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鄉村衰敗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單向的人、財、物向城市流動造成的。歐洲的“年輕人進城,老年人下鄉”城鄉互動機制值得我國學習。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太給力啦。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本來是應該能夠產生鄉愁的地方,但經常去農村的人可能感受最多的卻是凄涼:大量的空心村、386199部隊,沒有活力,沒有生機,臟亂差,污水橫流等等。
從中央政策上來看,并不是不重視鄉村發展,從新農村建設戰略實施開始,已經連續數十年對農村進行大量的投入,但結果似乎是杯水車薪,有起色的鄉村并不多,大部分農村還是老樣子。
同樣作為中國的土地,城市,無論大小,近年來都得到長足的發展,城市原來破壞擁擠的住房被新型居民小區替代,老城區被開發區替代,大馬路、大廣場、大公園無數。為什么我國會出現城市單向繁榮而農村陷入衰敗現象呢?這就是我國單向的農村資源向城市流動體制造成的。農村大量的人、財、物單向地流向了城市,如抽水機體制。而城市向農村流向卻遠不足。
其實不獨是中國,歐洲、日韓等國家都經歷過鄉村衰敗階段,只不過他們的時間來得更早一些,經過精心的政策設計和數年的投入發展,原來衰退的鄉村早已經振興,可以與城市平起平坐了,城鄉基本上達到了均衡。
美國整個國家似乎是一個大農村,大學、公司不少都設在鄉間小鎮,反倒是大都市的內城是最貧困最危險的地方。但美國的經驗基本上很難學,我國的大學、公司基本上都設在直轄市與省會城市,縣城有大學的極少,更不要提鄉村了。公司也都把總部設在大都市,想扭轉也比較難。
歐洲的“年輕人進城,老年人下鄉”讓人印象深刻。年輕人喜歡熱鬧,城里工作機會也比農村多,所以年輕人離開鄉村到城里發展很正常,但在意大利羅馬等歐洲城市的郊區農村,你會發現不少原來工作在城里的老年人卻到鄉村買房定居,他們把城里的房子出租或者出售,自己搬到山青水秀風光好的鄉村去養老,這種城鄉互動模式既解決了城里的城市病問題,也解決了鄉村的人氣問題。老年人都有退休金,也喜歡安靜與環境好的地方,農村小鎮養老比城市優勢大多了。而老年人的房屋或出租或出售,也解決了到城里工作的年輕人的住房問題。這樣的城鄉人力資源的雙向流動,讓城鄉都受益。歐洲的德國,二戰后經過重建,城市發展非常迅速,但農村的年輕人都跑到了城市,農村沒有人氣,但他們通過“城鄉等值”計劃,向農村進行大量的投入,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的完善,現在鄉村與城市并沒有什么大的差別,城鄉差距非常小。
反觀我國,目前城鄉資源基本上都是單向流動:大量農村的人、財、物都單向流向了城市,而從城市向鄉村的流動,除了國家的財政投入、數量極少的返鄉創業外,其他的人、財、物流向農村的就非常少了。這也是為什么鄉村這么衰敗的主要原因。如何建立我國城鄉的社會資金與社會人才向鄉村流動,就成為我國鄉村能否振興的關鍵。因為點。因為只有這樣的流動才是可持續的,才能改變鄉村衰敗、城市畸形繁榮的格局。
所以應該在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的障礙上作文章。目前最大的障礙是土地政策,除了基本農田外,應該放開農村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社會資金進入建設,也應該允許城市老人到鄉村購房養老。我國城市年滿60歲的老人上億人,如果能有幾千萬城市老人到鄉村小鎮買房養老,農村就不至于那么衰敗了。
當然現在我國大部分的鄉村還無法吸引城鎮老人來鄉村養老,因為缺乏政策的引導,社會資金進不到農村,農村的軟硬件條件都太差。如果政策逐步放開,允許農村可以建設養老房出售出租,大量的社會資金就可能到鄉村小鎮建設養老小區或者觀光旅游度假區,原來衰敗的農村就因此可以激活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鄭風田原創三農觀察(微信公眾號)2017-10-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