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上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報告(下文簡稱《十九大報告》),從黨的使命到黨的建設,全面系統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黨全社會引起了學習熱潮。這份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要堅定實施包括振興鄉村等在內的七大戰略。
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和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首先,我們應該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特定時期來理解和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求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過上小康社會,而且要求每個地區都能夠建成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脫貧致富,讓中國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農村仍有約1億貧困人口,黨中央提出了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要求,五年來共穩定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六千多萬。我們在看到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的同時,還必須清醒認識到農村仍然有約四千萬貧困人口,且這些貧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深度貧困農村地區。客觀來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任務不是減輕了,應是更加艱巨。不僅如此,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后,是全面小康社會的短腿短板,必須加快補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助力脫貧攻堅,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第二,我們應該從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結果必然是鄉村衰退衰落的教訓來理解和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現代化水平已經很高,但無論是農業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還是農業缺乏競爭優勢的國家;無論是農產品出口大國,還是農產品進口大國,現代化的結果是鄉村一般人口稀少,且老齡化,特別是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問題十分嚴重。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經營者往往都是70多歲的高齡人。鄉村沒有活力,不能吸引投資,農村凋敝現象十分普遍。從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來看,大量鄉村人口雖然不斷進城,但往往流向貧民窟。這是為什么?這就是世界多數國家在現代化中一般不重視鄉村發展,或者雖然認同鄉村凋敝不是好的現代化結果卻沒有動員能力來推進鄉村發展。現代化伴隨鄉村凋敝是世界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定能夠取得實效,從而打破現代化必然是鄉村衰退這一“鐵律”。
第三,我們應該從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狀況審視中來理解和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隨著我國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農村不斷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較大,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一直沒有完全很好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仍待破解,“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表現,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回顧建國以來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在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曾經作出過的重要貢獻,不難發現我國農業農村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農村曾經為全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提供了充足豐富的農產品,轉送了大量青壯勞動力,農民為國家工業化積累了必不可少的資本,還為城鎮化讓出稀缺的土地資源。計劃經濟時代,農民主要通過“剪刀差”貢獻國家。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優質資源不斷地流向城鎮和非農產業。《十九大報告》繼續強調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讓鄉村在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充分發展,為農民謀求福址,而且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協調和平衡,補齊鄉村在全面小康社會中短板,縮小城鄉差別,并讓鄉村在新時代更好地貢獻國家現代化。這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可能認識鄉村發展與國家現代化之間的正確關系并有能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第四,我們應該在認真學習并領會《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基礎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期黨建思想,部署了全黨工作,按照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要求,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要統一到《十九大報告》的相關部署上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態環境美好宜居,鄉風文明、社會治理有效,農民生活富裕,讓農業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讓鄉村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地方,讓農民過上現代生活。
消除絕對貧困,在中國能夠做得到。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十九大報告》指引下,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抓實干,切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城鄉差別逐步消除的社會主義重要特征必將逐步顯現。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