有意義的,特定的美,有著特定的意義。

那么,世界南方的鄉村是否會有著和北方的鄉村不同的未來?

邊疆與邊緣

說中國的文明是南方的,也是農耕的,那么,北方和畜牧地區的鄉村又有怎樣的意義呢?它們的意義在國家間競爭中被日益凸顯。如果沒有國家之間的競爭,很可能只有模糊的邊疆而沒有清晰的邊界,那么,有沒有人住在那里就不重要。隨著國家競爭的加劇,邊界連同附近的居民就變得重要起來。更一般地說,邊疆是社會系統的地理邊緣,國際競爭的加劇使得各個社會系統必須全力以赴,凸顯了各類系統邊緣的重要性。

據說,在兩千五百年以前,在封建制尚且完整而邦國之爭尚不激烈的時代,邦國之間只有邊疆沒有邊界。有大量的農民從官方控制的住處比如“城”或者井田體系中逃離出來,到“野”外生存,從而形成了脫離控制的“聚”或者“落”。

隨著邦國競爭的加劇,如何控制這些人口就成為關鍵的問題。一種做法是商鞅等人所提倡的,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進行編戶齊民。另一種做法則是孔子及其信徒們所提倡的仁政,要以德服人,讓百姓自愿歸附。這實際上也就是法家和儒家的基本政策分歧。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要思考的是,邊界到底是如何穩定的,是因為地盤屬于某國,所以其上的人民屬于某國;還是因為人民認同某國,所以所在的地盤也就屬于某國?屬地還是屬人的區分是同時存在的,對于人心的安撫和對于土地的控制結合起來。確保國家安寧。邊疆地區最好是有人居住的,歷史上還多次通過移民來“實邊”,也就是充實邊疆地區的人口。所以,邊疆地區的鄉村發展不能是消滅鄉村,一定要好好地保護和發展,這樣對于少數民族自身或者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意義重大。

地理上的邊疆只是社會中的邊緣的特殊表現形式,鄉村的邊緣屬性不僅體現在邊境線上,也體現在每一個聚落體系中。鄉村在古代的“國野”體系中總是靠近“野”的一側。要把所有處于“野”外的鄉村和農民納入國家治下,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一個橫包六合的大國,在一片厚德載物的南方土地上,人口總是可以流動,在野外長出新的“野”。國家不斷地將處于“野”的聚落歸化,建立鄉里制度,但是,新的移民又創建了新的村落。國家不愿意承認這些流動的農民,由此引發了賦役制度的混亂和復雜的土客之爭。最終,國家還是對人民做出了讓步。唐代中期的“兩稅法”給予流民和他們的聚落以合法的地位。在《三國志》中出現了“村落”這個詞,在唐代出現了“村正”,也就是國家認可的村落負責人。

國家歸化野外鄉村的努力體現的是國家對于執政基礎的重視,無論是土地上的租、人身的勞動力,還是每家每戶的其它出產,還是更加微細的人心,都是國家關注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傳統的郡縣制國家在地方的制度設計上,會高度重視最基層的組織編排。歷代都將最基層組織的規模量化和標準化,比如明代規定是10戶一甲,10甲一里。這樣僵硬的規定在落實中會有所變形,但是這樣對于適度規模的強調本身代表了一種重視,相比較而言,國家對于里甲之上的組織就沒有這樣嚴格的規??刂?。這說明,最基層的治理問題屬于國家政治,至于縣級政府如何管理自己的鄉鎮之類,反而像是一種地方的行政事務。

雖然國家高層賦予最基層的治理以高度的政治意義,但是,在官僚體系的行政集權本能的作用下,強干弱枝的邏輯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最后,地方治理和基層治理一起衰敗,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曾經幸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個歷史性的糾結終于有可能被化解。高度關注基層是中國共產黨的傳統,群眾路線是它的工作路線,民主集中制是基本的體制。然而,鄉村治理出現衰敗的動力也變得空前強大了。

在市場化和城鎮化的時代,傳統的國野體系演變成了城鄉體系。城鄉體系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市場和資本,這樣的力量無節制地從鄉村抽取各種資源,使得鄉村喪失活力。

聚落、共同體與村落

村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大大小小各有不同,卻又具有區域的相似性?比如我們在川西平原上看到三五家在一起就是一個小的聚落,這樣滿天星一樣的小聚落群中間,會有一個大規模的集鎮。而在華北平原,村莊則可以說是巨大的。上千戶的村莊比比皆是,這樣的村莊如果生活品質能夠提高,完全可以說就是一個小城鎮。在湖南的湘江中下游,看到的是有村無莊的狀態,也就是有村落認同,但很少有比屋而居的情況。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在江南市鎮的外圍,又會看到很多長條狀的小型聚落。

一直以來,研究聚落體系的形態都是地理學家的任務。地理學家分析了很多的變量,比如地形、歷史、市場和復雜的社會因素等等。但始終說不清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造成這種迷惑的原因是,每個村莊都有三條命。每一條命都是對于生存空間的社會整合過程。

村莊的三條命指的是,村莊可以是聚落,可以是共同體,也可以是村落,分別就有聚落的進程、共同體的進程和村落的進程,這三個進程在同時發生,并糾纏在一起。所謂聚落的進程,也就是農民家庭選擇自己的住處,要建設自己的生存空間。然后在特定的地理空間中,這些農民之間會將相互的社會關系結構化,實現社會結構與空間結構的統一,發生了共同體的進程。同時,不同的村落之間的關系也得到結構化,形成了村落體系,這個村落體系也與城鄉體系相互融合,這就是村落的進程。

在每一個進程中都受到諸多變量的影響,共同塑造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聚落形態。比如,川西平原的聚落體系在第一個進程也就是聚落的進程中就定型了。在清初的再開發的過程中,人口快速進入,很快完成了地權的分配。共同體的進程來不及起作用,人們很自然地選擇近地而居。然后在村落的進程中,形成了以集鎮為中心的村落體系,這種體系得到了市場體系和階級體系的固化,對于集鎮的認同取代了對于村落內部的認同。結果,高度分散的小聚落再也沒有整合起來。

在長江三角洲沿海的沙地上情況有所不同,在人民公社時期,國家強力推動了居民點的歸并,按照一個生產隊一個聚落的形式進行再集中。結果把本來是高度分散也類似于川西平原的聚落體系,改造成了以生產隊或今天的村民組為單位的聚落體系,這就通過外力補上了共同體的進程。至于華北,為了安全需要進行的聚落整合以及歷代國家推動的村莊歸并不斷推動了聚落的集中化,造成了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巨型聚落。這看上去也是一種共同體的進程,但這種集中化的動力主要來自外部。江西廣東等地區的宗族村落的演進動力更加具有自發性,其中發生的共同體的進程顯得更加標準,它們的聚落規模是自發集體行動的結果,也更有利于醞釀出新的集體行動。

區分開這三種進程是必要的,因為這三條命的健康程度不同。對于絕大多數地區來說,聚落的進程可以說已經基本結束了。因為,可以開墾的土地已經開墾完畢,生態的破壞讓我們付出的代價越來越不可承受。隨著1998年長江流域大洪水,國家推出了退耕還林、還草和還湖的政策,意味著中國人向大自然要地的時代也就終結了。而共同體的進程雖然不能說是終結了,但是在戰爭、革命和社會轉型的反復沖擊之下,它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進一步使得這種鄉村共同體的瓦解基本成為定局,在大多數的地方都看不到復活的希望。至于村落的進程,它獲得了新的內涵,實際上是鳳凰涅槃。進入城鎮化時代,村莊的性質從工業化時代的“農村”變成為城鎮化時代的“鄉村”,它的空間屬性也從一個憋屈的生存空間變成一個講究品質的生活空間。

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都已經變了。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超越了對于基本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村莊——那些讓人夢縈魂繞的故鄉或者家鄉,還能夠成為美好生活的寄托嗎?

熱鬧與靜美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如果有錢的話,住在鄉下會更好,種點菜,養幾只雞,每天在森林中或者田野中散步,隨意停下來和見到的人聊上幾句。春天有百花;夏天有涼風有螢火蟲;秋天有那么多無人采摘的果實;冬天有雪,燒上一盆旺旺的火烤起來。然后,煮上一壺茶,或者喝上兩杯小酒。無憂無慮地享受天地之間的靜和美,這樣的日子,難道不是神仙才能有的嗎?

然而,洪福好享,清福難享。因為寂寞難耐,欲望無窮。不要說遙遠的山村了,就是上海的郊區,能去呆上一兩年的城里人也不多了。我在上海郊區調研的時候,多次聽說有人在鄉下買房子養老,但是,還真沒有聽到很圓滿的故事。往往都是滿懷憧憬而去,興味索然而回。振興鄉村當然好,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在鄉下常住呢?

大概就是三種情況,一種是確實能夠在鄉下掙到錢,一種是本來就是鄉里的人,沒有別處可去,沒有選擇過,或者沒有選擇的能力;另一種是真的喜歡鄉村。這是三種因素,也可以在理想類型的意義上說有這樣的三種人。第一種人,雖然職業結構會有變化,但一段時間內總體上不太容易變多;第二種人不應該變多,應該變少;第三種是既可能變多,也應該變多的人。

英國的哲學家羅素概括地很好,人有兩種基本的傾向,追求合群與享受孤獨。正因為人的內心深處能夠同時體認這兩種相互矛盾的狀態,所以,總會有的人更愿意享受洪福,也有人更愿意享受清福。在東西方的文明區分上,也分出了注重外向開拓的西方文化和崇尚內向超越的東方文明。在一個物質文明迅速膨脹的時代,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都是鼓勵人們去享受洪福的,目的是把人都變成消費者。人們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鄉村的清靜。但是,物極必反,這是人間之道,也是萬物之理。

比如,在法國,根據法國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鄉村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人口衰減之后,1990年起開始增加。1990-1999年間,年均增加7900人,1999-2007年間,年均增加75100人,是前一階段的近十倍。法國學者孟德拉斯曾經寫出過世界聞名的著作《農民的終結》,這本書于1990年代再版的時候,他注意到,作為peasant的農民雖然是幾乎終結了,但是鄉村并沒有終結,反而出現了復興的希望。根據德國農業部門的說法,在德國有4800萬人也就是一半的人口會經常地住在鄉下,或者就是住在鄉村。

2010年,法國的鄉村復興區。  圖片來自作者的發言PPT

這是為什么呢?第一是他們看到了他們鄉村的靜美,教堂,以及教堂的鐘聲;森林,以及森林里的風;溪流,還有溪流上飛過的小鳥。第二是,互聯網帶來的遠程就業的發展。第三,是新型鄉村產業的發展。所以,他們從鄉村復興的角度將鄉村分為三類:城市的鄉村,也就是高度城市化地區的或者說是城市群腹地的鄉村;新鄉村,也就是新型的鄉村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區;還有就是薄弱的鄉村,一時還沒有復興的地區。

法國或德國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發是,我們要懂得品味鄉村,也要懂得發展鄉村,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要把熱鬧和靜美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一抬頭是熱鬧,一低頭就是靜美,那就太理想了。僅僅是看到鄉村的靜美,這樣的鄉村只會是薄弱的鄉村,僅僅能夠欣賞繁華與熱鬧,鄉村沒法和城市競爭。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兩方面都很有不足。之所以鄉村的產業發展還不夠好,主要的障礙既有文化的問題,也有時機的問題,關鍵的關鍵其實還是政策的問題,比如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地方自主發展的制度;至于無法耐得住鄉村的寂寞,既有鄉村發展還不夠的問題,也就是說太寂寞了能夠忍受的人必然就不多;更有我們文化的問題,因為,當代中國人太喜歡熱鬧了,看看我們長假期間的各大旅游景點的人山人海吧,年復一年的人山人海。目前,能夠欣賞鄉村的靜和美的人還是太少。其實,即使是到鄉村發展產業,也需要參與的人多多少少地喜歡鄉村的靜美才行,否則就是能掙錢也呆不住。

曾經,鄉村幾乎是中華文明的全部,它的美好也幾乎是中華文明的全部美好。今天,它只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它的美好也只是中華文明美好的一部分。要體認它的價值,就要把我們的活法細分,只有細分了,才能欣賞到部分的意義。

法國人會欣賞法國的鄉村,但法國人會用法國人的方式欣賞他們的鄉村。我們欣賞自己的鄉村,和法國人的眼光必有相同,也必有不同。就相同的一面,可能我們的發展階段還沒有到,也許等我們看夠了城市的霓虹燈之后,鄉村田野里的螢火蟲才會顯出它的美。就不同的一面來說,在這片世界上最大的南方,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田野中,五千年的文明都留下了痕跡,無數的先賢和百姓都用他們的生命在這里,體認過天地的大美和人性的光輝。

我們不能只是向前方出發,我們也必須向著自己的內心發展,我們也不能只是贊美城市給我們帶來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希望,也要能夠理解鄉村,理解我們的來處,理解我們的傳統,理解我們內心深處被久久忽略掉的那一片青山綠水,那一片大地蒼茫。

總之,中國的鄉村與世界各地所有的鄉村一樣,與我們的文明及其特有的美好有著更加直接和久遠的關聯。所謂鄉村振興,必然地,也是我們對自己的文明發生自覺和建立自信的過程。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澎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亚洲中文成人门户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尤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中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