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紅宇:大國小農:邁向現代化的歷史抉擇

[ 作者:張紅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09 錄入:王惠敏 ]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富有小農傳統的農業大國。數千年盛衰興亡周期循環的史實表明,小農興則國家興,小農衰則國家衰,千千萬萬小農共同構筑了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石。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時代,大國小農仍是我們的基本國情農情。正確認識新時代小農的內涵特征、功能價值和現實挑戰,大力推進小農的現代化,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內容。

1、當代小農本質是農戶經濟

小農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且不斷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地區,小農的內涵和發展路徑有著顯著的差異,需要從全面的、動態的、發展的視角,立足國情農情實際、著眼長遠發展目標來分析和理解小農。

(一)當代小農的定義與特征

長期以來,人們從不同視角、不同方式、不同緯度對小農進行大量的闡釋,形成了剝削小農、道義小農、理性小農、商品小農等諸多經典小農理論。盡管在小農的定義和發展方向上存在分歧,但仍透視出一些可以總結的基本特質:一是小農以家庭為單位生產生活。小農以家庭為載體,具有生產與消費合一的特點,是一個統一而不是分裂地運用資本和勞動的單位。二是小農必須從事農業生產。如果一個家庭不再從事農業生產,那么它應當自然地脫離小農的范疇。三是小農具有鮮明的社區屬性。小農是農村社區的成員,小農的參與、認可和支持是維系社區穩定運轉、促進社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內在動力。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進步,傳統小農的邊界日益模糊。一是小農的衡量標準多樣化。由于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生產品種和生產模式差異較大,難以從面積或規模上給小農以統一的標準和定義。小農應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根據世界銀行定義的經營面積在2公頃以下為小農范疇,中國絕大多數農戶的戶均經營面積只有這一標準的四分之一,屬于標準典型小農,即便是所謂的“大農”按照中國政府的標準仍屬于小農;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中國政府也存在資源要素在平均數以下的大量“小農”,在全球農業一體化格局中面臨著同樣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天賦資源不應是界定小農的唯一標準。二是小農的收入來源多元化。依靠純粹的農業生產經營,在現階段已不能維系家庭的生存和發展。小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兼業的狀態。事實上,絕大多數小農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已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中,家庭經營收入僅占37.4%。三是小農的生產經營社會化,雖然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但隨著農機農技農藝水平的提高、專業分工的深化,小農不再是封閉的、孤立地發展農業生產,而是將諸多重要的生產環節委托給第三方經營,形成了共享經濟的局面。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2.33億畝。同時,基本實現了由自給性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主要農產品商品化率普遍達90%左右。

當代小農在堅持傳統小農內核的基礎上,其內涵和特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需要擺脫傳統視角去觀察和把握小農的內在特質。由此,歸納和總結小農概念可以界定為,所謂小農是指在特定資源稟賦下以家庭為單位、集生產與消費一體的農業微觀主體,其本質是農戶經濟。也就是說,一旦農戶的農業經營規模和經營方式超出了家庭經營這個邊界,比如需要大量或長期雇工等,就自然地脫離了小農范疇了。

(二)小農發展歷程和現狀

中國小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普及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井田制的瓦解和一家一戶小農生產的興起。秦漢以來,歷朝歷代大都堅持了抑制土地兼并、維護小農經濟的制度設計,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斷發展和穩固,維系著千年來封建社會的穩定。但是,由于土地資源要素稟賦制約,小農生產始終無法從技術層面解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問題,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有限,農民的實際經營規模遠低于其有能力經營的規模,成為名副其實的小農。新中國成立之后,小農經歷了三次變革:一是1949-1953年,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群眾擁有了土地,成為獨立經營的自耕小農;二是1953-1978年,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逐步歸農民集體所有,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格局被徹底打破,小農從組織形態和經營模式上宣告完結;三是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土地制度改革,家庭承包制的實施使農戶擁有了用益物權性質的承包經營權,從組織形態和經營模式上再次激活了小農,并使小農成為今天中國最普通、最基本的生產經營單位。

其實,我們今天討論的小農,從廣義上講就是指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形成的2億多承包農戶。需要明確的是,在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深入推進,承包主體和經營主體分離現象日益普遍的時代背景上,2017年土地經營權流轉比例已達36.5%,小農群體既包括自己耕種自己承包地的自耕農戶,也包括暫時將承包地流轉給他人、自己進城務工的不在地農戶,還包括部分流轉他人少量土地經營的農戶家庭農場。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中國城鄉格局。農村人口遷移,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2017年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8.52%,較1978年增加了40.6個百分點,農民工數量超過2.86億人;務農人數大幅減少,2016年全國農業從業人員為2.15億人,較1978年減少24%。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2016年農業從業人員人均產值為2.96萬元,較1978年增長73倍,一、二、三產的勞動生產率比值為1:4.47:3.84,較1978年的1:7.03:5.15,差距明顯收窄。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較1978年增長了近100倍。

但是,大國小農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一方面,小農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占據著主體地位。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2016年全國2.07億戶農業經營戶中,小農戶占比98.1%。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以及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核心農戶家庭占比增多,小農戶的數量保持緩慢增長,2016年的小農戶數量較1996年增加了近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小農群體不斷分化。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監測數據,2015年純農戶占比為10.3%,較2000年降低了13個百分點;農業兼業戶占比11.6%,降低了14.8個百分點;非農兼業戶占比20.6%,降低了5.6個百分點;非農戶占比57.5%,增加了33.5個百分點。

(三)小農發展演變趨勢

未來20-30年,小農仍然將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力量,在發展中不斷演變,在演變中持續發展。一是小農將長期存在。城鎮化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從歐洲大陸和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小農發展歷程觀察,可以判斷的是,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在那些熟悉農業生產、習慣農村生活的中老年農業人口完全退出農業前,小農都將在農業生產、農村社會運轉中發揮基礎作用。考慮到目前從事農業為主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約為50歲,尚需20-3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才可能迎來務農小農數量急劇下降的拐點。即便如此,小農仍將是農村最大的人口群體,即使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仍有數億人長期生活在農村,以戶籍形態和不在地農戶形式存在的小農戶仍會是一個龐大的數量,他們仍是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石和未來鄉村治理的中堅力量。二是小農將繼續分化。大部分會離土離鄉、進城就業,成為非農戶或兼業戶;小部分成為租地家庭農場等專業農戶,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總體上則呈現專業小農逐步減少、土地日益集中的發展趨勢。發達國家的實踐就證明了這一規律,如美國農場數量從1970年的292萬個下降到2016年的206萬個,平均規模則從155公頃擴大到179公頃;日本農戶數量由1985年的466萬戶減少到2010年的252萬戶,平均規模由1985年的0.88公頃擴大到2011年的1.88公頃。我國一些發達地區也開始了類似的發展跡象。如上海市松江區家庭農場數量由2013年的1267個減少到2016年的966個,平均經營規模則從113畝增加至143.3畝。三是小農將呈現不同的表現形態。考慮到區域間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小農在不同地區的格局和生存形態并不一致。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小農,城郊小農和農區小農,無論是經營規模、勞動分工、收入構成都大相徑庭,多元化將是中國小農長期表現的基本特征。規模化的家庭農場面積差異充分證明了這一特征,黑龍江省家庭農場平均經營面積407.3畝,84.5%的家庭農場從事糧食種植;而浙江省家庭農場平均經營土地面積89畝,近10%擁有自己的商標,畝均產出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

2、小農發展的歷史使命

小農的長期存在影響著中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發展和演進,政府行為導向及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小農普遍存在這個前提,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也深刻改變了小農的運行軌跡,導致小農的生產經營及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繪就了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宏偉藍圖。要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從“三農”全局高度來把脈新時代小農發展。

(一)小農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

在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業全球化競爭的大環境下,小農面臨的挑戰越來越突出,生產生活境況與其他群體比還比較脆弱。一是老齡化、兼業化嚴重。因代際分工等原因,我國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現象日益突出,平均年齡約50歲,60歲以上的比例超過24%。同時,隨著進城務工農民數量的逐年增加,農戶兼業現象逐步凸顯。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監測數據,2015年包括農業兼業戶和非農兼業戶兩類兼業農戶,在務農農戶中的比重超過3/4。二是難以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現代農業要求大生產、大物流、大市場,而小農占有土地、裝備等資源少,土地細碎化又導致其組織成本高、融資能力弱,運用現代生產技術、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強,依靠自己打破農業生產的“低水平均衡”,發展現代農業的先天條件和動力不足。特別是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囿于資源環境惡劣、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小農生產生活極易陷入困難,缺乏自我發展能力,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三是國際競爭力不強。加入WTO以后,我國小農面臨內部工業化和外部全球化的雙重挑戰。而我國小農的勞動生產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4%,僅為歐美等發達國家的2%,導致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弱。在歐美等國農場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經營規模畸小的中國小農很難在大宗農產品生產上獲得競爭優勢,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年年呈現出巨額貿易逆差,與中國小農主導的小規模生產方式高度相關。四是制約城鄉均衡發展。我國小農目前戶均承包地僅8畝左右,盡管近年來農業勞動生產效率有大幅提高,但仍僅相當于二、三產業的1/5、1/4,2017年,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量的27%,但創造的增加值僅占GDP總量的7.9%,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偏低,農業效益不高,致使農民收入仍僅相當于城鎮居民收入的37%。單純依靠小農自我積累,獲得與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等同的收入水平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二)小農的多重功能

然而,從長時間跨度觀察,小農在中國農業中的定位又如此重要,特別是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向非農產業提供勞動力、維系農村社區功能、傳承農耕文明等方面小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中國小農的多重功能表現在:一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農業農村部統計,目前,小農耕種的自家承包地和流入農戶承包地合同面積共計11.8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合同面積的86.1%,仍承擔著我國大部分糧食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任務。特別是偏遠山區,由于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緩慢,小農自己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也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提供著有力支撐。二是支撐工業化發展的勞動力來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為二三產業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是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最重要的勞動力源泉和人力資本。三是生成規模經營農戶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正處在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規模經營農戶快速成長階段,分析他們生產經營狀況、產生和發展過程,小農是其最基本的成長來源。據統計,全國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376.2萬戶,基本源于承包農戶;納入農業部門名錄的48.5萬戶家庭農場中,超過80%來自本村的承包農戶。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我國城鎮化數十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并未出現拉美國家普遍存在的城市貧民窟現象。在此過程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重大沖擊,數千萬農民工返鄉,卻并未對社會穩定造成顯著影響。這均得益于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的雙層經營體制下的小農經濟發揮了蓄水池和穩定器的作用,確保了我國社會的總體穩定。五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者。我們的耕作制度、習俗傳統、時令節氣、詩詞歌賦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無一不是通過小農的代際傳承發揚光大。長期以來,小農保存了農業生產知識和傳統文化,維護了農村生態環境,與現代生活交織融合,構成了生生不息的中華農耕文明,對全球文明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深刻地影響了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和地區文化。

(三)小農需要支持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小農農業的關注度不斷提高,認為小農在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就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聯合國還將2014年確定為“國際家庭農業年”,以提高各國政府對小農農業的關注。據世界糧農組織對81個國家的可比數據分析,有73%的農戶土地面積小于1公頃,85%的農戶生產面積小于2公頃。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都經歷過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兼業化明顯的階段。針對新情況,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調整農業政策思路,扶持小農發展,取得明顯效果。一是注重保護小農利益。歐盟在新一輪共同農業政策(2014-2020)中,新增了對于小農戶的直接補貼,申請加入小農場直補的農場主可以每年獲得一筆固定的補貼,金額在500歐元至1250歐元之間。日本在WTO規則之下逐步從價格補貼向強化農業生產能力的方向調整,把重點轉向農業的公共性服務、生產結構調整等,農戶收入的一半以上來自政府補貼。韓國通過“新村運動”等鄉村建設行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既保障了小農的務農積極性,也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智利在農業部設立了專門機構,為小農戶提供生產技術支持、政策性融資、咨詢和培訓,滿足了95%以上的貸款需求。二是扶持專業農戶擴大經營規模。政府對農戶土地經營規模的主張開始由限制轉變為支持鼓勵。日本逐步放松土地使用權轉讓的限制,扶持發展農業生產法人,農地規模經營比例由2000年的27.8%提高到2014年的50.3%。韓國取消使用土地的規模限制,規模超過2公頃土地的農戶占比從1985年的5.7%上升到2010年的15%。法國制定頒布了《農業指導法》,由國家和農民行業組織共同出資成立“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專門負責收購小片農地整治后轉賣或出租,目前20公頃以下的小農場已不足50%,比1955年占比下降了30個百分點,政策著眼于通過規模擴張,提高小農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戶競爭力。三是扶持小農“以小取勝”。法國通過發展具有生態資源優勢稟賦的產品,推行原產地保護制度,劃定優勢產區,促進葡萄種植等特色產業發展;荷蘭通過引導小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專注園藝作物等優勢領域打造產業精品,使小規模農戶也能獲得比較穩定可觀的收入。我國臺灣地區重點發展“精致農業”,即以“經營方式細膩化、生產技術科學化和產品品質高級化”為目標,提高農產品品質,將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農產品,力求把產品做得更精致,通過資本、技術、勞動和文化的積聚,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農業產出效益。四是健全服務小農體系。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于農戶生產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地怎樣種好的問題。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農協組織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從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農業機械服務到農產品銷售,乃至提供比市場價更低的各種生活用品,農業資金和農作物災害保險等金融服務,滿足小農生產生活的各項需要。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大力扶持農民自發建立的農業合作社,以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促進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目前已有90%的法國農民,98%的丹麥農民加入了農業合作社,幾乎所有德國農民都是合作社成員。五是引導老年農民退出土地。英國《農業法》規定,對愿意放棄經營的小農場主發給2000英鎊以下的補助金,或者每年發給不超過275英鎊的終身年金。法國在1962年通過了《農業指導法補充法案》,規定65歲以上的農民如果放棄土地經營可以獲得高額補助。韓國在1997年推出了農民退休支付計劃,超過65歲的農民如果愿意把土地出售或出租給專業農民5年以上,可一次性獲得每公頃2580美元的補貼。我國臺灣地區規定,年滿65歲且將所有農地全部出售或出租的老年農民,每月可領取6000元新臺幣的津貼。世界各國和地區對小農戶的扶持做法與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充分借鑒。

(四)小農的發展方向

小農作為農村最大的群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發展小農,也要依靠小農;既要推動小農生產的現代化,也要推動小農生活生態的現代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小農發展方向。一是實現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雖然小農目前仍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但生產經營比較效益低、管理方式粗放、物質裝備和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已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通過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先進農機裝備、農技農藝、信息網絡、經營管理理念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引入到小農生產經營中來,提高小農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二是倡導綠色循環的小農生產模式。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小農生產,充滿著順應天時、物物循環的樸素哲學內涵,順應自然資源條件,注重對土地的永續利用。早在原始農業后期,中國就出現了“田萊制”“易田制”等輪作模式;兩三千年前的奴隸社會中已有鋤草肥田等文字記載。推動鄉村生態振興,要秉承綠色發展理念,保護農村良好生態系統,在應用先進設施裝備和技術的同時,傳承提升發展中國數千年小農生產的經驗和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的生態循環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三是傳承小農優秀文化。小農是中華農耕文明的載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小農保存了農業生產知識和傳統文化,構成了生生不息的中華農耕文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就是要深入挖掘和弘揚農戶家庭世代傳承接續的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和鄉土文化,通過扶持和穩固小農來維系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四是加強小農人力資本培育。小農蘊含著豐富的人力資源。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就是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擺在首要位置,將小農群體龐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支撐鄉村振興的強勁人力資本。事實上,中國目前快速成長的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規模經營農戶,本源于小農戶經濟,從勞動力資源到人力資本的形成發展折射出小農戶發展的自身可塑性以及對大市場的適應性。五是促進小農持續增收。沒有小農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沒有小農的小康就不可能有中國的全面小康。小農戶的收入增長,城鄉居民從事不同產業獲得大體均衡的收入,促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反映了農民的訴求,本身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并反映了現代化的質量成色。因此,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勵農村創業創新,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獲得產業鏈更多增值收益,共享美好生活。

3、推進小農現代化的政策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要科學把握這一政策導向的內涵外延,明確政策思路,健全扶持措施,加快推進小農現代化。

(一)基本思路

要尊重歷史,著眼長遠,絕不能拋棄小農、剝奪小農,而要努力創造公平環境,構建“保護、組織、帶動、提升、富裕”五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實現小農在新時代的全面發展。一是保護小農。要保護其現有權益,如承包地、宅基地、集體資產收益等財產權益,以及平等享受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權益,更要保護其參與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權益,有效表達小農群體的合理訴求,增強市場談判話語權,防止城市工商資本擠占小農的發展空間。二是組織小農。鼓勵和引導小農合作與聯合,通過組建農民合作社,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功能,引進各類農業服務組織,提供多元農業生產性服務,實現小農與市場的對接,解決小農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提高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帶動小農。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股份合作、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方式,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發展現代農業,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四是提升小農。強化政府行為導向,通過財政、金融、保險等政策,扶持有務農意愿的小農,提高生產技能,擴大經營規模,轉變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和服務能力,著眼使小農分化成為規模適度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實現提升素質和產業競爭力目標。五是富裕小農。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農并不是貧窮的代名詞,要通過發展各類適宜小農經營的產業形態,鼓勵支持小農通過分工分業專業化增收,通過結構調整效益增收,通過節支減本間接增收,使小農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二)政策取向

要發揮小農建設現代農業的基礎性作用,使其充分享受工業化、城鎮化的成果。既要統籌謀劃,明確引導小農發展的方向,又要分類施策,明確不同類型、不同區域小農發展的不同路徑。既要著眼于農業發展,考慮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的緊迫性,又要關注農民發展,立足于小農經濟存在的長期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優越性,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使小農更好地納入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實現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同步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提高。一是處理好城鎮化與逆城鎮化的關系。堅持推進城鎮化建設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暢通農民進城渠道,消除各種政策障礙和利益藩籬,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能夠在城市落戶定居,逐步減少小農戶,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人口和勞動力。同時,也要考慮農村人口轉移的階段性,打造農村創新創業的舞臺,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農民職業化,各類人才可以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通過城鎮化、逆城鎮化雙輪驅動,確保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不衰落、小農不掉隊。二是處理好扶持小農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堅持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走中國特色的漸進式發展道路。同時,充分考慮到中國幅員廣大,自然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各地差別甚大,規模經營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小農仍有其存在的長期性和必要性。從全國來看,特殊的資源稟賦和地理環境使全國不少地區農田細碎化程度頗高,并不具備開展連片機械化生產的條件,現階段更適合采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經營模式。因此,要因地制宜,不搞唯一選擇。三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幫助小農,服務小農是政府的基本職責,要堅持正確的行為導向,主動入位,加大扶持力度,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大生產、大物流、大市場對接。同時,在政策設計、政策手段等方面堅持市場化方向,著眼于強化農業自身效益和農戶競爭力,能交給市場的就交給市場,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防止出現東亞國家,特別是日韓等國農業生產關系不能很好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土地制度、經營制度創新不足,致使其在全球農業一體化過程中陷入高補貼、高價格、缺失競爭力的桎梏等現象,需要反思。

(三)政策建議

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充分發揮小農的主體作用,在優化外部環境、強化內生動力兩方面做文章。

1.繼續分化減少小農戶。四十年改革開放,隨著城鄉融合一體化,農村和城市二元發展的隔閡正在逐步打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第一產業,從事非農產業,我國一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之比出現深刻變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幅超過10%。第一產業勞動生產效率提升速度雖然高于第二、第三產業,但現階段勞動力就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失衡,又表明仍有減少務農勞動力、繼續提升第一產業勞動生產效率的巨大空間。農業直接從業人員的減少將有助于促進規模經營效益的提升,進一步增加農戶從事農業所得。要在通過取消各種政策壁壘和門檻、繼續鼓勵農民進城就業務工落戶定居持續推進城鎮化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使務農勞動力的減少與我國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相適應。

2.提升小農戶自我發展能力。當前,中國已處于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邁進、弱勢農業向強勢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國2017年糧食總產量達12358億斤,連續5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占全球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人均糧食、肉類、水產品占有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缺乏綜合競爭力,農業產業和產品相對比較優勢釋放不充分,與其它行業和產業相比,農業彰顯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不足,與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地位并不匹配。這就要求在穩定總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小農戶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的基本單元,必須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實行綠色發展,從而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以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以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推動我國農業由量到質、由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轉變,在全球范圍內塑造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大國農業發展模式,以及大國小農競爭力提升樣板。

3.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在切實維護億萬農戶承包權益的基礎上,著力促進專業農戶提升經營規模,通過鼓勵開展互換并地、土地整理等方式解決地塊細碎化,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提升土地經營規模,促進土地資源要素適度集聚。要高度重視非農戶退出承包地問題,特別要研究“不在地地主”大量并長期存在背景下的土地充分利用方式,引導長期進城落戶的非農戶有序退出承包地,擴大務農小農土地經營規模,以務農勞動力的大量減少,克服資源對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的約束,提升務農效益和競爭力。

4.深化農業經營制度改革。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積極培育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小農、保護小農、組織小農、提升小農、富裕小農,讓小農分享政策紅利和現代化發展成果,實現共生、共營、共享、共贏。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重點幫助小農處理好農業生產中關鍵環節存在的問題,解決小農依靠自身能力辦不好辦不了的困難。要以服務農業農民為根本,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戰略產業進行培育,大力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將小農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5.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強化政策扶持,完善培育制度,健全培訓體系,提升培育能力,加快構建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要特別注重從傳統農民、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農村高校畢業生中就近培育一批熱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特別是富有工匠精神、精英意識、企業家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使他們成為提升小農、帶動小農的有生力量。

6.創設普適性農業政策。立足于小農的生產經營形式和產業特點,創新面向小農戶的普適性政策。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小農信息化運用水平,解決單個小農與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發推廣小農適用的農業技術,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發展中小型配套、多用途、全產業鏈條的農業機械裝備,提升生產全程機械化質量和水平。加快機構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步伐,及時滿足普通小農生產信貸需求。提升保險賠付標準,擴大保險品種,實現保障農業生產全部成本、保障各類特色品種、保障農民收入等。積極利用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與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進行服務對接、產銷對接,著力解決小農產品銷售價格等信息失真、買難賣難等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村莊與城市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女同欧洲亚洲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一 | 亚洲精选在线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