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判2017年秋糧生產情況,準確把握市場價格變化,根據省市價格監測中心《關于開展糧食生產和市場價格調查的通知》工作要求,我中心派出人員深入到相關部門、部分收購企業、農戶開展了一次秋糧生產和市場價格專項調查。
一、秋糧種植基本情況
1、種植面積和產量
根據對農業、統計、糧食等部門調查,2017年我縣晚稻種植面積25.2萬畝,同比基本持平,總產量約10.9萬噸。經對我縣部分農調戶調查,我縣晚稻生產總體來講是豐收的,晚稻的平均畝產量為447.63公斤,比去年429.55公斤相比增加18.04公斤,增幅4.21%;平均每畝產值(毛收益)1139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6.36元,增幅5.20%。如果不出現大面積的“倒伏”受災情況,產量可能增加10%左右。
2、購銷價格及后期走勢
今年晚稻農戶出售的平均價格為126.77元/50公斤,比去年增長了0.98%,糧食收購企業收購平均價格為133元/50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左右,前期收購濕稻谷(田間脫粒直收)均價95元/50公斤,近期收購濕稻谷(田間脫粒直收)均價105元/50公斤,烘干費100元/噸。糧食定點收儲企業準備按136元/50公斤保護價收購,但目前暫未啟動托市收購,據糧食部門反饋預計11月20日左右正式啟動,收儲計劃約10萬噸。根據調查,部分農戶和收購企業今年糧食價格收購前期走勢比較穩定沒有出現影響波動的負面消息,預計啟動托市價后晚稻收購價格將高于136元/50公斤。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情況
1、土地確權流轉
首先安鄉積極進行了土地確權工作,但是各種原因,有些土地一直確權不到位。其次是土地流轉,通過公司+集體經濟+農戶、家庭農場、股份合作、托管等四種模式實現土地流轉,讓土地經營權向大戶集中,從降低農戶經營風險,增加效益。
2、安鄉農村三產融合
通過全省競爭性評選,我縣被確定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整縣推進縣。成立了以常務副縣長為組長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整縣推進領導小組,設立了以農業局長為主任的辦公室。今年通過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支持冷鏈物流、倉儲、綜合及農旅融合,建成了東升米業糧食保鮮倉庫和大米生產線,旭鴻達的蓮米、蔬菜加工,楚源龍蝦冷藏加工,長林水產“漁聯網”,仙桃村農旅融合示范基地和梅公園有機農產品與紅色旅游體驗基地等三產融合項目,從而促進農村提質、農業增效。
3、優化產業結構
在農業提質轉結構方面,安鄉縣通過建立領導機構加強領導,整合項目,跟蹤指導,獎勵扶持,完善分配制度,今年安鄉縣新增“水稻+”7萬畝,“蔬菜+”2萬畝,“荷田+”6萬畝,“水產+”10萬畝,總面積分別達到了12萬畝、10萬畝、12萬畝,30萬畝,進一步鞏固了水稻+、蔬菜+、荷田+、水產+的4+X模式。通過農業產生模式創新,水稻+、蔬菜+、荷田+、水產+的4+X模式的效益明顯增加,畝產值和每畝凈收入分別達到了8000元、3000元,5000元、2500元,8000元、3000元,9000元、3000元。
三、有關糧食生產收儲的政策建議
安鄉縣確定了安鄉縣六角尾糧食收儲有限公司、中儲糧常德直屬庫東升、長盛收儲點、中儲糧常德直屬庫楚源收儲點,共有國儲糧食21萬噸。由于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存在導致收購和銷售價格倒掛,引發糧食新舊換存出現問題,使得存儲期限超過三年國儲糧普遍存在。針對糧食種植倉儲收購存在問題,建議取消種糧補貼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
1、取消種糧補貼
糧食補貼與流通環節脫鉤,補貼轉入生產過程,由暗補變明補,由間接補貼變為直接補貼。制定這個政策的目的,一是為了鼓勵農民積極發展糧食生產,擴大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二是為了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改變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這一政策的設定,對促進糧食生產,擴大播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在短期內是沒有問題的,但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卻無法實現。為什么呢?糧食產量增加了必然導致價格的更大幅度的下降,因為糧食屬于一種需求彈性較小的產品,往往價格下降,不會增加多少需求,而糧食屬于儲存成本比較高的商品,供給過剩往往會導致價格的大幅度下降。葉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說的這個問題,他說的還是畝產提高了還導致農民反而減收,如果大家通過增加種植面積引起產量增加,對于具體每個農民來說就更慘了,不增產只減收。
另外實施糧食直補政策的財政成本非常高,按著國家政策,每畝糧食直補金額在100多元,加上復種補貼,最高可以達到200多元,全國共有15億畝耕地種植糧食,一年的糧食直補金額就達到3000億元。實施糧食直補政策的尋租和監管成本也非常高。因為基層執行者在種植面積方面弄虛作假非常容易,管理起來難度非常大,可以說一些產糧區的鄉鎮和村干部工資福利大部分都來自于種糧直補。
綜上所述,糧食直補政策也是一個極易異化的政策,很容易成為一個財政負擔重,農民又不受益,執行尋租嚴重的政策,所以建議取消。
2、逐步取消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政策
糧食保護價政策,是通過保證農民的種糧收入,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以達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的目的。因此其政策目標主要是兩個,即穩定糧食供給能力和穩定農民的收入。國家糧食儲備制度的目標主要有:糧食安全、穩定價格、穩定生產者收入和經濟效益,其中糧食安全是根本性的主導目標。但是我國的糧食儲備制度是兼顧保證糧食保護價順利執行的糧食儲備制度,這種制度導致國家糧食儲備主導目標錯位,將價格支持和穩定生產者收入成為糧食儲備的主要目標,從而引發很多矛盾,存在很多問題。
⒈破壞市場規律,導致糧食供求的結構性矛盾。糧食保護價引發供需矛盾又使保護價敞開收購政策不能真正貫徹實施,使農民豐產不增收,國內、國際市場的一體化使保護價政策異變為保護國外的糧食經營者和消費者。
⒉糧食保護價政策實施讓財政不堪重負。糧食差價補貼就達一、二百億之巨,國家為此每年需支付巨額的利息和保管費用就達300多億,倉庫費用、倉儲損耗等,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糧食陳放久了,陳化變質,不得不低價處理,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損失,為了實施這個糧食保護價政策國家每年財政支出估計800億元以上。
⒊實施糧食保護價政策引發大量尋租行為。政府財政給予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以差價補貼、收儲補貼、陳化補貼,因此欺報、瞞報收儲數量以騙取或套取補貼就成為合乎理性的選擇,挪用、截留收購資金成為某些人快速致富的捷徑。1998年糧食部門2000多億元的虧損掛賬以及數千億糧食收購資金被挪用等丑惡現象的揭露,舉世震驚。于是,收購資金封閉運行等政策相繼出爐。同時相應地宣傳教育、監督檢查成本也必不可少。然而不管政策如何完善,監督機制如何復雜,依然有空子可鉆。
關鍵是這個最低收購價對市場價格沒有托底的作用,反而給一個市場一個錯誤預期,讓最低保護價成為一個最高限價,除了給有權官員尋租的機會之外,沒有對老百姓半點好處。今年調查的市場每50公斤經濟人直接上戶收購價低于糧食保護價9元,民營糧企收購價低于糧食保護價3.5元,收儲點收購明面上執行的是保護價沒有任何問題,但實際要除水、除雜幾斤不等,想定到什么價都可以。保護價政策發揮的作用已不大,所以建議適時取消稻谷最低收購保護價格。
3、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
⒈修訂國家糧食儲備制度設計目標,就是保障糧食安全。其他穩定價格、穩定生產者收入和經濟效益等原有設計目標改由市場機制決定。
⒉確定有效規模,調整合理布局。糧食儲備能力規模的確定,理論上以“后備儲備”與“年消費總量”的比例作參考,實際上以適應全國非農業人口口糧及應付突發事件所必需的糧食量確定,根據我國人口總數和人均直接消費量計算出我國總的年直接消費量約為2.6億噸,其他的2.6億噸為飼料糧和工業用糧,而大約2億噸糧食由農民自己儲備,還有大量的糧食供銷企業自己可以大量儲備,國家儲備糧大約有個1000-5000萬噸(根據糧價定,價高了可以要求儲備少些)就足夠了。國家只要儲備小麥和稻谷兩種基本口糧品種。具體每個時期糧食儲備量由當時糧食價格確定。一般來說,市場價格越高,國家儲備量就要越少。儲備糧的合理布局,以消費地為主,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再結合生產地、鐵路運輸狀況以及必要時結合國際糧食市場的“南進北出”大流通,以形成便于調度、利于吞吐、減少成本、保障供給的糧食安全儲備與運行網絡。
⒊國家儲備糧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國家的每一個儲備倉庫,都改制成一個獨立的企業,接受國家糧食局的監督。每個企業每個時期的儲備量受國家糧食儲備局的監督,每年給予他的貸款數量是由儲備糧食數量決定的。當然作為國家儲備糧企業不能在物價高漲時哄抬物價,囤積居奇。這時的具體銷售糧價參考國際糧價和周邊地區糧價確定,一般以較低地區的糧食價格加運費和適當差價(10%)確定,而且必須放開銷售,不能限制總量,可以限制單筆銷量,也可以以市價銷售,但不能主動抬高價格。國家糧食局給1700多個國家糧食儲備庫都設定一個不同時期的糧食儲備最少數量和儲存品種質量的指標,這個指標結合儲備品種成熟時間制定,可以選擇12個時間點,通過1700多個儲備倉庫收儲和銷售的時間差完成糧食的輪換,又能保證國家儲備糧達到理想的規模。在這個指標要求基礎上把每一個國家糧食儲備庫都拿出來招標,把那些沒有人應標的倉庫都取消國家糧食儲備庫資格,再拍賣出去,給社會經營企業做儲存倉庫。這樣國家儲備糧食不但不會貼錢,反而還會增加收入。
2017年11月17日
(作者單位:安鄉縣發改局價格監測中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