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譚衛平:精準扶貧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 作者:譚衛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04 錄入:王惠敏 ]

——訪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

消除貧困是世界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在抗擊貧困的斗爭中,中國政府動員社會各界從制度、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扶貧,為世界減貧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積累了中國的反貧經驗,同時,我國積極開展國際扶貧合作,在援助項目中更多地引入扶貧視角,為世界減貧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說。

減貧實踐與理論的雙重貢獻

《經濟》:我國的扶貧事業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就,具體來說,對世界減貧做出了哪些貢獻?

譚衛平:概括而言,中國減貧對世界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實踐貢獻和理論貢獻兩方面。

從實踐角度講,聯合國2015年發布的《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實現比例減半,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這個成就,足以證明精準扶貧政策的科學高效,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也說明中國政府有能力實現消除農村極端貧困的偉大目標。

當然,在具體操作層面,中國的開發式扶貧也借鑒了不少國際反貧困理論和經驗。例如世界銀行支持我國減貧項目中建立貧困監測體系,這對我國當前精準扶貧中的“精準管理”就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國家主導是中國減貧的首要經驗

《經濟》: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郝福滿總結了四條中國扶貧經驗,即改革、開放、創新、政府主導,您認為有哪些?

譚衛平:中國減貧的首要經驗是“堅持國家主導,強化政府責任”,也就是說制度優勢是我國減貧的根本保障。因此“改革、開放、創新、政府主導”中的“政府主導”應該放在第一位,在我國政府的主導下實現了改革、開放,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利用不到40年的時間,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底線目標,納入“五位一體”全面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開創了脫貧攻堅新局面,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總的看,黨中央確定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市抓落實的管治體制得到了貫徹,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各項決策都得到較好落實,各方面都行動起來了。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實現了大規模減貧,不僅對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形成了減貧的中國方案。我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是堅持改革開放,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中國減貧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經濟上的高速增長,為中國減貧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事實上,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帷幕,同時也是中國大規模減貧過程的開端。

二是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是中國減貧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具體表現為黨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高效的決策和強大的執行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

三是堅持政府主導,既制定長期減貧規劃,又確定年度減貧目標,常抓不懈。在扶貧開發不同階段,中國政府都及時發布了重要的戰略性減貧政策文件,1993年中國政府發布《八七脫貧攻堅計劃》;2001年和2011年,中國政府分別發布第一個和第二個為期十年的扶貧開發綱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對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作出戰略部署。

四是及時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確保減貧實效。在主要通過持續性地發展經濟來解決面上貧困的基礎上,中國的減貧步入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階段。對分布在20多個省(區、市)的貧困人口因人因地施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提高扶貧實效。

五是十分重視發揮市場在減貧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吸引資本、激發活力上的作用。近年來,中國政府推行的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資產扶貧等模式,都是希望通過市場的力量將貧困農戶有限的資源轉化為資產,使得貧困農戶也能成為市場的經濟主體。

履行大國責任,實施新型“南南合作”

《經濟》:目前,我國還有4000多萬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任務很重,為什么要實施對外扶貧合作呢?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在國際扶貧合作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譚衛平: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同時,我們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承擔著切切實實的國際責任,有責任參與全球貧困治理;另一方面在減貧方面我們也得到世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幫助,因此在做好中國減貧事業的同時,同欠發達國家加強扶貧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要的,通過“南南合作”,分享我國貧困治理中取得的經驗,為更有效地進行貧困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目前,扶貧事業已成為全球“南南合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事實上,中國在雙邊和多邊框架內對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施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幫助。

中國國際扶貧中心是2005年成立的、負責對外減貧交流合作的專門機構,負責加強減貧交流與知識分享,開展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工作,如引進世界銀行援助項目,開展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性項目,參與組織了“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展會議”等品牌性論壇,為120多個拉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官員進行能力培訓,等等,提高“南南對話”的有效性,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經濟》:我國參與全球貧困治理包含哪些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有哪些創新?

譚衛平:中國參與全球貧困治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揮制度優勢,減少本國內部貧困;二是通過“南南合作”,增強其他發展中國家貧困治理的內生動力,實現減貧。

概括而言,我國的“南南合作”形式既包括對外直接投資、貿易等經濟社會領域的合作,也包括技術示范、人才培養、援外醫療隊、知識分享等合作。中國參與全球貧困治理,既有基礎設施領域的援助和投資,也有農業、農村減貧等直接瞄準貧困地區的扶貧示范項目,還有教育、衛生等改善民生、培育長期發展能力的項目。

從總的形勢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參與全球貧困治理的手段逐漸從支持廣泛的經濟社會發展,發展為支持廣泛經濟社會發展與專項減貧交流合作相結合的手段。以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商務部正在老撾、緬甸、柬埔寨三國開展的減貧示范合作技術援助項目為例,目的是通過與受援國的各級相關機構和基層群眾進行合作,充分采納基層多數群眾意見來設計亟需的項目。在內容設計上,更加注重貧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中外合作、聯合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更有利于培養和提高相關干部的減貧能力。

推動“一帶一路”國家減貧,促進民心相通

《經濟》: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如何讓國際減貧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的國家和人民?

譚衛平:減貧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需要各國通力合作。做好國際減貧合作,重在打通民心。我國目前倡導的國際減貧合作新機制是有別于西方國家設立的援助機制,不附加任何條件,而且用參與的方式充分考慮受援國基層社區百姓的需求。此外,這一新機制將合作國視為伙伴,讓對方充分地參與到減貧合作項目的管理中,使其有平等感和擁有感。這種新型的國際減貧合作將有利于改善合作國的民生,促進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合作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礎,同時進一步鞏固我國的對外友好關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二区 | 日本一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