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韓俊:新形勢下推動互聯網+農業的若干思考

[ 作者:韓俊?陳春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22 錄入:王惠敏 ]

導讀:近年,電商企業的“農村戰略”開辟了消費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的新路徑,為解決農村“買難”和農產品“賣難”提供了新思路,城鄉農產品流通的優化重構,帶動了農民增收,電商交易數據沉淀讓基于互聯網的合作金融成為可能。部門資源統籌不足、基礎設施配套及標準建設滯后,以及產品領域相對狹窄,是當前“互聯網+”農業亟待破解的瓶頸。下一步要通過升級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提升主體建設與人才支撐等方面,加大對“互聯網+”農業的支持力度。

近年來,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迅猛,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動能。2015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交易額達到3530億元,同比增長了近一倍。農村電商迅速發展,為解決農村商品“買難”和農產品“賣難”開辟了新路徑,為優化重構我國農村產業鏈組織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增添了新動力,正成為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

一、“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基于互聯網應用的商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當前,我國“互聯網+”農業蓬勃發展,以阿里和京東為代表的大型平臺商積極下沉推進,以郵政、供銷為代表的傳統城鄉流通網絡積極上線發展,以生鮮電商為代表的新興領域專業電商積極探索商業模式,上行下行雙向流通,多元主體良好互動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2015年,阿里平臺完成農產品銷售695.5億元,整個平臺來自農村地區的消費達到230億元。截至201610月,阿里平臺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1311個淘寶村,比2014年多了近1100個。預計2016年農村農產品電商銷售額約為900億元,大概占到農村電商總交易額的16.14%

消費品下鄉方面,2015年第一季度,淘寶網(含天貓)發往農村的訂單金額已占全網的9.64%。農產品進城方面, 2015年全國涉農電商共3.1萬家,其中農產品交易電商4000家,農產品網上零售額年增長率超過50%。除了消費品下鄉,大型綜合農資電商平臺依托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創新農資供應、配方施肥等社會化服務提供模式,加速布局搶占農村市場,“互聯網+”正全面滲透農業生產的全過程。

(二)線下渠道布局和物流網絡建設加速推進,為農產品電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受村民教育文化水平和快遞物流可達性限制,農村電商發展必須以強有力的線下服務體系作為支撐。現階段,通過實施“農村戰略”,幾大電商平臺初步建立了線上平臺、縣鄉村三級服務團隊、倉儲物流網絡一體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截至20156月,阿里巴巴已在全國17個省建立了63個縣級服務中心、1803個村級服務站點。京東已在全國建了7個物流中心、3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3萬多個村合作點,服務網絡覆蓋26萬個村。現今,中國郵政在農村發展的村郵樂購站點已經多達33萬個。農資綜合服務電商代表的云農場,建立了“農資中轉+農技推廣+農產品交易”的縣級服務中心,測土配方綜合農資服務覆蓋了全國18個省460個縣的經濟作物區和大田作物區。

(三)電商平臺有力推助了農民增收,正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新渠道

過去,城鄉分割發展階段,農產品進城高度依賴于有限的批銷渠道,分散的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往往出現“賣難”或“賣不上價”,農民只獲得有限的生產環節收益。近年來,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普及,以農村電商為代表的流通新業態,為城鄉商品流通創新了渠道、壓縮了環節、提升了效率,讓農產品買賣方對接更加直接順暢,也讓邊際收益更高的農產品定制化生產、直供直銷成為可能。山東沂南縣一個返鄉青年注冊了“桃本桃”電商公司,推出網上訂購和眾籌模式,過去每斤幾元的桃賣到每斤35元,帶動周邊發展蜜桃600多畝,35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四)互聯網交易形成的大數據為普惠金融服務提供了風險控制基礎

依托電商平臺交易大數據產生的快捷征信評價,緩解了小微金融信息不對稱、風險控制難問題,有利于降低普惠金融管理成本。通過交易記錄進行信用評價,并以訂單預付抵押款為擔保,早在2013年開始螞蟻小貸就向涉農網商發放了小額流動性資金貸款。螞蟻金服從20159月上線以來,到20162月已覆蓋24個省139個縣2425個村,戶均貸款金額為4.4萬元。京東平臺基于商品購買信息掌握貸款使用用途,及時判斷和甄別貸款風險,極大簡化了小貸流程。郵政開發了專門針對村郵樂購站點的掌柜貸,2016年累計給村郵樂購的掌柜發放貸款3億元。

二、突出瓶頸與問題

(一)協同不夠、整合不足,推進“互聯網+”農業的政策體系有待建立

“互聯網+”農業涉及的職能部門主要包括農業部、商務部、工信部、交通部。農業部主要抓信息進村入戶、農產品電商方面的政策;商務部主要從流通再造角度考慮“互聯網+”對傳統城鄉批銷體系的影響;工信部、交通部主要關注有關技術標準和基礎設施支撐問題。總得來看,目前政策供給對“互聯網+”農業尚未形成系統性、戰略性、整體性的思考與協同,對“互聯網+”農業如何服務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缺乏統籌性、統領性的構想和設計。已有工作更多是延續各部門原有思路,維持各自為政、跑馬圈地格局,部門政策在重要任務方面缺乏互聯、互通、互配的協同推進機制。從政策工具來看,仍然是以傳統的項目示范為主,缺乏對互聯網交易農產品等的有效統計和監測,對引導和規范互聯網企業在農業農村領域發展,促進政府資源與市場力量的融合、市場主體之間有效競合,還需要更多政策機制創新。

(二)配送成本高昂、觸網率極低,“互聯網+”農業的基礎環境有待改善

截至20166月底,我國還有近4萬個行政村不通寬帶,農村寬帶入戶的比例僅為17.67%,不及城市寬帶入戶比例的1/3。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6.9%,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31.7%,比城鎮地區低35.6%。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全國農戶層面超過五成(53.76%)的農戶未使用過互聯網,經常使用互聯網的不到兩成;所調查農戶的互聯網使用主要是娛樂(44.3%)和聊天交友(32%),消費品購買和農產品銷售運用僅占一成或更低。我國仍有近5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已通村道僅有3.5米寬,不利于物流快遞車輛通達。村級物流配送方面,除了經濟發達的城郊村莊,大部分村莊至今沒有物流配送。據調查,即便有物流配送的村莊,單件快遞配送至縣與縣城配送到村莊的物流費用為1:1甚至1:2。“最后五公里”的高昂配送成本和城鄉“數字鴻溝”相伴生的極低農戶觸網率,事實上對農業農民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構成極大阻礙。

(三)流通設施不配套、標準不健全,“互聯網+”農業的基礎設施有待夯實

農產品是典型的非標準化產品,不易存放,對流通配套要求較高。以冷鏈物流為例,目前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僅為5%15%23%,冷鏈運輸率分別為15%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90%左右)。田間地頭預加工缺乏及冷庫冷鏈資源不可及,使我國果蔬、肉類和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12%15%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5%),極大限制了農產品生鮮電商的大規模發展。標準化方面,受制于傳統農戶分散生產方式,農產品流通主要依賴本地批發市場,絕大多數未能對農產品進行分類分級處理。沒有農產品標準化分級保障,缺乏面對面驗貨交易的互聯網流通的全面推廣將會受到制約。

(四)品類單一、領域狹窄,“互聯網+”農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還有待挖掘

當前,“互聯網+”農業發展較好的,總體集中在基礎設施及物流條件較好的區域。品類方面,農產品進城主要是相對易存放、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零食、堅果和特產,單品銷售最高的前三類分別是棗類、茶葉和干貨。下行一端,2015年阿里巴巴旗下平臺的農資下鄉交易額為50億,同比增長83.24%,約為農產品銷售額的1/14。地域分布方面,農村電商消費和農產品上行,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物流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珠三角和長三角,農產品網商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發展較好的農村電商案例,多數是有較好產業集聚或批發市場基礎的地方,“華麗轉身”、“錦上添花”類案例居多,“無中生有”、“平地高樓”式案例偏少。

三、若干政策建議

(一)強化“互聯網+”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工作的結合力度

一是要把“互聯網+”與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結合起來,將“互聯網+”應用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及農產品生產的全產業鏈,通過綜合農技服務、農資配給、銷售支持等方式,提升農業生產的精細度和價值含量。二是要把“互聯網+”農業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結合起來,通過電商培訓、專項補貼和項目傾斜等形式,培養一批 “新農人”創業者,讓新型經營主體成為農村“互聯網+”農業的示范者和引路人。三是要把“互聯網+”農業與脫貧攻堅戰略結合起來,加大對電商平臺對接帶動貧困縣,對接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支持力度,鼓勵電商通過設立公益眾籌、農產品預售眾籌平臺等形式,帶動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和精準脫貧。

(二)強化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要加大對農村寬帶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進寬帶進村到組入戶,加速推進第四代移動互聯網絡覆蓋農村,縮小城鄉間地區間“數字鴻溝”的硬件基礎,電商扶貧試點應在指定期限內實現“村村通寬帶”和通信網絡升級改造;二是要通過基站用電定向補貼等形式,積極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電商扶貧試點縣對貧困戶給予一定量的手機免費流量、對參與電商培訓人員給予手機流量支持,按照農戶實際網上交易額給予網絡資費補助,為廣大農民提供“用得起、用的明白、用的放心”的互聯網連接。

(三)強化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要合理規劃推動物流資源整合,一是要加大物流資源在縣域層面的統籌整合力度,鼓勵縣域政府結合當地市場和電商發展特點,做好縣鄉村三級物流倉儲規劃,科學布局本地物流配送的“最后五公里”;二是要鼓勵郵政、供銷社通過整體出租、入股、訂單分成等合作形式,深入開展與平臺電商及現代物流企業的合作,激活并用好現有倉儲、配送渠道資源;三是要建立縣級層面物流資源整合平臺,整合各類快遞配送訂單,深挖配送網絡的規模效應,實現到村到組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一是要結合農產品生產及流通布局,做好物流冷鏈主干網建設規劃,加快布局區域重要節點大型冷庫倉儲;二是要通過財政獎補、電費補貼等政策,鼓勵農產品產區的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田間地頭的冷庫建設;三是要通過專線稅費減免等方式加大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補貼,精準降低冷鏈物流成本,切實改變“有庫無鏈、有鏈無點”的冷鏈流通困局,鼓勵生鮮電商參與布局建設地鐵、社區的冷柜配送服務設施。

(四)強化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

一是要盡快制定并出臺農戶會用、市場認可、管理方便的農產品線上交易分類標準,建立適應于電商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分級、采后處理、包裝配送的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化提升線上銷售農產品的質量與品質,引導生產者改進生產和產后運銷管理。

二是要盡快建立統一的農產品和農資可追溯編碼體系,綜合利用好線上線下監管資源,確保網絡銷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加強對“三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與防偽工作,相關部門需及時對假冒偽劣產品清理下線,維護農業電商市場交易秩序,強化電商誠信建設。

(五)強化農村電商的人力資本支撐

一是要整合農業、人社、商務、扶貧等部門培訓資源,針對不同類型主體和應用,開展專題性、體系性“互聯網+”應用培訓。

二是要統籌利用好“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選派培訓體系,鼓勵大學生村官們成為“互聯網+”農業政策的宣傳者、積極的實踐人和帶動農民入網的領頭羊。

三是要依托縣域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通過政府采購等形式鼓勵平臺電商和當地網商積極參與農戶互聯網知識普及培訓,傳授用得上的“互聯網+”知識和實操技術。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網絡信息》2017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 久久ri精品视频 |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91 |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 | 在线免费激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