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檔立卡以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我國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分別由2012年的9899萬人和10.2%,下降至2016年的4335萬人和4.5%。五年脫貧攻堅的斐然成就,取決于四個“大”:重大理論創新、宏大制度設計、偉大扶貧實踐、巨大減貧成效。
精準扶貧,如何因貧施策?
貧困人口分布差異大,怎么看?
貧困人口具有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貧困區(片)等多級組織結構與空間分布格局。不同尺度和區域具有差異化的貧困特征,因而對扶貧政策、要素、服務和產品需求也存在明顯差異。
針對貧困區,這樣幫
在貧困區(片)層面,側重解決主要交通、水利、能源、通訊及網絡等重大基礎設施的短缺問題,推進形成區域聯系、區際聯動的基礎設施保障新格局。
針對貧困縣,這樣幫
在貧困縣層面,側重分類指導、因類施策。
深石山區貧困縣應科學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加快完善生態補償、防護與保育機制,深化林權、水權制度改革,發展區域特色種養加新型產業;
高寒區貧困縣應完善生態補償與保育機制,適度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和旅游產業;
民族地區貧困縣應以民族特色為核心,創新發展民俗旅游產業和民族特色產品產銷業;
邊境地區貧困縣應注重興邊睦民,培植邊境特色旅游、特色產品加工和口岸貿易產業。
針對貧困村,這樣幫
在貧困村層面,實行整村推進、靶向治療、對癥幫扶有機結合,重點圍繞“五個一批”,根據貧困人口致貧原因、貧困類型、貧困程度特征,因人因貧施策。同時要重視處理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新反差”問題。
精準扶貧,如何因地制宜?
資金不足,人手不夠,怎么幫扶?
相對于面廣量大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扶貧資金和扶貧幫扶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問題還在于一些貧困地區仍存在片面追求扶貧要素、服務和產品供給規模的誤區。
如貧困地區的扶貧道路建設并不是越多越好,道路建設標準、規模及其供給保障應結合當地自然地理特征、農村人口變化趨勢、村鎮體系發展階段等因素評定建設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否則會在一些地區出現“路修通了,人走沒了”的道路建設浪費、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現象。
因此,應凸顯貧困鄉村的人地和諧性,立足大數據、流空間,優化扶貧要素、服務和產品供給,科學規劃和高效利用有限的扶貧資源與資金,深化科技、教育、醫療、金融和產業扶貧,保障有效需求的合理供給。
政策上,這樣幫
政策供給方面,以解決深度貧困地區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幫扶措施為抓手,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學探究制度扶貧、功能扶貧新模式,有效推進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
服務和產品供給上,這樣幫
服務供給和產品供給方面,遵循農村發展階段性和農戶脫貧差異性,堅持扶貧開發要同新型城鎮化、園區化、社區化發展相結合,引導農戶向適宜地區集聚,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因村因戶幫扶工作務必有效落地,避免形式主義,正確處理扶貧與脫貧結合的扶脫一體化關系,推行科學扶貧、快樂脫貧,防止算賬式脫貧和區域性返貧。
資源上,這樣幫
要素供給方面,要與服務供給和產品供給相配套、相協調,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優化要素供給結構及質量。
特別是借鑒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驗、土地扶貧優惠政策試驗、村級光伏電站建設試點,打好扶貧政策“組合拳”,有序推進土地整治工程和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土地資源的資產化、資本化,持續激發貧困地區內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精準扶貧,如何因勢利導?
不知道制定扶貧產業,怎么辦?
產業扶貧是激活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提升發展內生動力、實現穩定脫貧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一些地區的產業扶貧仍面臨產業市場競爭弱、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在制定扶貧產業發展規劃時忽略了應當遵循的市場原則和經濟規律。因此,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勢必突出貧困地區轉型發展的階段性、協同性、戰略性。
產業扶貧上,這樣幫
順應資源配置市場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律,主動對接生態文明、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建設長遠戰略,創新現代股份化機制、產業化模式,因勢利導,加快培育農村新業態、培植發展新動能。
突出特色性、本土性,立足區域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壯大優質特色產業,推動貧困地區“三生”結合、“三產”融合。
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組織方式和協同共贏模式。加快營造良好的農村創新創業環境,鼓勵下鄉企業、返鄉能人、回鄉學子率先創業發展,創新收益分享機制,處理好政府、企業和農戶的關系。
探索適度競爭的激勵扶貧方式,完善扶貧項目競爭申報、實施與管控制度,提升項目引導發展的能力,提高產業項目社會服務水平,增強扶貧產業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新中國扶貧工作的5個階段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看,我國扶貧開發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
1949—1978年 收入分配和社會發展減貧
1979—1985年 體制改革主導的農村扶貧
1986—2000年 解決溫飽的開發式扶貧
2001—2010年 鞏固溫飽的全面扶貧
2011年以來 全面小康的精準扶貧
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6億多人口脫貧,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的國家,中國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什么是政策供給——怎么做
政策供給是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體系中的宏觀政策安排、要求及途徑,解決了“怎么做”的問題。
政策供給主要包括精準扶貧戰略、“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創新理念。精準扶貧戰略從宏觀戰略高度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改變過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貧方式為“精準滴灌”,從而實現“扶真貧、真扶貧”的目標。
“六個精準”理念指出了實現精準扶貧的具體要求和手段,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位精準、因村派人精準和脫貧成效精準。
“五個一批”理念指出了實現精準脫貧的途徑和方式,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以及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扶貧政策供給關鍵在適時精準、落實生根。
什么是要素供給——用何做
要素供給是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體系中的資源類型及其安排,解決了“用何做”的問題。
生產要素一般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等主要內容。與之相對應,精準扶貧的要素供給應當包括專項資金、土地配置、勞動力培訓、科技扶貧等4項內容,這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推進提供了資源基礎與動力保障。
什么是服務供給——做什么
服務供給是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體系中的幫扶類型與內容的活動形式,產品供給是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體系中的幫扶類型與內容的實物化,服務供給和產品供給共同解決了“做什么”的問題。
服務供給主要包括產業扶貧、各級干部幫扶、義務教育、醫療保障等4項內容;產品供給主要包括農村設施、農戶住房和農副產品等3項內容。
服務供給和產品供給一起為精準扶貧的統籌協調提供了有效手段與系統的組織方式。
劉彥隨 中科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主任,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2)。現任國際地理聯合會農業地理與土地工程委員會(IGU-AGLE)主席, 中國城鄉發展智庫聯盟理事長, 中國地理學會農業地理與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農業、土地利用、城鄉發展與精準扶貧。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70余項。近5年來, 擔任項目專家組組長, 主持完成"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第三方評估、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總體思路研究等多項國家任務。發表學術論文420余篇, 其中Nature、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SCI/SSCI論文130余篇, 出版著作16部; 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 撰寫重要咨詢報告16份, 被中辦、國辦采用, 并得到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
文章節選自:劉彥隨, 曹智. 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及其改革策略.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