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以玉米為原料制成的加工品,我們會想到多少種?爆米花、玉米面、玉米油、玉米淀粉、葡萄糖、生物燃料……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玉米加工產品已達200多種。但在美國,這一數字卻是3500種。還不只是這一種作物,從農產品加工業整體來看,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率只有55%,而發達國家是80%。其中我國果品加工率為10%,世界水平是30%;肉類加工率只有17%,發達國家則達到60%。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農業強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是一個重要標志。這些數據之間的差距,提醒我們要想從農業大國變成農業強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短板亟待補齊。
從農產品的生產到消費,農產品加工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于前端生產者而言,加工屬于需求側;對于終端消費者而言,加工又屬于供給側。聯通上下,溝通城鄉,這個產業發展好了,既能倒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方式轉型,促進農民增收,也能增加有效供給,滿足個性需求。拿增加農民收入來說,據有關部門測算,農業與加工業產值比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93元,每增加億元加工營業收入就可吸納96人就業。
從我國農產品加工發展現狀來看,初級加工產能結構性過剩,精深加工的產業規模總體較小。與此同時,我國很多地方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落后,由于初加工等能力有限,每年農產品產后損失超過3000億元,相當于1.5億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由于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資源性的傳統產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農業農村資源環境承受較大壓力。這其中既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主體市場意識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科技力量不夠的原因,也與支持保障體系尚不完備不無關系。
補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短板,一方面需要按照市場規律培育壯大主體,完善扶持政策體系,另一方面不能忽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利益。加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懂市場、能創新、有活力的主體。要加大財稅、金融、科研、用地用電等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各類主體發展壯大,特別要加強龍頭企業培育,鼓勵工商資本投資,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加工業。
與此同時,不能忘記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初心是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要通過加工業的發展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推動主體之間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打造產業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參與、融入產業鏈條,把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主產區、留給農民。
沒有加工的農業永遠是產品農業、弱勢農業。希望到2020年,我國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提高到2.4∶1、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8%的目標順利實現,更好地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2017-08-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