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當討論現代農業發展時,人們經常談到“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號文件中也提到這一問題。如何理解小生產的“小”?如何理解大市場的“大”?這里,先討論一下大市場的“大”。
大市場,指的是什么呢?在討論中,如果在聽到有人說起這個詞時,問發言者,“大市場”的具體含義是什么?發言者可能會愣住,會覺得這是常識,是不言自明的事。可如果堅持追問,可能也難以立刻得到十分清晰的回答。三農問題討論中,確有一些詞語,屬于這種情況:沒有明確定義,也沒人去深究,大家都在你知我知的假定中,頻繁地使用。
大市場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通過對使用這個詞的上下文,進行仔細的分析,可以推斷出:這里的大市場,指的不是大型交易場所,不是大型商場,大型超市,或大型批發交易市場。這里說的市場,實際上指的是需求;這里說的大市場,指的是大量的需求。
更進一步說,這個需求,指的也不是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而是來自中間商的需求,是生產者所直接面對的需求。大市場,就是中間商對同一品種、同一規格、同樣質量的產品的收購數量需求大,遠遠超過單個農民生產者的提供能力,需要成千上萬的農民生產者來滿足。這些中間商包括收購商、儲藏商、加工商等。例如,河南某一大型面粉加工廠,每年對同一品種強筋小麥的收購數量要求,達數十萬噸;湖南某一稻米加工企業,每年對同樣品種的優質稻谷的需求,也達數十萬余噸。這就是小麥和稻谷生產者所面對的大市場。
以前的農產品收購渠道,特點是小、多、短。各種小商小販、小面粉廠、小磨米廠、小榨油廠等等,規模小,數量多,增值鏈短(儲藏時間短,運輸距離短,加工程度簡單等)。買賣雙方關注的最重要因素,是價格;而對質量和規格的要求,通常不高。即便對質量和規格有所要求,也很粗略,只要達到門檻標準即可。每一筆買賣的數量,也都很小。
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農產品收購渠道變化很大,日益呈現出大、少、長的特點。即,中間商的單體規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少,增值鏈越來越長,增值的幅度越來越大。農民所面臨的“大市場”,越來越大。
這樣的市場結構變化,反映的是最終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變化。以前,消費者自己購買原料,自己烹飪為主;現在,更多的是購買加工品,購買制成品,直接食用。統計數據表明,這個變化趨勢很快。食品加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顯著高于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2000年,我國食品加工業產值,僅僅相當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到了2012年,食品加工業產值就超過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估算去年已達12萬億元以上。這導致了對產品規格化、標準化的普遍要求。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不能很好地滿足這種規格化和標準化的要求。
也許,最早的一個實例,是北京烤鴨。北京烤鴨要求的原料鴨子,品種是專用的,不是隨便什么鴨子都行;大小品質是均一的,不能輕重肥瘦不一樣;需要的數量也很多,等等。這就是大批量的規格化、標準化的需求。傳統的農戶,每戶養幾只幾十只鴨子,是不能滿足這樣的“大市場”需求的。當年,是依靠國營養鴨場或集體養鴨場,來提供大量的填鴨。
隨著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業的發展,對于肉雞的需求,也同烤鴨類似,要求嚴格的規格化和標準化,只是,需求數量更大。農民在院子里、村子里散養的雞,是不能滿足這樣的“大市場”需求的。類似地,用于制作薯條的馬鈴薯的需求,也表現出大市場的特征,即,需要特殊的品種,需要大批量的持續性的供應。
然后,就輪到大田作物了。尤其是小麥。傳統社會中,人們做各種面食,并不區分小麥品種,只要是小麥粉就行。那時的面粉質量的區別,只是加工精度的區別。普通加工精度的,叫標準粉(85%的出粉率);加工精度最高的,叫富強粉,是小麥籽粒最核心的部分磨出的面粉。
而隨著現代餐飲業的發展,隨著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對面粉品質的要求,出現了很大變化。做面包、做面條、做糕點等,用途不同,對小麥品質的要求,很不相同。并且,餐飲業和食品加工業的需求,更是大批量的。現代化的面粉加工廠,要滿足大型面條生產商、面包商、速凍餃子商、各種連鎖超市的面粉需求,每年更是需要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噸同樣品質的小麥。這樣的需求,對于只有幾畝幾十畝地的農民來說,是很大的“大市場”。
在蔬菜、水果方面,也逐漸地出現類似的情況。
總而言之,當我們說到“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時,主要是指農民生產者所面對的中間商,尤其是加工商,所需要的農產品,不僅數量大,而且在品種、規格、質量等方面,有著高度的均一性要求。對于小農戶來說,這是個大挑戰。
加工商之所以表現出“大市場”的特點,有諸多原因。第一,設施設備投資大,成本較高,必須有足夠的數量,才能攤薄成本;第二,競爭壓力大,要靠品牌取勝,而品牌的創立,也需要有足夠的規模;第三,是副產品綜合利用,實現增值的需要。例如,在小作坊碾米廠里,稻谷加工之后,只能產生大米、米糠和稻殼。而現代化大型稻米加工廠,除了可以生產出各種規格的大米之外,還可以生產出各種高附加值的副產品,如米糠油、米糠油衍生物、米糠飼料、稻殼制糠醛、活性炭,等等。
我國食品加工商的最大苦惱,可能就是如何從千家萬戶農民那里,能夠可靠地收購到大批量的優質的均一性產品。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與此同時,小農戶們最大的苦惱,就是如何在小規模經營條件下,也能夠滿足加工商的大市場要求,生產出好產品,把產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
為此,他們需要進行各種方式的組織創新,克服“小生產”的不利影響。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