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基于農產品屬性分類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策研究
農產品適銷對路生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本研究主要從產品屬性及分類入手,探討分析資源、市場、政策、科技等要素對產品競爭力現狀水平及潛力提升的貢獻程度,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改革方向,構建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框架。
一、重要農產品的產品屬性及分類
農產品作為商品,既有一般商品屬性,也有其特殊的自然屬性,二者共同構成商品農產品的產品屬性。在供需關系中,不同商品農產品的地位和貢獻是不同的,從需求側的選擇對商品農產品的產品屬性進行分類,從而框定農產品的供給側結構,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在眾多農產品中,小麥、玉米、馬鈴薯、食用油等17類農產品具有顯著代表性,通過對其進行需求彈性分析,主要是需求價格彈性和需求收入彈性,實現短期和長期評估的相互印證,可以較為客觀的反映重要農產品的產品屬性,為客觀分類提供基礎支持。
根據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產品供需均衡模型研究的初步成果,小麥、玉米、馬鈴薯、食用油等17類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測算結果如圖1、圖2所示。
圖1 主要農產品需求價格彈性
從圖1價格彈性可以看出,總體上17類農產品的價格彈性都在1以下,普遍缺乏彈性,都具有必需品的基本特性。按照彈性的相對大小,可以進一步分為三類:一類是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小的農產品,主要包括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等,其產品屬性的主要特征是可替代性非常小,受價格變動的影響極弱。第二類是需求價格彈性相對中等,主要包括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豬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其產品屬性的主要特征是替代性相對較強,自然屬性具有顯著差異,產品的使用潛能豐富,深加工潛力廣泛。第三類是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大,主要包括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其產品屬性的主要特征是對價格變動高度敏感,是農產品里的“奢侈品”。
圖2 主要農產品需求收入彈性
從圖2收入彈性看,17類農產品的收入彈性都在1以下,也都表現為普遍缺乏彈性,表明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它們也屬于必需品范疇。其中,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等商品農產品處于彈性相對較小的區位,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豬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商品農產品處于彈性相對中等的區位,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農產品處于彈性相對較大的區位,可見收入彈性所反映的17類重要農產品的產品屬性與價格彈性反映的結果大體一致。
從三個區位的具體農產品看,在彈性相對較小的區位中,馬鈴薯、玉米屬于“劣質品”,其直接攝入消費會隨著收入增加有所減少,更多地轉向加工、飼料等非口糧消費。小麥、稻米受收入變化影響較小,消費總量不會隨著收入增加出現大的波動,作為口糧的戰略地位不會發生根本轉變。在彈性相對較大的區位中,隨著收入增加,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農產品的消費總量會顯著增加,尤其是奶產品需求增幅最大,禽肉增幅相對較小。
綜合商品農產品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的分類結果,充分考慮農產品的自然屬性,我們可以將17類重要農產品在三類產品屬性的基礎上,將第二類需求價格彈性相對中等的農產品進一步細分為兩類,形成四大類商品農產品,即彈性較小的主糧類農產品、彈性中等的大宗加工原料農產品和生鮮消費農產品、彈性較大的高端畜產品。
二、基于分類的農產品競爭力分析
農產品競爭力事關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興衰成敗,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未來農業政策改革的著力點。依據農產品的產品屬性及其分類,評價和分析農產品競爭力,是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的重要基礎。
(一)不同類型農產品競爭力評價
通過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17類重要農產品競爭力進行評價,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呈現強弱分化、總體偏弱的狀態。除了水產品及部分具有區域性出口優勢的生鮮農產品還保持較高的競爭力水平外,大多數農產品已不具備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一是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糧類農產品的競爭力水平較低,尤其是玉米和小麥的競爭力水平極低,時刻面臨著國際市場同類農產品的進口沖擊。二是食用油、大豆、食糖、棉花等大宗加工原料農產品的競爭力水平普遍極低,尤其是大豆基本喪失了抵御進口的能力,進口額約為國內產值的6倍;棉花、食用油、食糖的進口占國內產值的比重也達到了30%~50%。三是蔬菜、水果、豬肉、禽蛋等生鮮農產品是目前國內最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四是牛肉、羊肉、禽肉、奶等高端消費畜產品的競爭力水平相對低。
(二)競爭力影響要素分析
借鑒波特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可以將影響農產品競爭力的要素歸結為資源、市場、政策和科技四個方面。資源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和水資源等,市場要素主要指國內消費結構升級和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政策要素主要指產業、財政、投資等相關政策,科技要素主要指技術研發與應用。針對上述影響要素,采用專家判斷的方法,初步得出各種要素對不同類型農產品競爭力現狀水平及提升潛力的影響程度(見表2)。
依據表2判斷結果,從現狀水平和提升潛力兩個角度看,四種要素對不同類型農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及貢獻存在較大差異。
1. 主糧類農產品,受政策要素影響最大,受市場要素影響最小。從現狀看,政策要素對此類產品的競爭力影響作用最強、資源要素和科技要素次之、市場要素較弱。其中,以政策要素為例,2004年以來我國實施的農業直接補貼政策、糧食最低保護價收購和臨時收儲政策,在確保主糧產品的產量持續增長和增加貿易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資源要素而言,在國家耕地紅線和農業用水紅線等政策導向下,主糧類農產品耕地和用水基本能夠得到保障,但也面臨約束趨緊的局面,地租成本已成為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中上升較快的重要因素??萍家貙χ骷Z類農產品的影響直接體現在單產水平的持續大幅提升,這是分攤農業成本的最主要途徑,但受科研周期等制約,突破性、革命性的農業科研成果偏少。由于主糧類農產品的消費比重普遍較低,且消費存在較強的剛性,消費結構比較穩定,市場要素對主糧類農產品的供需變動和競爭力影響較小。從遠期看,政策要素和科技要素是未來主糧類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可挖掘的潛力大,重點是優化調整糧食產業政策和加快糧食科技進步,核心是改革主糧農產品收儲補貼制度,建立主糧類農產品科研創新國家隊。市場要素未來貢獻潛力較大,通過標準化生產、專業化加工、品牌化營銷,拓寬主糧類農產品功能用途,就有可能擴大消費需求,形成新的產業發展空間。資源要素的挖掘空間有限,特別是未來生態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2. 大宗加工原料農產品的市場要素和科技要素有挖掘空間。從現狀看,四種要素對此類農產品競爭力現狀水平的貢獻均比較弱。長期以來,重生產輕加工流通,我國在資源投入、科技研發、產業政策、市場營銷等方面,對加工原料農產品的投入都較小,造成這類農產品競爭力極弱,進一步又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力。從遠期看,政策要素有一定挖掘潛力,實施的大豆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在降低加工企業成本、保障農民收入方面顯現了較好效果,未來政策空間還很大,但也面臨農業財政支出空間有限等不利形勢。市場要素和科技要素是這類產品競爭力提升的重點,比如我國食用大豆有競爭優勢,一方面非轉基因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于進口大豆,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在運輸、交易方面具有市場區位優勢,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拓展食用大豆的市場空間。同時大宗加工原料類農產品的單產水平普遍低于世界主要產區和國家,挖掘科技要素的潛力仍有較大空間。這類農產品與糧爭地,資源要素的開發利用空間不大。
3. 生鮮類農產品受市場要素影響最大。從現狀看,考慮到生鮮類農產品消費替代性強,消費時間短,目前市場化程度就比較高,是工商資本、金融資本進入的重點領域,因此生鮮類農產品的市場拉動因素是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動力,其次是資源要素的貢獻較大,而政策和科技要素對競爭力的貢獻較小。從遠期看,市場拉動在提高生鮮類農產品競爭力方面有較大潛力挖掘空間,政策要素的作用不可忽視。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預計糧食類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繼續下降,生鮮蔬果及禽蛋消費需求會持續增長,市場要素的拉動潛力仍然巨大。此外,應對市場失靈和市場非理性波動方面,生鮮產品反周期市場調控也有一定的潛力空間。
4. 高端消費畜產品受市場要素和資源要素雙重影響。從現狀來看,高端消費畜產品供給增長和競爭力提升的影響要素中,市場要素發揮的帶動作用尤為突出,而資源要素、政策要素和科技要素的貢獻相對較小。其中對市場要素而言,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高端畜產品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不斷增加,尤其是差異化消費需求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拉動作用十分顯著。高端畜產品中奶業是受到市場升級刺激作用最大,需求擴張、產業發展最快的產業。2000年以來城鄉居民的牛奶消費迅猛增長,在消費的拉動下牛奶產量從2000年到2014年增長超過350%。政策要素對高端畜產品競爭力的貢獻表現出正負雙向的效果,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以及資源環境友好型產業政策的推動,對提升畜禽產品有效供給和競爭力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貿易保護政策乏力對此類產品競爭力提升造成了較大沖擊。科技因素對提高畜禽產業競爭力方面的貢獻在不斷加強,但目前無論在品種結構還是單產水平方面的作用仍不突出。資源要素在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下,資源利用不合理與優質資源不足并存,對高端消費畜產品供給保障與競爭力提升形成了制約。
從遠期看,國內市場消費總量的不斷擴大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仍將是未來此類農產品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動力;但資源與環境要素對高端消費畜產品的制約日益顯著,如何化制約因素為發展潛力是此類農產品形成良性發展的重要路徑,一方面資源約束趨緊,限制了生產規模擴張,提高了養殖成本,另一方面選擇資源環境友好型健康養殖方式,又有利于產品品質和競爭力提升,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利用資源要素。
三、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議
以產品分類為基礎,以提升競爭力為核心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就是要找準改革的著力點,分品施策、精準發力?;诋a品分類和競爭力分析,提出以下改革發展建議:
1. 主糧類農產品作為基本保障型農產品,未來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是深化政策和科技改革。從政策要素角度發力提升主糧類農產品競爭力,須充分考慮此類農產品作為基本必需品的屬性特征,做到兩個堅持,一是堅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不動搖,二是堅持對主糧類農產品的支持保護不動搖。全面推進財政補貼“三補合一”,重點聚焦口糧品種生產和耕地質量保護;加快構建“價補分離”目標價格調控政策體系,將原來用于臨儲的政策資金調整為農民直接收入補貼;加快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推進資金、技術、先進裝備、高素質人才向功能區聚集,并實施特殊保護政策,確保功能區農民務農種糧收益有保障,政府重農抓糧有動力。同時,在資源約束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加大優質小麥、水稻品種的保護開發,對馬鈴薯主糧化技術的研發及市場化推廣等,持續提高科技貢獻水平。
2. 大宗加工原料類農產品作為中間轉化型產品,未來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是深化市場和科技改革。通過強化國產品與同類進口品之間的差異化競爭優勢,穩定國內市場的有效供給。在未來貿易談判中堅持糧棉油糖現有關稅率不減讓、關稅配額不擴大、農業“黃箱”支持空間不削減;加強產業損害預警,針對因農產品進口競爭而受到損害的農業產業和農民提供補償性援助;提高精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在質量和效益上尋求突破,樹立國產品優質優價的市場競爭地位;加大國產優質品種的研發與推廣,強化優勢產業布局,建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形成區域化、品牌化、差異化的市場競爭格局。
3. 生鮮農產品作為不耐儲藏的季節性產品,未來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是加大市場營銷創新。突出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鞏固提升,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戰略,切實在“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方面用力。一方面,推進標準化、綠色化、規?;?、品牌化生產,實現生產源頭可控制,加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養殖小區、示范農場、出口產品基地建設力度。另一方面,依法嚴管、全程監管,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可追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行優質農產品標簽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鼓勵社會監督。
4. 高端消費畜產品作為供給較高收入人群的品質農產品,未來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是打好市場品牌和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組合拳”。這類農產品尤其是奶業受到市場升級刺激作用最大,需求擴張、產業發展最快的產業。隨著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者對于高端奶制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消費者對國內牛奶品質缺乏信心是阻礙奶業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重點在于市場品牌和消費者信心的建立,可借鑒日本等國家做法,啟動實施本土品種消費促進戰略,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支持、品牌培育、品質提升,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消費國產農產品,提高國產畜產品市場空間和占有率;同時,推動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推進清潔健康生產,以高品質打造好品牌,以好品牌開拓大市場。
(本文課題組組長:鄧慶海 副組長:周應華 郭永田 成員:聶新鵬 趙一夫 劉洋 潘揚彬 毛文坤 楊艷濤 高蕓 周慧 潘國亮 鄧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部發展計劃司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