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7年的中央1號文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要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發展綠色農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量問題已得到較好解決,但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還不足,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快速提升的消費需求。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我省提出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創新體制機制,保證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持續穩定供給。
近年來,我省農產品質量整體穩中向好,質量例行監測的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截止2016年底,全省獲得認證的有機農產品達136個、綠色食品1113個、地理標志登記43個。但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滿意度并不高,常擔憂是否買到了高農殘蔬菜、吃到了瘦肉精豬肉、喝到了毒牛奶……甚至質疑認證產品的真假。
事實上,當優質農產品得不到市場認可,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將降低,會影響到農業綠色發展乃至整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局。之所以發生這種供需錯配現象,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信任品屬性,如果各相關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就會引發市場失靈。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在信息傳導機制上下功夫,保證農產品品質特性得以完整傳遞,打通優質農產品和消費者認知之間的隔閡。
在農產品質量信息傳導過程中,引發信息傳導不暢的主要癥結在三個方面:
“信息孤島”問題導致信息傳導效率低下。從國家層面來說,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的整體性、統一性不強,到了地方就更難管理,常常是企業、行業和部門各搞一套標準體系,既浪費了大量資源,又不能互相調用信息,降低了信息傳導的效率。
數據處理量激增,信息傳導能力有待優化。2016年,我省出臺了《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求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覆蓋到市、縣、鄉鎮并延伸到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涉及到主要農資的生產、經營、使用環節,數據量大,傳統數據處理技術亟待升級。
信息挖掘不充分,信息傳導功能發揮不夠。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農產品市場,既能進行農產品安全風險預警,也便于相關企業掌握市場動態、引導消費者購買產品。但由于前期投入資金較大、數據搜集困難等原因,導致現有農產品數據挖掘水平較低,使其在安全監管、市場交易和消費交流等方面的功能還沒有很好發揮出來。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科學平衡優質農副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必須創新信息傳導機制,建設具有追溯性、透明性、準確性和及時性的信息傳導路徑,滿足政府監管、農業生產、消費需求和社會參與的要求。建議從以下四個角度切入——
在宏觀規劃思路上,把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體系作為一項基礎公益性工程來抓。要將信息傳導體系當作增進全省社會福利的公共工程、基礎設施來投入和建設,通過這一體系提高農戶收益、優化企業生產流程、增加消費便利、增進溝通交流。
在制度建設上,重點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統一標準、開放數據接口,強化互聯互通。當前農產品安全信息管理中,各地區、各企業施行的具體標準不一,使用的數據接口、數據類型有較大差別,阻礙了信息共享。其實質是各利益主體試圖圈占農業數據、降低自身風險,結果損害了社會整體效益。各級政府應通過制度創新破除這些利益壁壘,確保信息傳導體系的統一性和開放性。
在應用推廣上,綜合協調、多管齊下,激勵各主體參與信息傳導體系。當前國家層面對標準化建設、質量追溯、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等分別有專項補貼和支持,但各政策之間缺乏有機整合和協同推進。應通過統籌協調,將有關農產品的扶持政策組合起來,促進相關主體使用標準的信息管理技術,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議配套一些宣傳、獎勵措施,鼓勵消費者通過微信、微博等現代交流方式使用溯源體系,開展廣泛的群眾監督;開放全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的數據接口,鼓勵信息服務企業合理使用平臺數據,進行軟件和應用開發。
在技術使用上,積極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信息體系使用門檻。發展綠色農業,需要更緊密地擁抱新型信息技術,對此應進行富有前瞻性、先導性的布局。比如構建大數據下騰“云”駕“物”的農產品安全信息傳導體系:“物”是指通過物聯網廣泛采集供應鏈中涉及農產品安全的全方位多角度數據;“云”是指以高效的云計算為核心搭建信息平臺,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完成各方所需的計算處理、服務應用和交流溝通的任務。
(作者系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2017-08-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