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賈海薇:精準扶貧要重視人的現代性教育

[ 作者:賈海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26 錄入:王惠敏 ]

思想對人的影響遠大于物質生活,應通過心理培養與知識教育來提高貧困人口思維的現代性,激發他們對新政策實施、新經濟規律、新生產方式的接納度,進而激發他們自己追求與建設美好生活的能力與潛力。

最近連續參加多次關于“貧困治理”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在這些會議上,偏遠鄉村的貧困問題獲得了比較高的關注。

貧困是一種生活狀態。目前國內外均以一定經濟收入水平劃線圈出相應的人群,已有研究表明,地理區位偏遠、經濟發展落后、文化現代化滯后的地區具有更大比例的貧困人口。在中國,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就是生活在山區、邊區的農村中的農民,以最自然的方式從事農業勞作,遵循著農耕文明的各種規則規范。

通常而言,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是如影隨形的,兩者之間的高相關度已被揭示,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尚需進一步研究。而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貧困,雖然經過多年的扶貧努力,仍然有很多地區呈現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疊加的雙貧困樣態。當前,雖然“造血”比“輸血”的扶貧方式更有效的共識已經達成,但扶貧政策與目標群體之間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聯結、發生良性的心理互動直接影響著政策推行與經濟幫扶的效果。

本地人的群體人格——基于認知能力、情緒穩度、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形成的現代性心理,是影響心理聯結成功與否的重要變量。因為一個群體會對其他群體產生自然而然的排斥,特別是長期封閉的傳統村落,其群體心理會對新注入的公共政策、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等產生強烈的反應。如果本地人的現代性心理較強,就會形成良性的反應,產生以歡迎、開放、接納、支持、配合為特征的同化或順應的心路歷程;如果本地人的現代性心理較弱甚至完全不具備,就會形成不良的反應,產生以冷漠、保守、拒絕、抵制、反對為特征的抵御或反抗的心路歷程。

有學者認為,長期定居、變化緩慢的農業社會往往會促成傳統的性格導向,往往抗拒變化。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阿歷克斯·英克爾斯提出了具備現代性的人的十二個特征:樂于接受新的生活經驗、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準備迎接社會的變遷;思路開闊、頭腦開放,尊重并愿意考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注重現在與未來,守時惜時;有強烈的個人效能感,對個人和社會的能力充滿信心,辦事講效率;重視生活和工作的計劃性;尊重事實和知識;對人及社會具有可信賴性;重視專門技術,有意愿根據自我技術水平的高低來領取不同報酬的心理基礎;對教育的內容和傳統智慧敢于挑戰,樂于讓自己和其后代選擇離開傳統所尊敬的職業;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主張非權勢和平等相處,追求自由和民主;了解生產及謀生。概括起來,就是人的現代性集中表現在具有現代性心理——開放、開明、自信、自新、變化、變革;概括而言:個體的現代性集中表現為“主體選擇的內在動機和行為取向”,因而人的現代性心理可以顯著地促進人的現代性發展。

與物質貧困并不一定導致精神貧困一樣,經濟發展也并不一定導致心理發展,而思想對人的影響遠大于物質生活,如果我們期望先通過盡快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再推動他們發生思想轉變,不如盡快通過心理培養與知識教育來提高貧困人口思維的現代性,激發他們對新政策實施、新經濟規律、新生產方式的接納度,進而激發他們自己追求與建設美好生活的能力與潛力。“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旨之一就是讓本地人的現代性快速覺醒,讓他們自己行動起來,因為只有內生性的發展才具備長期性的生命力。

因此,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應以“人的現代性教育”為開山利斧,徹底掃除盤踞在人們心中的各種消極心理傾向,如因遵循傳統而害怕變化、因畏懼辛苦而害怕學習、因利益固化而不愿調整等,精準扶貧的造血工程才能在當地實現落地生根、長期見效。而政府在公共管理領域所應大力投入的,正是加強所有人的教育,特別是加強貧困人口的現代教育,使其普遍具有開放與開明、自信與自新、變化與變革的現代心理特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婷婷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日韩6页手机版 |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天天看片免费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国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