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描繪了中國鄉村發展的美好前景。如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著力點在哪里,靠誰來振興鄉村,有哪些必須打贏的改革攻堅戰?為此,《領導文萃》記者專訪了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張紅宇司長。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到前不久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把“三農”工作擺到了一個新高度。國家為什么如此重視鄉村振興?
張紅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和動員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過去一段時期,我們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農、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但由于更多側重于服務城市現代化,忽視了鄉村的整體現代化,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青壯年人口銳減、基礎設施衰敗、發展后勁不足等跡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這是黨中央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導向和補齊農業農村農民短板的問題導向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充分體現了“三農”政策的連續性、一慣性,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基本遵循。
事實上,我理解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是著眼于徹底消除城鄉、工農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與以前相比現在有哪些亮點?
張紅宇:鄉村振興不是哪一方面、哪一行業、哪一領域的振興,而是全面振興、系統振興,涵蓋了鄉村各個方面的振興,是門門考試都得優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總要求的發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謂“升級版”“拓展版”。
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這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旺盛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中之重,也是政治、社會、生態、文化振興的基礎,只有鄉村產業興旺,才有條件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
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這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生態宜居,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升華和實踐,是人與自然在鄉村的和諧共生,是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這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強化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弘揚社會正氣,使農村更加和諧安定有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建立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均等化,使廣大農民衣食無憂、生活便利、共同富裕。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讓農民共同分享農業農村現代化成果。
一以貫之強調鄉風文明,這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就是要在新時代促進農村文化教育再上新臺階,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樹立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總體上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發展上的具化,它們各有側重、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站位高,格局大,涉及我國“三農”工作方方面面。根據您的觀察,聚焦點和著力點在哪里?
張紅宇:提衣要提領,張網要抓綱,振興鄉村也要把握關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在根子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我以為應該聚焦以下三個方面協同發力。
聚焦打造強勢農業,推動農業全面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以后要變成一個強國,各方面都要強。我國是農業大國,2017年糧食總產量達12358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占全球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人均糧食、肉類、水產品占有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體量已然很大,但大而不強,缺乏綜合競爭力和國際比較優勢,與其他行業和產業相比,農業彰顯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不足,與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地位并不匹配。這就要求在穩定總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統籌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由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轉變。
聚焦促進收入增長,推進農民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近年來,得益于一系列支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的落地見效,我國農民收入不斷增長。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432元,增速繼續高于城鎮居民。但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倍差達2.71,而且從可預期的時間跨度看,縮小城鄉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制約因素甚多,促進城鄉居民均衡發展任重而道遠。如果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是消除絕對貧困,那么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就是要縮小城鄉差別,特別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就要求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勵農村創業創新,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獲得產業鏈更多增值收益。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農業產業扶貧并力爭一個不掉隊,一個不能少,為世界扶貧事業貢獻中國力量。從根本上講,還需要調整好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從國家層面出臺相應的戰略性頂層設計,爭取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逐一解決有關難題。在這個問題上不能長期無解。
聚焦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村全面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與此同時,部分地區農村缺乏活力,傳統的鄉村秩序逐漸被打破,出現了“空心化”“空巢化”“老齡化”“三留守”等問題。針對此種狀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要任務就是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城鄉融合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既區別于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要素向城市單一流動的現象,也區別于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單一城市資源反哺農村的取向。這就要求引導要素自由流動,從農業內外、城鄉兩頭共同發力,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暢通智力、技術、管理等要素下鄉渠道,全面提高城鄉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要建設宜居鄉村,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要向農村教育、醫療等提供更多公共資源,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堅持發展建設與生態保護并重,保護好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保留住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讓美麗鄉村成為美麗中國的靚麗底色。城鎮化要讓人們生活更美好,鄉村振興要讓農村令人更向往。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否也面臨同樣的發展轉變?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什么聯系?
張紅宇:傳統農業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追求產量來保障供給,受益于生產手段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農產品供應緊缺的局面有所好轉,但也帶來了資源過度消耗、地力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現代農業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組織經營模式創新,促進農業快速發展、農產品極大豐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但與此同時,過度依靠化學、技術要素投入實現農業高產增效有所乏力,農業傳統動能有所衰減。隨著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重大變化,對農業的功能定位更加立體豐富,對農產品的消費要求更加生態安全,對農業的發展要求更加綠色可持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都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理念。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既要改造升級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也要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形成新動能,實現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由粗放型增長向全鏈條全環節全要素協同發力、可持續發展轉變,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在產品供給上,與需求端高效匹配,高品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多,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可信賴,品牌農產品成為主流,全面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在要素配置上,農村一二三產業競相發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利益鏈、生態鏈構建完善,生產、加工、流通、服務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在生產方式上,綠色價值觀普遍推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農業加快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隨處可見綠水青山。在從業主體上,不斷迭代更新、提升素質,適度規模經營占比持續攀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商資本和農戶發展深度融合良性互動,農民更具獲得感幸福感。在內生動力上,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支農惠農富農力度持續加大,農村改革全面深化,政府服務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政策預期長效穩定,創業創新成為農村潮流風尚。在對外合作上,深度融入全球市場,引進來走出去齊頭并進,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嶄露頭角,引領我國占據全球農業產業最大份額和價值鏈中高端。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路線圖,從現在到2020年、再到2035年、最終到2050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任務十分繁重,依靠誰來具體參與實施?
張紅宇:藍圖繪就,重在落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僅關系到誰來振興鄉村的問題,更關系到怎樣振興鄉村的問題。從理論與實踐來看,農業經營體系涉及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甚至決定著產業體系和生產體系的質量。只有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有機融合、重構優化,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之路,才能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不竭動力。
近年來,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總量超過300萬家。一是家庭農場持續增長。在縣級以上農業部門納入名錄管理的家庭農場達48.5萬戶,6.2萬個被認定為示范性家庭農場。據對全國3000多戶家庭農場典型監測,家庭農場年均純收入達25萬元,勞均純收入近8萬元,遠高于普通農戶。二是農民合作社規范提質。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00萬家,是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時的77倍。各級示范社達14萬家,約占農民合作社總量的7%左右。三是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全國各類龍頭企業達13萬家,年銷售收入達9.7萬億元,70多家大型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中國奶業20強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了50%,32家飼料企業的產量占到了全國飼料產量的一半以上,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
近一段時期,受農業生產經營效益降低、經營風險加大等影響,在發展中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關鍵階段,要加大支持力度、保駕護航,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強督促檢查,推動《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落到實處。要抓好規范化建設,把規范和質量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在規范管理中做大做強、在做大做強中不斷規范,建立健全支撐我國鄉村全面振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俗話講,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您剛才提到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幾類主體,都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它們之間怎樣協調配合?
張紅宇: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元經營主體共存的局面下,必須準確定位不同主體在發展生產、提升效益與競爭力方面的功能作用,才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家庭農場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具有生產功能和專業化優勢,是直接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的主力軍,在保產能、保供給等方面作用突出。事實上,我一直認為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戶經濟的升級版和發展取向,有巨大的發展壯大空間。農民合作社集生產功能、服務功能于一體,是聯系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農民的獨特載體,有助于實現農業經營和農業服務的規模經濟,特別是在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農民收益等方面,有其他組織形式不可替代的優勢。龍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在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農產品生產上可以發揮引導示范效應。
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具優勢、各具特點,任何一家都不能包打天下。龍頭企業的優勢不在于農業生產的直接過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市場營銷又實力不夠,必須聯合起來優勢互補才能更上一層樓。近兩年,在安徽、河北等地探索形成了一種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態,以一家龍頭企業為引領,若干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共同參與,采取“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讓三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各歸其位、各盡其才、各展所長。龍頭企業干不好的農業生產環節交給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干了不合算的農業服務環節交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干不了的新品種研發、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環節交給龍頭企業,從而讓“五個手指緊緊攥成拳頭”,促使各類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提高組織化程度,切實提升綜合競爭力。
2017年10月,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和稅務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受到了各地的廣泛歡迎。目前,安徽、河北兩省已組織認定337個省級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聚合各類農業企業620多家,農民合作社1100多家,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2800多家,帶動農戶增收成效明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應的是小農戶、普通農戶。2016年我國取消玉米臨儲政策,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比2017年又下調5元,屬于近10年來首次下調。對此網絡上有一些猜測,降低糧食收購價將加速小農戶退出農業生產領域。對于這一看法,您有什么評價?
張紅宇:大國小農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我國有2.6億農戶,其中2.3億是承包農戶,在傳承農耕文明、穩定農業生產、解決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適合搞集中連片生產,地無三尺平、巴掌田、斗笠田的地方很多。同時,雖然近年來進城就業的農民越來越多,但由于農村土地價值不斷上升、中老年人依戀農業農村等原因,農戶退出數量上升、務農小農數量下降的速度很難與城鎮化進程保持同速。可以預測,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在那些熟悉農業生產、習慣農村生活的中老年農業人口完全退出農業之前,小農戶都將在農業生產、農村社會運轉中發揮基礎作用。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以從事農業為主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為50歲,按照我國平均壽命到2030年預期為79歲推算,待其大多數人喪失勞動能力乃至去世以后,大概需要20~3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才有可能迎來務農小農數量急劇下降的“拐點”。這也符合全球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未來較長時期內大量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共存。
即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70%,仍將有4.5億人常住在農村。沒有小農戶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一是注重保護小農戶利益。推動鄉村振興,不僅要解決農業問題,更要解決好農民問題,決不能讓小農戶掉隊。要處理好小農戶生產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之間的關系,避免小農戶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被排擠或被遺忘。二是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和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并不僅是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利,讓小農戶有參與權和獲得感非常重要。要把帶動小農戶的數量和利益聯結程度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考核、政策支持的主要指標,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多種經營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幫助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快車道。三是創新組織帶動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緊密合作,發展保底價收購、土地經營權入股、項目資金量化等新型聯結方式,形成經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激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發展潛力,在體制機制上還需要做哪些創新和改進?
張紅宇: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制度。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必須以更大力度推進農村改革、推進制度創新、增強制度性供給。
一是宏觀調控制度。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大方針,完善鄉村治理體制,在干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做出制度性安排,真正體現向“三農”傾斜的總體要求。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價格保護、金融保險、收入保障等支持力度,吸引和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全面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
二是農村土地制度。這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制度支撐。對于大量仍然留在農村的農戶來說,農村不僅是他們的生產場所,也是生活場所,因此土地制度安排必須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從而保障其發展權利。以“三權分置”為引領的中國特色農村土地制度,為滿足農村集體、承包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各方土地權利訴求,提供了一種富有彈性的制度設計,必須長期堅持并加以完善。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落實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抓緊抓實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
三是農村產權制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是農村改革的深水區和硬骨頭。要全面實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積極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使廣大農民嘗到改革的甜頭,實現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第二次飛躍”。
四是人才支撐制度。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引導和激勵各類人才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大顯身手。要多措并舉,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一批扎根農村、熱愛農業、帶動農民的農業企業家隊伍,凝聚起千千萬萬市場主體和“三農”工作者的磅礴力量,合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新希望、溫氏、牧原等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網易、聯想、京東等企業也跨界進入農業,都成為農業領域的佼佼者。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引導他們更好發揮作用?
張紅宇: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您提到的這些企業背后實質上都是一個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農業企業、企業家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主體,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舞臺中決不能缺席。
改革開放以來,一大批市場意識強、具有冒險探索精神、吃苦耐勞的企業家,帶領自己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近年來,他們積極參與鄉村公益事業建設,修橋修路、捐資助學,踴躍參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等援助與災后重建,主動參加援藏、援疆、援青以及武陵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地區、環京津產業扶貧等,為社會各界樹立了榜樣。去年,在中國農業產業化交易會舉辦期間,我們向社會公開推介了12家龍頭企業產業扶貧榜樣,獲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認可。
與此同時,近年來一批城市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帶來了資本、技術、現代管理理念等農業農村發展稀缺的資源要素,有助于改變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對此我們要予以充分肯定、鼓勵和支持,優化投資環境,穩定政策預期,為工商資本投身鄉村振興搭建好平臺。但對于個別工商資本投機取巧、鉆政策空子、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要堅決制止糾正,設置必要的“防火墻”,加強事前審查、事中監管、事后查處和風險防范。
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要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社會氛圍,加強對企業家提供優質高效務實服務。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落實和完善融資政策、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這對于農業企業家和各類工商資本來說,是最大的認可和鼓勵。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繼續發揮“領頭羊”作用,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把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中的有益經驗,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宣傳推廣;進一步發揮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參與供應鏈建設,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積極參與產業扶貧,探索完善幫扶機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帶動更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同步邁入小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領導文萃》2018年8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