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近年來糧食連續豐收,現代化農業發展所需資金投入逐年增加,但金融機構農貸產品設計卻沒有跟上現代化農業發展,農貸產品申請難、審批難等問題突出。毫無疑問,金融要更好支持現代化農業,必須建立融資擔保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經濟金融良性發展機制,提高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如何創新擔保機制呢?
首先要強化農業投入風險保障體系。
一是要建立農業風險基金。鑒于農業高風險、低收益特征,國家應設立農業風險基金,按新增農業貸款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機構提供補貼,并向貸款農戶與企業提供財政貼息;向開展農業保險的機構提供補貼,并向投保農戶與企業提供保費補貼。同時,對涉農貸款或農業保險進行風險補償。
二是要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用。農業發展銀行應繼續發揮對“三農”的支持和保障職能,保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同時,應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增設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農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等職能,將政策性目標和市場化手段結合起來,提高對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的支持力度。
三是要組建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建議政府按政策性或市場化運作方式全部出資或適當出資組建商業性農業貸款擔保公司,有針對性地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提供融資支持,加快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建設步伐。
四是要實行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待遇。國家從財稅政策上支持農村金融的發展,包括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農”,財政部門當前分檔次實行優惠稅率;對農行設立在縣以下的農村網點減免營業稅,并適當提高準備金比例;降低金融業營業稅率和所得稅率,實行收付發生制的征稅管理等,為金融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降低其經營成本,減少其經營風險。
其次要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要建立以政府主導,銀行業、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資源共享的農村社會征信體系。一是健全農村信用信息征集機制,將涉農信貸業務信息全部納入征信系統;加快推進涉農金融農戶信用檔案電子化和農戶信用標準化建設。二是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由政府主導規范開展“三農”信用鄉(鎮)和信用戶創評活動,開展涉農企業信用評級,促進金融機構、中介機構與企業合作共贏,完善創評標準與程序,促進農村信用環境優化。三是加大農村誠信教育,在鄉規民約、中小學教育中加入誠信教育內容,使誠信教育長期化、規范化、制度化。四是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引導農村經濟主體增強信用意識,培養良好的信用行為。
再次要出臺財政支持建立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政策。
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框架, 為農業尤其是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服務,切實解決農業發展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主要包括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以及市(縣)農業信貸擔保機構。中央財政利用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資金對地方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供資金支持,并在政策上給予指導。財政出資建立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必須堅持政策性、專注性和獨立性,應優先滿足從事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需要,對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不得低于總擔保規模的70%。在業務范圍上,可以對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經營的信貸提供擔保服務,包括基礎設施、擴大和改進生產、引進新技術、市場開拓與品牌建設、土地長期租賃、流動資金等方面,還可以逐步向農業其他領域拓展,并向與農業直接相關的二三產業延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和訊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