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張天佐:促進農民增收工作要努力推進五個轉變

[ 作者:張天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26 錄入:王惠敏 ]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嚴重倒掛的持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內部動力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民增收形勢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是農民收入增速下降趨勢明顯。2015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以及2016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幅分別為8.9%、8.3%、8.1%、7.5%、7.0%、6.7%、6.5%和6.2%,增速逐季回落。從收入來源看,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兩大支柱,近年來二者的增收貢獻雙雙走弱,對農民收入走勢產生了決定性影響。2004—2013年,家庭經營收入貢獻率從65%下降到27%,工資性收入貢獻率由26%上升到60%左右;2014—2016年,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貢獻率回落到46%左右,經營凈收入貢獻率仍保持在26%左右。

二是農民收入增長已經由高速轉為中高速。農民收入增長始終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上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后期經濟增速明顯回落,農民收入增速也兩次急劇下降,并且低速增長都持續幾年時間。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回落到7%以內,仍有進一步下行壓力。而且,現階段農民增收面臨的環境要比以往更加復雜,面臨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下降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上升“雙擠壓”、農民工外出就業規模和工資水平增速“雙下降”、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雙放緩”的局面。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新舊動能的對沖轉換,使得農民收入增速放緩的趨勢將持續一個階段。

三是農村地區群體間的收入日趨分化。由于各地的發展水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發展機會以及個人的家庭條件和發展能力等因素影響,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群體之間一直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收入差距。總體上,中西部地區、傳統農區、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渠道較少。2015年,農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甘肅的3.35倍。全國有60%的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縣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3%。20%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086元,20%高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014元,前者不到后者的12%;2015年與2013年相比,前者增長7.2%,后者增長22.0%。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6年我國基尼系數連年下降的勢頭再度發生變化,由上年的0.462上升到0.465,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種糧農民由于糧價下跌出現收入減少,加劇了收入分化。

四是農民增收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過去,由于農產品市場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加之農產品總量需求依然旺盛,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依然充裕,直接調整收入分配的政策選項較多。例如通過提高收購價格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就可以推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而現階段的情況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農民收入由市場決定的程度越來越高,農業已經過了量價齊升的階段,農民工總量增長大幅降低,繼續提高最低收購價和最低工資標準,可以帶來一時的收入增長,但也會進一步加劇供求失衡,政策制定面臨的兩難選擇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創設直接支持農民增收政策的難度在不斷增大。

總體上看,農民增收又到了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促進農民增收既是一場硬仗,也將是一場持久戰。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民增收工作,一方面,要繼續在“面”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策體系,挖掘增收潛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總體水平。另一方面,要著力在“點”上做文章,根據農民增收面臨的階段性突出問題,調整工作思路和方式,聚焦重點難點,推進“五個轉變”。

一是在目標上,從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向速度與質量并重轉變,更加注重提高增收穩定性。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增幅幾經起落,說明收入增長的脆弱性還沒有根本改變。在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增收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提速”,讓農民更快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現階段,農民收入基數已經明顯提高,下一步工作應更加關注“提質”。在確保增速不突破底線的前提下,強化增收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避免出現大幅波動。為此,需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穩定增收渠道,拓寬增收來源;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全面構建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

二是在對象上,從支持農村人口普惠增收向重點支持特定區域與特定群體增收轉變,更加注重普通農戶和貧困人口。現階段的農民收入支持政策中,普惠性政策多、投入大,差異性政策少、投入小,傳統農區和普通農戶特別是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基礎差、能力弱,增收面臨更大困難。下一步,應從完善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和基本建設項目安排入手,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將有限的政策資源更多地向增收困難區域、群體特別是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者傾斜,加快促進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快速增長。

三是在手段上,從主要通過產業發展“帶增收”向兼顧利益聯結“共增收”轉變,更加注重各類主體平等分享發展成果。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建設。從完善政策的角度看,目前產業扶持政策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更多地表現為產業發展后的“溢出效應”,農民一般只享有部分終端收益。下一步應把農民增收深度融入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讓農民全程參與農業生產經營,合理分享各環節增值收益。為此,應從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支農資金投入使用方式、構建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入手,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農村生產要素獲得合理收益創造有利條件。

四是在渠道上,從主要挖掘傳統動能向同步培育增收新動能轉變,更加注重打好政策組合拳。目前,農業生產經營和勞動力轉移就業仍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傳統動能需要繼續挖掘潛力。近些年來,隨著各種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要素的不斷進入,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新的機會和空間,新動能需要加快培育做強。下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應在新舊動能兩端同步發力。為此,需要更加精準的制度設計,強化政策的協同配套。應加快制度創新,全面推進提升農村人力資本、優化農村就業創業環境、完善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工作,加快傳統動能改造提升,促進新動能盡快成長,實現農民收入增長“多輪驅動”。

五是在制度上,從主要直接支持農民增收向同步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轉變,更加注重全方位增強農民的獲得感。促進農民增收,出發點是要讓農民有更充分的生產生活保障,有更多的獲得感。在收入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也可以讓農民得到實惠、增強獲得感。當前,農民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有的份額依然較低,二次分配應當更加向農民傾斜。中央明確提出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從目前看,城鄉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也遠遠低于城鎮居民。為此,應按照中央決策部署,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為目標,盡快建立起覆蓋全面、保障有力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讓農民有穩定的生活預期,不致因收入波動而陷入困頓焦慮。

作者系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年04月2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综合久久亚洲经典 | 亚洲啊V在线观看精品 | 亚洲有码第三页在线 |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