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產業興旺旨在繁榮農村經濟,生態宜居旨在協調經濟生態關系,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靈魂,治理有效旨在提升戰略實施效果,生活富裕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采用因地制宜策略、規劃引導策略、統籌協同策略、市場主導策略、質量提升策略、增量共享策略、域服務策略和對外開放策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將會使我國出現現代農民培育、現代農業發展和現代農村建設全域推進的新變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策略;全域推進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鄉村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受基礎薄弱等因素的影響,仍存在發展相對滯后等問題。前者創造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條件,后者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滿足農民應對新挑戰和追求新目標、鄉村探索新模式和創建新景象、政府擔當新使命和謀求新合力的要求,提高“三農”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補齊“三農”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促使“三農”工作躍上新臺階,讓廣大農民更平等、更好、更多地分享中國發展與改革的紅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含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其中,以“產業興旺”替代“生產發展”,是強調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和完善產業體系,使農村經濟更加繁榮;以“生態宜居”替代“村容整潔”,是強調要在治理村莊環境臟亂差的基礎上發展綠色經濟、治理農村污染和進行少量搬遷,使農業生產環境、農民生活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更加舒適;以“治理有效”替代“管理民主”,是強調要在處理好干群關系的基礎上協調好其他各種利益關系,使農村治理體系更加齊全,治理內容更加完整,治理過程更加有效;以“生活富裕”替代“生活寬裕”,是強調農民生活狀態要由全面小康水平躍遷為發達社會水平,使農民生活更加美滿;鄉風文明四個字沒有變化,但它的具體內容會隨著上述四方面的演進而相應提升。同新農村建設相比,鄉村振興戰略把實際上的生活環境治理拓展到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把實際上的村莊土地治理拓展到村域土地治理,把實際上的局部推進拓展到全域推進,包含的內容更為充實,從經濟建設、生態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到福祉建設,五方面的邏輯遞進關系也更加清晰了。
(一)產業興旺旨在繁榮農村經濟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最基本的內容。其中現代農業又是產業興旺最重要的內容。它通過產品、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創新,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制度化和組織化水平,推動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它一方面構建以新型職業農民、適度規模經營、作業外包服務和綠色農業為主體,質量高、效益好、競爭力強、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產品質量安全和國家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另一方面推進二三產業發展、農業產業鏈延伸和一二三產融合,提升農村產業體系為農民創造出更充分的就業和增收機會。
中國農業已經到了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折點。中國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已不再是農產品短缺,而是農產品質量低下、同等農產品價格競爭力低下和農業可持續能力低下。農業管理部門的主要任務應由提高和穩定農產品產量轉向控制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消除農業污染,農業驅動力應由增加要素投入轉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不少學者認為當前農業的挑戰之一是愿意從事農業的農民越來越少。這個認識顯然不夠準確。現實中較為突出的現象有二:一是愿意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的農民越來越少,二是職業農民普遍覺得現有的土地經營規模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機會而不是挑戰。中國要抓住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愿繼續從事超小規模農業的時機,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核心農戶,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的人口大國,中國必須打造一個微觀經營組織具有自生能力、就業具有產業競爭力,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只有這樣,農業方能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方能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最近20年我國政府對農業提供了大量財政補貼,但中國市場上出售的農產品是按質論價的,價格信號并沒有扭曲,這意味著我國提升農業自生能力的外部壓力依然存在。我國正在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措施、加快土地流轉等制度措施、發展農民合作等組織措施,并具有大宗農產品主要產區南北跨度大的大陸國家比較優勢和農地集體所有易于農地調換、流轉和整治的制度比較優勢,這意味著我國提升農業自生能力的內部動力依然存在。我們要充分利用把農業做強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動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并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進一步增強農業生產要素供給和農業勞動力剩余吸納,拉動現代農業發展。
(二)生態宜居旨在協調經濟生態關系
生態宜居是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保證。生態宜居包括村容整潔、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免費義務教育、新農合、新農保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改善,還包括以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糾正單純以人工生態系統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行為,保留鄉土氣息、保存鄉村風貌、保護生態系統、治理環境污染、減輕生態壓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鄉村人居環境綠起來、美起來。
生態宜居發展要求政府的農業安全目標應從糧食安全拓展到生態安全,且越來越重視生態安全。農產品的缺口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結清,生態安全的缺口無法通過國際貿易結清。
農業生產越親近自然,能耗越低,生態就越安全,可持續性就越強。在世界糧食供給較為充裕的時期,適當增加高耗肥高耗水且易存儲的農產品進口,降低中國耕地的耕作強度,減少化肥水資源的耗用量,有利于保護我國耕地的地力解決化肥農藥污染,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等問題,提高中國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農業應把生態服務作為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增加農業生態產值的因素,使私有品形態的農產品生產與公共品形態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產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增加生態服務價值,增加國民的福祉或提高國民生活的舒適度。為了制約以生態效益換取經濟效益的農業技術,農業應以評價經濟和生態總效益的方法論替代單純評價經濟效益的方法論。做好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是學者們必須承擔的責任。
(三)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靈魂
鄉風文明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有效治理和生活富裕的保障。鄉風文明建設既要重視尊法守約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鄉村優秀文化傳承,又要重視它與現代文化融合,既吸納城市文明世界文明成果,又為城市文明世界文明做貢獻,實現鄉風文明與時俱進。
鄉風文明通常同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相關聯,但它主要是由鄉民遵守制度安排的自覺性而不是制度安排的嚴謹性表達出來的。第一,尊重他人利益蔚然成風。個人追逐自己的利益考慮自己的利益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正常的,而且必須得到尊重,但同時也要尊重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第二,守約守法蔚然成風。人們不僅遵循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而且不鉆制度安排漏洞謀求私利,盡管鉆制度安排漏洞謀求私利可能并不違法。第三,守望相助蔚然成風。一個社群或國家,都要在尊重個人理性的基礎上倡導集體理性,使團結互助成為社會常態。第四,敬畏生態蔚然成風。一個社群或國家,都要在尊重經濟理性的基礎上倡導生態理性,使善待自然和揚棄盲目改造自然的理念成為社會常態。
(四)治理有效旨在提升戰略實施效果
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治理越有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就越好。可采取的具體措施是:以村民權益和國家利益相容互洽的管理體系協調農戶和國家的關系;以平等對待農戶私有資產和社區集體資產的產權保護制度協調農戶利益和集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以規范農民行為的技術標準法律法規的生態治理體系制止過度墾殖、過量開采地下水、過量施用化肥農藥薄膜等行為,以激勵農民行為的生態補償制度確保農戶利益不受影響;以自律、群律、法律三位一體的個人行為約束體系規范農戶行為,以自治德治法治三位一體的鄉村治理體系規范集體事務處理程序,并協調好農戶間、農戶與集體間集體與集體間的關系。
為了充分發揮農民和農民集體組織的作用,農民集體組織應以成員有血緣地緣紐帶、相互利益更密切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政府必須轉變職能,改進管理,完善服務,形成政府與有關各方平等參與責權對等運作規范的治理格局。
(五)生活富裕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最終要由農民生活富裕狀況來評價,這是該戰略把生活富裕放在最后的原因所在。生活富裕需要從幾個維度來評價:第一,絕大多數農民的絕對收入達到富裕水平,它可以用恩格爾系數低于某個特定值的農戶占總農戶的比例來衡量;第二,城鄉居民和農村居民福祉(包括經濟收入文化生活政治權益)差距進入了改革發展成果公平分享的特定區間,它可以用基尼系數低于某個特定值來衡量;第三,收入具有較好的流動性,以反映競爭的充分性。具體包括收入最低20%群體的收入份額有所上升,收入最高20%群體的收入份額有所下降;各個收入群體的人員組成有所變化;特定成員在收入群體中的位次有所變化。第四,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善。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策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體現,在此基礎上統籌謀劃突出區域特色、突破瓶頸制約的全局和長遠應對之策,并強化組織管理、創新實施手段,完善標準規范,健全監管體系,建立合作平臺,構建協同機制,促進區內合作,拓展區外合作。為了扎扎實實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采用合宜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策略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類型多樣,差異很大。每個鄉村都應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可用資源制訂鄉村振興規劃,做好鄉村空間布局、生產項目部署、基礎設施配置和治理機制設計。其中,位于糧食主產區和核心產區的鄉村,應重點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位于重要農產品生產區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區的鄉村,應把特色農業做優做強,這兩類鄉村都要有發展二三產業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視角。不宜發展農業的鄉村,應以保護和創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主,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可以發展生態風景旅游區等。城鎮周邊的部分鄉村應融入城鎮。
(二)規劃引導策略
政府的主要責任是編制和落實土地規劃。為確保土地規劃的權威權和嚴肅性,確保未被征地農民和被征地農民之間的公平,制止農業規劃區內的農地非農化行為,必須處理好規劃受益區和受損區的關系。在宏觀層面上,要把土地規劃造成的級差地租征收掉,倘若規劃帶來級差地租全歸受益區,受損區就會想法設法地使自己成為受益區,國家確立的耕地紅線等就將不斷被突破。在微觀層面上,要調整不再具有適宜性的規劃內容。規劃設計得再好,在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宜性越來越明顯的內容,對于這些規劃內容,應按照項目周期管理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調整,而不能以不變應萬變。
為了做好土地規劃編制和落實,應該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土地規劃的法律法規,保證土地規劃的權威性強制性和約束性。二是以生態和環保理念編制土地規劃,保障人與自然和諧。三是制定包括控制性規劃、指導性規劃和施工規劃三級規劃的土地規劃體系,形成從指導性(全國鄉村規劃綱要)到操作性(鄉村總體規劃)和控制性(鄉村詳細規劃)層層約束的土地規劃體系,增強土地規劃的可操作性,使之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四是以共同參與、共同負責、共同受益為原則,引入公眾參與地方土地規劃管理的機制。
(三)統籌協同策略
各個部門各行其是可以做到部門內自洽,但做不到部門間互洽。要將自洽提升為互洽,必須開展協同,以解決單個部門、單項政策解決不了的問題。大部制可以減少協同需求,仍需要用部門協同機制加以解決。協同旨在保障政策制定的包容性和戰略性,使利益相關者通過合作實現稀缺資源共享,通過博弈實現利益均衡。其中,包容性是指憑借制度化協同機制克服公共決策部門化弊端,確保各項政策的互洽;戰略性是指公共政策具有引導性,而不是被動應對。協同包括決策協同、政策協調和政策執行三個層次:決策協同層負責戰略設計和運行監管,監督協議遵守情況和實施問責制度;政策協同層負責部門、企業和第三部門的協調,使相關政策具有包容性,把協同和服務落到實處;政策執行層注重服務方式創新與改進,注重公私伙伴合作,注重服務供給的多元化、便捷化、品質化和規范化。
協同需要五方面支撐:一是增強協同意識,形成協同文化。二是激發協同需求,使可支配資源不同的各方通過協同實現優勢互補,化解劣勢。三是規范協同制度。借助于協同運作過程監督績效評估和激勵問責等制度,確保參與各方權利責任利益的對稱。四是發揮工具功能。運用信息通訊和網絡管理技術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和服務平臺,使信息應用更快捷更高效更充分,使各種服務更公開、更透明、更便民。五是化解協同風險。化解協同風險除了設置退出機制外,更重要的是懲罰不協同行為。這樣,隨著協同次數的增多和相互信任的增強,協同的自覺性會變得越來越高。
政府要進一步健全協調體系,使各類經濟主體各個管理部門和各項引導措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盡量保持協同;政府要進一步放松管制,讓各類經濟主體在戰略實施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使各類經濟主體得到更好和更優的服務,并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戰略實施;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實施計劃,使戰略實施有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和責任人。
(四)市場主導策略
現實中的庫存積壓、產能過剩、杠桿率太高和短板太長都是現象,它的本質是市場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消除上述現象,政府主管部門不僅要有調整干預內容和改進干預方式的智慧,還要有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信心,承擔起讓所有市場主體積極性充分釋放出來的責任。否則,這些現象會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而不會真正被消除。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際上是人與人的關系。在農業資源配置上,政府和農民的關系不是簡單的舵手與槳手的關系,由舵手發揮主導和引導作用,槳手按照舵手發出的指令和節奏將能量充分釋放出來。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就是讓億萬農民在農業資源配置上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應履行為億萬農戶提供各種支持的責任,而不是簡單的行使主導農民配置農業資源的權力。
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培育產品競爭優勢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是農戶的內生需求,所以這些事情要放手讓農戶去做,讓他們發揮決定性作用。按部就班有可能減少風險,但也可能會貽誤時機,且減少風險之得往往抵消不了貽誤時機之失,因而要加以改進。政府的主要責任是為遇到難以承受的風險的農戶提供適當的幫助,而不單純是降低所有農戶的市場風險。
市場管理主體之手和市場主體之手實際上都是有形之手,以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形容政府和市場關系需要進行適時完善。將政府概括為看得見的手是因為政府(市場管理主體)只有一個,它的所作所為都能看清楚,將市場概括為看不見的手是因為企業(市場主體)太多,看不清它們各自的所作所為而只能看清它們的綜合結果。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會發生四個變化,一是所有企業的所作所為都變得可觀察了,幾百年前作出的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概括變得不盡完善,今后有可能需要深化認識與調整;二是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所需的各種條件變得越來越好,其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大;三是企業所需的政府服務變得越來越具體,對政府服務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四是政府的所作所為變得越來越透明,在滿足上級政府需求和滿足所有企業和社會成員需求兩個方面是否達到均衡變得越來越容易觀察。面對這些變化,政府的理性選擇是既要履行保護合法產權維護公平競爭提供公共物品和調節收入分配之職,又要讓市場主體發揮決定性作用。
(五)質量提升策略
農民再多也不會比農產品消費者多,所以農業主管部門必須要有向消費者提供質好價平的農產品的視角,而不是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民論農民。現實中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盲目追求規模第一產量第一,把好端端的產品做多做濫;二是盲目追求附加價值,把好端端的必需品扭曲為奢侈品;三是盲目追求奇特,使農業生產領域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比如以非常規的野菜野味對常規的果蔬畜禽產品的替代。
一個高質量的農業供給體系,應該具備三個特征:一是簡約化。包括運輸距離短儲存時間短和營養損失少能耗低無污染。二是標準化。對于必須達到的指標,例如營養指標,一點都不能少;對于不能超過的指標,例如用水量用肥用藥量,一點都不能多。三是生態化。要根據生態系統的要求創新知識,找到適宜生態系統的農業資源配置方式,而不是根據已有知識改造生態系統;要根據農地的基本狀況配置適宜的作物,而不是根據特定農作物的要求改造農地;要根據畜禽的要求將飼料糧和牧草配置在適宜的農地上,而不是單純地根據人的需求追求谷物產量最大化。
有關各方要為構建這樣的供給體系共同努力。一是共同構建能滿足各種農民要求的培訓體系,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二是共同開展創新,盡快補齊“三農”發展面臨的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短板;三是共同建設可供各種農民使用的覆蓋全傳遞快信息全的互聯網平臺,讓所有農民都能及時獲得他們所需的知識技能經驗和信息。
(六)增量共享策略
博弈會出現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負和博弈三種結果。負和博弈并不意味著沒有贏家,但一定意味著社會總效用減少,所以負和博弈(如惡性競爭)必須加以抑制。零和博弈有可能出現既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的情形,但通常表現為一家(或幾家)歡喜一家(或幾家)愁;由于社會總效用沒有任何變化,這種博弈也不值得提倡。需要倡導和追求的應該是社會總效應增加的正和博弈。然而對特定博弈者來說,他從正和博弈中的所得并一定比其他兩種博弈結果好;由此引出了如何優化博弈結果的問題。
最早提出的是帕累托最優。所謂帕累托最優是指至少有1個人受益而沒有任何人受損。然而,現實中合乎這種要求的正和博弈并不是很多。為了消除沒有任何人受損的約束,又提出了卡爾多最優。所謂卡爾多最優就是增加受益人補償受損人的環節,達到至少有1個人受益而沒有任何人受損的帕累托最優。這兩種正和博弈都沒有受損者,但把博弈雙方(或各方)分成了受益者(或群體)和受損者(或群體),且結果很可能是弱勢群體的利益不受損,余下的效益增量都歸強勢群體。由此可見,關注社會總效用增加的帕累托最優和卡爾多最優是有局限性的,尚需進一步完善,即再增加效益增量公平分配環節,通過效益增量按各方做出的貢獻合理分配,讓博弈各方都受益。
形成這種狀況的必要條件是將競爭性博弈拓展到合作性博弈。合作給參與各方帶來的效益增量越多效益增量的分配越合理,相關各方參與合作的內在激勵就越充分。效益增量的大小和分配的合理程度主要取決于合作各方共同認可規則的完善程度或合作的質量,以及適宜的合作規模和合作內容。從理論上講,合作規模越大,合作內容越復雜,合作各方發生摩擦和沖突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合作規模不宜過大、合作內容不宜過雜。
(七)全域服務策略
政府采取全域服務策略,是為了讓農民在選擇政府服務時具有同等的權利,這個權利是指可供農民選擇的政府服務范圍一樣,而不是指農民得到的政府服務一樣。面對同樣的政府服務機會,農民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農民選擇的政府服務會因各自的實際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政府提供的服務屬于公共品,它不僅會對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福祉發揮作用,還會因為它具有乘數效應而發揮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作用。政府提供的服務應保持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均衡性和產前產中產后的均衡性,以及服務的標準化和制度化。政府還應根據農戶的新訴求開拓服務領域,完善服務項目、優化服務形式、提高服務質量,切實幫助農戶排憂解難。
(八)對外開放策略
我國要創新農業對外投資方式促進農業產能合作,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我國農業競爭優勢,開拓農業發展空間,形成各有側重和相互補充的農產品供需平衡新格局。第一,統籌利用國際市場。進口大宗農產品有進口土地和水資源的效應。2015年進口的農產品若由國內生產,需占用4751.1萬公頃耕地和耗用2138億m3淡水資源。第二,開發國外資源。開發國外資源不是在海外屯田,而是動員約占農戶1%的種糧能手,將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傳輸給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有效增加缺糧國家的糧食供給。世界糧食安全程度的提高會對我國糧食安全發揮正面影響,所以為世界糧食安全做貢獻會間接地為我國糧食安全做貢獻。第三,加速發展遠洋漁業。一是加強與相關國家的溝通協作,就有條件的企業建設漁業基地等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協議。二是培育現代遠洋漁業企業,遠洋漁船的捕撈能力同我國的捕撈份額動態平衡的前提下,淘汰設備差效益低和屢次違法作業的漁船或漁業企業,促進遠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健全遠洋漁業產業體系,促進遠洋捕撈加工物流業的相互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構建遠洋漁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
三、鄉村振興戰略預期的變化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將會使我國發生以下重大變化:
(一)現代農民培育的全域推進
自主選擇農業為職業,有文化、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為了全域推進職業農民對身份農民的替代,一要建立包括認定條件和標準的職業農民資格制度,并對達到要求的農民發放職業農民證書或綠色證書。二要建立包括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能力培訓和正規學歷教育的培訓體系,為他們接受培訓和教育創造條件;三要從政策上保護他們優先獲得流出農地的權利,使他們達到能充分就業的經營規模。四要建立由農民剩余政府基金和慈善基金共同構成的社會保障體系,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五是對職業農民實行動態管理。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全域推進
關于現代農業,學者們做了方方面面的論述,并提出了包括很多指標的指標體系。其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最終會由全要素生產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生產系統可持續性表達出來,所以最為簡略的方法是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綠色發展指數三個方面,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鑒于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一方面要培育職業農民推進土地流轉和農業作業外包,使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成為我國農業的主體;另一方面要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影響式微的超小規模農業,而不是急于消除它們。
(三)現代農村建設的全域推進
現代農村建設的推進,會使中國現代化由改革前基于城市的極點現代化、改革以來基于
城鎮的圈層現代化進入新時代基于生態宜居區的全域現代化,會使中國社會發展目標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人都不能落下調整為建設現代化強國一個地方都不落下。現代農村建設的推進和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會使城鄉居民權利的差異不再存在,戶籍制度會像糧票制度那樣退出歷史舞臺。現代農村建設的推進,會使城鄉居民福祉(或收入)的差異逐步消失,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現代農村將由視域和感觀層面拓展到健康和心理層面。將由房屋道路等硬件建設拓展到治理能力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現代化的軟件建設。現代農村建設消除的是城鄉間地區間發展權利改革權利的差異,而不單純是地區間的發展差異。
(責任編校:劉險峰)
作者簡介:李周,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求索》2018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