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由北京金谷高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國糧油商務網主辦的第十三屆國際油脂油料市場高級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聚焦農產品(行情000061,買入)整條產業鏈市場情況,以全球油脂為點展開,從美豆走勢到豆粕分析,再到養殖業的復蘇具體論述農產品的基本面情況。金融界網站受邀對本次論壇進行全程直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程國強先生到場參會并發表主題演講,就十三五發展的形勢與戰略發表了獨特的觀點。他表示今后的五年整個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因,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農業的競爭力基礎有四個特征:第一是仍然有細碎化、農戶兼業化;第二是勞動力弱智化,農業副業化的趨勢仍然沒有逆轉;第三是整個成本的地板在攀升,價格和補貼面臨天花板;第四是農業資源發展的緊箍咒。
以下為部分演講文字實錄:
程國強:首先是對目前的農業形勢的判斷,如果要是從宏觀角度,從決策角度應該是兩個視角,一個是視角在全球經濟形勢比較低迷的情況下,就在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中,農業是一個風吹草動,不管是市場的供應還是市場價格的波動,對我們宏觀都有影響,目前的階段是目前宏觀上的。
第二個就是在全球競爭中,現在主要一些農產品,全球的運營也就是國內的市場。盡管運營連續幾年豐收兩點幾億噸,但是2015年替代率一點都沒有減少,可能也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要慎重,在全球的農業中,我們中國農業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我們最后的農業在這發展方向上去走。
所以我是覺得大家要投資農業在產業鏈上,如果要考慮以自身的競爭位置,或者是說你這投資方向肯定要有一點宏觀的視角,看看你能夠做什么?所以我對這個我們進行了一個大概的判斷,這也是我們十三五五中全會里面建議,包括這是文代會十三五正式的規劃,這里面對農業方向所得上所考慮的一個基點。
今后的五年整個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動因,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說從競爭力的要素來講,我們的成本,我們的農產品發展的成本。我們與之對應的政策措施,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通過補貼的話,會面臨什么,還有在價格上操作空間基本上消失,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價格。因此整個政策進入了一個,也就是這樣的一種支持保護,還有各種各樣的做法,現在已經遇到了一個瓶頸,這就是國家在形勢提示,成本的地板在提升,但是我們政策的天花板,另外一方面糧食,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這么多年豐收之后的話。
一個是競爭力基礎的,第二個就是競爭的方式。從競爭的基礎來看的話,我們大概有這樣的四個特征,就反映了我們中國農業的道路,不同于其他國家。
第一個就是仍然有細碎化、農戶兼業化。我們在農戶經營小規模經營,到目前實際上沒有多大的改善,盡管我們在最近五年以來,推動農業的規模競爭,推動扭轉,推動加農產,如果是從總量我們細碎化還在發展,在這同時。這概念就是在農需真正的是以為主業這樣的比例,這是一個我們現實,如果我們對農業政策,就是說現在補貼政策,好像針對性不是很強,不是很精準。這是我們在整個農業參與全球中,一個很難逆轉的一個劣勢。
第二就是勞動力弱智化,農業副業化的趨勢仍然沒有逆轉。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大家都可能注意到只要是在這產業上,一家一戶整個勞動力就是所謂的三八七一六零部隊,要么就是真正務農,要么是婦女要么是老人,有的地方是小孩。它給的含義是什么?中國農民正在不以農為業,前面我們講兼業化不是以農為主,現在是不以農為業。而實際上從農戶的收益里面,真正的從農業經營里面,在農戶的總收入里面的比例,也在不斷的下降,我們最近20年都在跟蹤,現在在傳統農區,農業經營在家庭收入里面的比例是不到十分之一。這也是我們在設計農業補貼政策,支持政策的時候要考慮,就是我們補貼農戶什么?是補貼它的成本呢?還是促進它增收?如果說農戶它的整個誤農的收入在總的收入里面不到十分之一,我們要考慮更多應該是其他的政策選項。
農業收入在他的家庭里面收入下降,就意味著農民不以農業為生,農民不以農為主,不以農為業。
第三個就是整個成本的地板在攀升,價格和補貼面臨天花板。這是我們十二五向十三五轉換期一個最重要的特征。這也是政策的困惑所在。所以大家可能知道玉米零售那么不好,你為什么不馬上改的政策出來,那是何其之難。這里面就是在政策轉換期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有關。
從這角度來看的話,應該說最近五到十年以來,主要是因為人工成本的上漲,這就是在學術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劉易斯拐點,本來整個的城市還有工業的部門等等,勞動力都是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但是呢到了一定的階段以后,到你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這農村的勞動力很難轉移出來了。最主要的就是說,農村的勞動力的工資跟城市勞動力的工資開始持平,這就出現了拐點。因此我們勞動力的成本正在向城市逼近,只要在我們產業鏈條最近五年發展變化非常快。
在另外一方面,到底成本這上漲的過程中,我們的政策強度在加大,而且這政策的強度不管你是通過價格支持還是通過補貼,它均受到一定規則的約束。所以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政策它的一個困惑之處。我們是想補貼,但是怎么個補貼法,怎么有針對性,怎么有效?這里面也反映了我們整個參與國際競爭成本的變化的一個趨勢,由此帶來的就是很自然的把國內外差價給拉大了。
第四就是農業資源發展的緊箍咒。這就不說了,忽略了對環境資源的保護,現在看起來已經是比較嚴酷的時候。包括華北的地下水,包括東北的地下水,還有一些我們主要的糧食產區的等等。也是最近幾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時期。所以這樣的一種形勢給我們十三五出了一個底線?也就是下一步的農業發展,至少要根據我們前面四個特征對整個農業的發展方式進行調整。所以十三五它給的一個基調就是供給側的改革,對農業它也是一樣的要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界網站2016-03-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