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業供給是順應時勢的要求,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以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方式轉變,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新一代農民看到了市場新方向,推出環保質優的農產品,并采用新型融資模式擴大市場。近期央視《創響中國》節目的舞臺上就有這樣一個案例,給我們帶來了創新型農產品如何融資做市場的新思維。
云南彌渡山原生態的優勢環境為黑山豬的養殖創造了絕佳的條件。這里的豬吃的是無污染高海拔野草和糧食,喝的是山泉水,肉質細膩鮮美、抗體強,不易生病。當地公司玉柱農業將本地黑土豬與其它著名優質品種進行雜交,培育出穩定的新品種,提高豬肉的品質及口感。并用彌渡自古傳承下來的古法秘方腌制火腿,解決了鮮豬肉的運輸存儲問題。在小范圍試驗獲得成功后,玉柱農業希望將產品的市場擴大并帶著這個項目來到了央視舞臺上尋求資本合作。
但遺憾的是,在聽完玉柱生態莊園創始人潘谷林的介紹后,現場8位評委全部滅燈,項目沒有能獲得融資。談及原因,幾位評委專家認為是融資思路不夠清晰,項目戰略存在問題。專注于農業產業鏈融資的惠農聚寶董事長陳景濤指出項目產業鏈過長,沒有聚焦,沒出突出優勢。他建議深耕在其中一個環節,做出核心競爭力。
創客基金總裁秦素賢對融資后可擴大的養殖規模提出了質疑,雖然對項目一直看好,但在后期發展規劃不明確的情況下,無奈選擇了放棄。
CCTV證券資訊頻道首席財經評論員鈕文新認為,這類農業新供給的項目,是農業發展的趨勢。投資人應該迎合國家的政策,選擇這類項目投資,未來一定會有好的收益。但是好的項目還需要有好的戰略規劃,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擅長什么。做自己最擅長的,深耕在某一領域,避免產業鏈過長,這樣才更容易獲得投資人青睞。
玉柱農業此次融資失敗暴露了我國諸多農業企業在運營時的通病,對自身的核心優勢挖掘不夠,在沒有形成拳頭產品之前卻想著盲目擴大產品線,對目前市場主流融資模式理解不深。專注于農業領域投資的基金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尋找好項目的同時,還有責任幫助它們完成產品和融資模式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和訊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