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 > 首頁 > 今日頭條

周其仁:告別蘇聯(lián)特色的集體經(jīng)濟

[ 作者:周其仁  文章來源: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19-08-08 錄入:王惠敏 ]

合作經(jīng)濟與集體經(jīng)濟,聽來似乎沒有多大差別?!昂献鳌笔寝r民把各自的土地、耕牛和農具等放到一起共同使用?!凹w”呢?就是農民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一概歸集體公有,再由集體成員共同使用。

從私產共用到公產共用,反正都區(qū)別于私產私用的小農經(jīng)濟,不過公有程度有點不同,合作算初級,集體算高級,至于全民所有那就更高級——這就是當年的流行認識。

事后看,大錯特錯。關鍵是,一旦搞成了集體,權利主體的邊界就起了模糊。集體成員不再限于入社社員,即使當年沒把土地、耕牛和其他生產工具入社的非社員,也可以是集體成員,也享有與入社社員同等的權利。

這里的非入社社員,可以是嫁給入社社員的外地農民;可以是入社社員在入社后新生的子女;還可以是合乎政策遷入本地的農民或非農民??傊?,在“集體”架構下,入社社員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將與非入社社員一起擁有。

沒有研究湄潭經(jīng)驗之前,我自己對公社體制的認識還很膚淺。講起來年頭也不算短:下鄉(xiāng)10年,雖在軍隊管理的國有農場勞動,但因為分配到山上狩獵,與公社的一個生產隊靠得比較近,耳聞目睹,對集體大鍋飯有點感性認識。

后來回城上大學,機緣巧合到杜老(杜潤生)門下工作,參加農村調查的次數(shù)不少??墒菍珞w制,看到了一些淺病灶,卻不知曉還有深病灶——農民之間的權利邊界不清,不斷地互相吃大鍋飯。

湄潭首創(chuàng)“增人不增地”,把我對公社的認知推進了一步。集體制區(qū)別于合作制的,可不僅僅只是組織規(guī)模過大,缺乏有效激勵而發(fā)生“監(jiān)管者偷懶”,進而難以衡量社員對集體勞動的個人貢獻,結果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大伙兒只好吃開了大鍋飯。

這套體制還有一個更大的麻煩:源源不斷的新增人口天生就有權充當集體成員——即便他們從來沒有帶著土地和其他財產入社。這可是一個敞開口子的集體制大鍋飯!

02

那時把從湄潭得來的調查資料,帶回北京反復研讀。邊讀邊想,我問過自己一個問題:這么一套成員身份開放的制度,究竟從哪里來的?

應該與中國傳統(tǒng)無緣,因為我們的農耕文明,基礎是家庭私產——農民家庭內部有個小鍋飯,同財共居,添丁增勞一起勞作、一起生活;兒子成家后要分家,分的也是家庭土地。出了家庭之門,土地、財產、人口的邊界涇渭分明,沒有張家增人,就去分李家土地這回事。

家庭私產也是私有制,搞社會主義當然要觸及。不過經(jīng)典理論的設想,喪鐘將是在資本主義最發(fā)達的地方首先敲響。

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應該早就粉碎了小私有制,把小私有者分化為無產者與資產者,所以到了鬧社會主義革命的時候,農民作為小私產者早就作古了才對。

布爾什維克成功之初搞“戰(zhàn)時共產主義”,環(huán)境是一方面,主觀上恐怕也是以為打爛了小私有者的壇壇罐罐,搞社會主義才更方便。

教訓是吃不上飯。列寧轉得快,提出“新經(jīng)濟政策”。農村方面,還要承認農民私產的一席之地。至于將來怎么辦?列寧去世前口授過一篇《論合作制》,大意是將來也不能剝奪農民這樣的小私產者,只能引導他們走合作之路。

這里的合作制,其實是農民私產基礎上的一份自愿合約——土地、耕畜、農具之類按約入社,計價論權,共同使用,收益分紅。

入社社員的身份邊界是明確的,這一點與入股股民相似,只有拿了財產“入”公司的,才有股民資格和相應權益。誰也不能當沒入過股的股民,更不能說誰家添丁增人,就可以把其他股民的股權稀釋一把。

03

列寧去世不久,新經(jīng)濟政策連同合作社一起壽終正寢。斯大林要另搞一套。農村方面,他的綱領是“全盤集體化”,主要政策是:

把已全部國有化的土地永久地交給集體農莊(最早叫“勞動組合”)使用;

國家憑工業(yè)壟斷的優(yōu)勢在農村遍設國有拖拉機站,以機耕服務交換集體農民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

此種交換絕不等價,服從著名的“剪刀差”準則(國家工業(yè)品定價高,農產品定價低);

農民的耕畜、農具全部歸集體,集體劃出部分資源歸農戶“自留”,其余則靠集體勞動、領取集體分配的報酬。

斯大林不但要消滅農村私有制,還要從肉體上消滅富農,以及其他反對全盤集體化的農民。結果是農村生產力的大破壞,然后就是天怒人怨的大饑荒。

政策也被迫作出過局部調整,無非是堅持集體化的前提下,略為增加農民的自留經(jīng)濟。但是直到斯大林去世,蘇聯(lián)糧食產量始終沒有超過沙皇時代。

04

不過后來批判斯大林的,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繼續(xù)“神化”這位蘇聯(lián)領導人。我的看法,斯大林再厲害,實際上也做不到僅憑一己之見,就把蘇聯(lián)偌大的農村全盤推入集體化。

領袖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強力固然有超強的影響力,但涉及底層老百姓的經(jīng)濟組織方式,卻不能完全指望斯大林個人的“能耐”。長期來看,千百萬人來自傳統(tǒng)的習俗,對任何經(jīng)濟組織與制度的形成,起著非常基礎的作用。

就我的閱讀所知,蘇聯(lián)農村集體經(jīng)濟與俄國歷史傳統(tǒng)息息相關。這個傳統(tǒng),就是俄國的“村社”。我們或許可以說,至少斯大林是借助了俄國的村社傳統(tǒng),才做到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實現(xiàn)了全盤集體化。

“俄國村社”說來話長。不過長話也可以短說。這套起自沙俄的農奴組織,基本支撐條件是俄國特有的地廣人稀。那里遼闊的俄國土地統(tǒng)歸沙皇,但皇家也管不過來,于是永久地把土地交給村社使用。

村社則行份地制——每個村社的成員都有權領取一份土地耕作,對應的義務則是繳納稅賦。村社土地“定期重分”,以適應成員家庭人口變動的要求——增人增地、減人減地,滿足村社成員平均利用土地的訴求。

既然村社如此慷慨,俄國農民哪里舍得獨立在外?這里不是獨立農民基于土地私產的自由契約,而是對村社和沙皇一體化的人身依附。有一首沙俄民歌這樣唱,“哪里有村社的手,哪里就是我的頭”!

事實上,即使在1905-1907年的斯托雷平改革以后,俄國也只有小部分農民完全擺脫了農奴狀態(tài),成為西歐意義上的小農。這樣看,列寧的合作制雖然校正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的偏頗,但也難接俄國傳統(tǒng)的地氣。

相比之下,斯大林的全盤集體化卻容易接軌傳統(tǒng):國家把國有化土地交集體農莊使用,以換取工業(yè)化所需的糧食,以及國家資本積累。

蘇聯(lián)農民也依附于集體——例如1936年的斯大林憲法,根本沒有公民自由遷徙權這一說,蘇聯(lián)農民進城要查驗身份護照,那是我們在《老大哥的壞榜樣》一文里已經(jīng)介紹過了。

05

從村社到全盤集體化,對蘇俄的農業(yè)、國民經(jīng)濟、乃至國家體制究竟有什么影響,感興趣的讀者怕要請教行家。

——這里要講的是,無論“村社——集體制”對蘇聯(lián)的作用如何,中國卻斷然沒有村社的傳統(tǒng)。我們的傳統(tǒng),向來以農民家庭私產為基礎,家內有點小鍋飯,家庭之間權利邊界分明。這是中華農耕文明早就發(fā)達的一個基礎。

農業(yè)早發(fā)達,人丁興旺,可養(yǎng)育的人口總規(guī)模也大,反過來以不斷增長的人口無限細分耕地,這么一條發(fā)展道路就越走越窄。

給定中國之國情,搞社會主義應該更多考慮合作制,而不是全盤集體化??上菚r候一邊倒學蘇聯(lián),初級社還不過癮,非向高級社(集體制)過渡不可。還不過癮,大辦人民公社,在一個更大范圍內以不斷增加的人口細分土地。

湄潭提醒我們,以承認集體經(jīng)濟為前提的家庭聯(lián)產制,尚不足以扭轉上述邏輯。喊穩(wěn)定也沒有用,因為內生一個不穩(wěn)定。改革還要加一條,農戶之間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才徹底告別與中國傳統(tǒng)和中國國情脫節(jié)的蘇聯(lián)特色的集體經(jīng)濟。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網(wǎng)轉自:《城鄉(xiāng)中國》第五章 確權之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網(wǎng)屬于非盈利學術網(wǎng)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wǎng)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免费 |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天天狠天天天天透在线2020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精品高潮 | 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