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先后參加了全國政協、中國科協組織的農業農村調研活動,調研的題目包括一二三產業融合、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在調研省份中,包括河南、陜西、湖南和浙江,都看到了一些很好的案例。
在河南黃河邊的一個古渡口,正在進行一個荒野村莊的改造。陪同人員口若懸河,介紹著歷史典故、文化特色、規劃構想、實施步驟等。我插問了幾個問題,也立刻得到了清晰的解答。我一直以為她是村干部,后來才知道,她是企業的項目經理。
在湖南考察了好幾個稻谷合作社,這些合作社,都有一個牽頭企業——都是涉農企業,包括稻谷種子公司、稻谷加工企業、農資流通企業等。
在陜西梅縣考察獼猴桃的種植,該縣獼猴桃協會的負責人,同時就是一個獼猴桃種植、收購、儲藏和銷售大型企業的董事長。
此外,還有一種方式,企業與農戶的關系更為直接了當,這就是:公司+農戶。此前,我的短文“如何理解小農戶的小”,在這個專欄發表之后,手機端有讀者留言,談到了湖北浠水縣的一個實例:一個養豬企業,與山區貧困戶簽訂合同,實行統一供仔豬、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供應飼料,各戶分散飼養之后,再統一收購。該讀者以此案例說明,這種方式,也能夠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難題。這是對的。
總而言之,要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需要有各種新型經濟組織方式。而各種新型經濟組織方式,盡管彼此特點不同,但通常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有企業的積極參與。
事實上,這些企業,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發起者和推動者。他們的作用,對于新型經濟組織的建立,是催化劑和粘結劑;對于新型經濟組織的運行,是發動機和方向盤。這些企業,以農村內生的為主,包括農業生產企業和涉農企業(農業服務業)。
我不由地想,這其間的內在原因是什么?
答案只能是:這是一種雙贏,農民和企業,都能夠獲得好處。這需要兩個條件:新的經濟組織,能夠帶來更多的收益;農民和企業,可以分享這些新增的收益。也就是說,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在農民和企業之間,進行合理分配。
要把蛋糕做大,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概括起來,不外乎這樣幾種可能:第一,比原來產出的數量更多;第二,比原來產出的質量更好;第三,比原來銷售得更貴;第四,比原來耗費的成本更少;第五,拉長了產業鏈,深加工產品增值更多;第六,開發出資源利用新方式,新產品產出價值更高,這包括特色種植、特種養殖、鄉村休閑旅游等。
把蛋糕做大,這是基礎,最重要,也很不容易。需要想到好點子,懂得新技術,會算經濟賬,還要能籌資,添置新設施。這些事情,光靠農民自己,是很難做到的。單個農民不行,把全村農民簡單集合到一起,可能也不行。因此,農民需要外力,這個外力,要有能把蛋糕做大的所有條件,只能是企業。農民做不到的,企業可以做得到,例如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滿足大市場的需要,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開展鄉村休閑旅游等;農民能夠做到的,企業可能做得更好,例如工廠化育秧,無人機植保,機械化耕種收等。
農民需要企業。與企業聯系得好,農民就有更多的收入途徑:一是把土地交給新的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獲得保底性質的地租收入;二是到新的經營組織之中勞動,取得務工收入;三是有可能獲得一些分紅。即便在公司+農戶的養豬模式下,農民也能獲得不少好處:可以有穩定而相對便宜的投入品(仔豬和飼料)、有生產技術指導、有穩定的銷售保證,從而增收穩收。
而企業,也需要農民。企業的目標和興趣,也是增收,這需要開發各種生財之道。在農村,幾乎所有的生財之道,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土地。企業對農民的需要,首先就是對土地的需要。這包括各種類型的土地:耕地、林地、水面、荒地,這些土地,不光有農業價值,也有休閑旅游價值。此外,還有宅基地,也就是建設用地。這些土地,在農民的手上,通常使用效率不高,潛在價值發揮不夠。企業需要的,是按照企業的經營方案,去利用這些土地,發揮出最大利用價值。例如,搞糧食加工的企業,通過新的經濟組織,就可以指導和要求農民,采用相同的優質品種,進行標準化生產,獲得優質原料。又如,進行果茶藥材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或者,在自然條件優美的地方,增加些新的設施條件,開展鄉村休閑旅游項目。
企業的積極作用,本質上,就是優秀企業家的作用。他們視野開闊,在認識、開發和配置資源方面,眼光獨到;他們關注黨的三農大政,對文件的學習領會深度,比很多干部還好;他們對市場規律和行情趨勢的把握,不僅遠遠超過農民,甚至比學者們都敏銳準確;他們通常與三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就是農民出身,或者長期為三農服務;他們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典型。
當然,毋庸諱言,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做得很好。尤其是早些年,有的企業進入農業,動機不純,是想拿到土地,然后再變相改為非農業用地。當做不到這一點后,企業就經營不下去,老板就跑路了。還有些企業,動機雖然良好,但低估了農業的復雜性,也會失敗。尤其是有的人,既不懂農業,也不懂農民,以為到農業農村淘金是很簡單的事,不做好功課,就一個猛子扎進去,遇到挫折后,就怨天尤人,說受了“三農利好”說法的蒙騙。
展望未來,通過企業參與,以各種方式與農民結合,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快速實現農業現代化,可能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是農民與企業的你情我愿。當然,政府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主要是進行宏觀管理指導服務,如土地利用規劃、各種公共服務、市場規范管理等。
作者簡介:柯炳生,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