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海鵬等: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創新和實現路徑

[ 作者:張海鵬?郜亮亮?閆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2-10 錄入:王惠敏 ]

在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征程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創新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行動綱領。追溯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深刻領會其主要內容和重大創新,進而提出可操作的實現路徑,對于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1.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產生與鄉村衰退的國際背景息息相關。從全球范圍來看,在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地區呈現空心化乃至衰退和消亡是一個普遍現象。面對鄉村衰退帶來的挑戰,發達國家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不但有效遏制了鄉村衰退,并且使鄉村成為國家經濟騰飛的堅強基礎。相反,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于鄉村衰退問題,或者是不夠重視,或者是采取單一的農業發展政策,或者是政策力度不夠,導致鄉村衰退愈演愈烈,最終把國家推入了發展“陷阱”。參照國際發展趨勢和經驗,中國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鄉村衰退問題,否則鄉村將成為拖延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因素。

2.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是中國鄉村建設百年探索的歷史延續。早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梁漱溟、晏陽初等一批知識分子就從不同角度提出鄉村建設的思想,并身體力行開展鄉村建設實驗,但由于偏重于文化教育,且缺乏下層民眾的廣泛支持,因而對于鄉村振興的效果并不明顯。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開展的鄉村改造與建設運動滿足了貧苦農民的根本需求,得到了農民最堅決的支持、擁護和參與。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以后,政府在農村推行以集體化與合作化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改造,這種單方向的資源轉移,使鄉村建設的能力被嚴重削弱。1978年以后,農村改革通過擴大農村自由發展空間,確立工農產品市場化交換機制,破除農村剩余勞動力鄉城轉移障礙,提升農民權利和發展機會,激發農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的熱情,使鄉村面貌得到顯著改善。2005年以后,新農村建設使鄉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生產條件和公共服務均明顯改善;黨的十八大以后,建設美麗鄉村成為新的奮斗目標。縱觀百年探索歷程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是國家意志、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政府合理政策相結合的產物,三者缺一不可。

(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現實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選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也決定了必須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

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一方面充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村發展和城鄉融合的經典論述,另一方面繼承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農村發展思想,并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了邏輯嚴謹的理論體系。

(一)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充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農村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思想

第一,農業具有基礎性地位。第二,農業發展推動了城鄉分離。第三,城鄉分離是歷史的必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社會分工。第四,城鄉的尖銳對立造成了鄉村衰退。第五,人類社會必然由城鄉分離走向城鄉融合。

(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繼承了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農村發展思想

每一代共產黨人在完成各自歷史使命的同時,也形成了體現時代特征的農村發展思想,后一代共產黨人的農村發展思想總是在對前一代的繼承與創新中形成。毛澤東認為,中國鄉村一家一戶個體生產的內在缺陷不利于其自身的發展,而集體化是克服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人民公社是集體化的高級形態。雖然毛澤東充分考慮了人民公社的優越性,但是對人民公社集中經營和平均主義挫傷農民積極性的認識不足,再加之當時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嚴格實行計劃經濟,在實踐中使廣大農村經濟發展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嚴重損失。鄧小平提出了“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后富”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通過實施特殊政策率先發展,但是,他始終強調農村的重要地位,而要農民富起來的主要手段就是讓農民獲得土地經營自主權。江澤民清晰地闡明了農村發展和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農業上不去,整個國民經濟就上不去;農村不安定,整個社會就不會安定;農村經濟得不到相應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就不可能實現”。胡錦濤將“三農”問題進一步提升到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的高度,指出“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由于國家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本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因此,他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就是在充分吸收前代中國共產黨人農村發展思想的基礎上,融入“共同富裕”和“強起來”理念而形成的新農村發展戰略思想。

三、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主要內容與創新

(一)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內容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思想自成體系,對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總要求和重點任務進行了全面闡述,深刻回答了“為誰振興、誰來振興、如何振興”等理論和實踐問題。

1.發展目標。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明確指出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與“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發展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現代化”比“強富美”具有更全面和更深遠的意義,對農業農村方方面面的發展提出了“現代化”要求。

2.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字方針”的內容涉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所有方面,而且有機聯系、不可分割;既是要求,也是方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基礎和底線,生態宜居是對鄉村振興最具創新性的要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人文基礎,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

3.重點任務。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對“如何振興”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總體來看,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重點任務是在農業和農村兩個層面建立現代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二)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主要創新

1.對新時代城鄉關系進行了科學定位。鄉村振興戰略思想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這表明,鄉村與城市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鄉村發展也不再是被動的,而是由原先的短板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另一發展引擎。

2.首次將“三農”工作放到優先位置。黨中央歷來重視“三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思想體現出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為了將要求落到實處,鄉村振興戰略思想要求“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3.首次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農村現代化,并將“兩個現代化”統稱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豐富了國家現代化的內涵和目標體系。

4.對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提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要求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標志著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進入高標準時代。

5.對農村自然環境提出新要求。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提出要實現鄉村的生態振興,達到生態宜居的目標,就“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統一”。

6.首次提出“三治”鄉村治理思想。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指明了方向,為鄉村由“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升級找到了路徑。

7.強調農民的踐行主體地位。一是將小農戶帶入現代農業,這是讓農業現代化惠及農民的根本途徑;二是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三是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顯然,自治的主體還是農民;四是把“生活富裕”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農民是鄉村振興最終的受益主體。

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路徑

(一)堅持新發展理念

發展起步于理念的改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首先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一是激發踐行主體的發展愿望。二是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方略,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同時,要拋棄“農村等同于農業,農村就是提供糧食和勞動力的地方”“農業農村是貧困人口和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等錯誤理念。

(二)深化農村改革

以完善產權制度為核心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既要激活農村的土地、人才和資本等要素流動,也要吸引城市資本、人才等進入農村,并為各種要素的結合創造體制機制激勵,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竭的微觀發展動力。一是鞏固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三變”改革為核心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四是構筑農業農村人才體系。

(三)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

關鍵是要打破要素從城市向農村流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積極落實城鄉在人才、土地、資金、技術方面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優質要素向農村流動。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推進城鄉土地市場一體化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耕地的保護。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決杜絕以政府代替市場的行為,為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提供良好的環境。

(四)創新振興鄉村產業

繼續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需要注重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商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村產業效率。

(五)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重點是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傾斜力度,積極推動優質教師資源在城鄉的合理流動。二是構建城鄉一體、優質均衡的醫療衛生體系。重點是推進鄉村醫生體制改革,建立鄉村醫生退休制度,并完善退休鄉村醫生的生活保障機制;建立和支持鄉村醫生按照規定加入職工養老保險的機制。三是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加快社會保障向外來落戶人口覆蓋的進程。

作者:張海鵬1  郜亮亮1  閆  坤2   作者單位: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18年第11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看 | 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美女 | 亚洲人成综合小说社区在线 |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亚洲老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