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我國經濟處于“新常態”,這一階段在十九大報告中被釋義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換而言之,中國經濟增速下來了,但增速背后的質量上去了。在這一轉折點上,想要突破經濟瓶頸,就必須改變以損耗資源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找尋新的經濟改革途徑。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大創新舉措。聚焦三農領域,農業與農村作為經濟發展的“平衡器”“蓄水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必然趨勢,助力鄉村振興、民富國強。
三大舉措: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百業農為先,農興百業興”。農業,是一個集技術、經濟、政治和國家安全于一體,伴隨和支撐著整個人類進化史,并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越來越表現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產業。同樣,農業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結合,存在生產風險大、回報周期長、占GDP比重不足10%的特殊性,但農業對國民經濟和居民生活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對農業供給提出了新層次的要求,人民群眾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最后還應該“吃得高興”。具體針對農業供給方面,就是從單純強調“數量”到“質量”,再到“供需匹配度高,人人都能‘買得到’‘買得起’高質量農產品”的美好生活階段。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主要應從三方面展開:
首先,“去庫存”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此前我國一直施行國家收購政策,政策性糧食庫存積壓比較嚴重,又因為外國糧食質量好價格低,生產過剩、進口過剩,最終導致“倉滿為患”。據數據統計,大概有10%左右的庫存達到或超過正常儲存年限,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財政浪費。由這一表象問題出發,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質量差國際競爭力不強,造成進口過剩,更多是技術問題;另一方面,農戶過分依賴國家的補貼政策,缺乏依據市場供求信息調節自身生產行為,造成生產過剩,則更多是結構性問題。面對“內憂外患”,農業發展的問題已經積累到不改不行的地步。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極強的實踐價值。
其次,“調結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想要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給思維就不能只停留在“保數量”,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向“保數量、保質量”以及“買得到、買得起”的高階美好需求努力。在此過程中,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原則,保證糧食等農產品的自給率,糧食生產不可能完全交給市場、交予他國;要按照新時期人民美好生活要求的標準,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要協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導農業生產、優化供給結構,如從消費主導、區位優勢、品種用途(穩糧、優經、擴飼)等角度調整結構、深化改革。
再者,“強科技”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國農產品成本降不下來,國際競爭力就提不上去,農產品價格就不會有優勢,農民收入就成問題。這一惡性循環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短板。因此,“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科技創新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既是補齊農業短板的生產力基礎,也是深化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在實踐中,應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總體而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穿生產、加工、流通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改革舉措。這一舉措給農業生產者和下游加工、銷售企業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新機遇。因此,應抓住改革要領,不斷在去庫存、調結構、強科技等多領域深化改革,順應經濟轉型新時代,促進農業與農村發展。
三大作用:以市場主導優化資源配置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舉措,因此,在滿足市場需求、調節供需關系、糾正市場價格、樹立新消費觀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調節市場價格,恢復市場活力。價格,是描述市場供求關系的重要信號,也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博弈紐帶。具體而言,想要農民增收,價格就不能太低;想要市民得實惠,價格就不能太高,所以二者初衷存在一定的矛盾。當然,除供求關系以外,生產成本、中間商加價都是造成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為了平抑這種波動對生產消費雙方帶來的影響,我們就需要通過市場和政府兩大主體,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我國政策來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政府的“有為”體現在管好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政策引導、恢復市場主導的改革策略,也就是“有為政府”促進“有效市場”的重點體現。首先,“去庫存”糾正了長期以來最低收購價政策對市場價格造成的扭曲。淘汰次品,刺激優質農產品生產,既能滿足對高質農產品的需求,又能提高價格實現農民增收。同樣地,“調結構”“提品質”“強科技”都是從供求方面做出調整,以適應整個市場的有效運轉。因此,讓市場在價格形成機制中起到決定作用,有助于市場保持自由活力,形成的價格也就更真實,有益于供求雙方。
第二,滿足新時期市場需求,破解供需矛盾。當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作用,就是用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是滿足大家“吃飽”“吃好”,還能“買得到、買得起”便宜、高質農產品的愿望。我們發現,綠色有機的蔬菜、土雞蛋、野生蘑菇等原生態、純天然的農產品,要比普通農產品貴好幾倍。優質農產品老百姓都“吃不起”,美好生活需要就“達不到”;而高質量農產品受眾一局限,市場打不開,生產就沒有積極性。
那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還要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有四點建議:一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支持農業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降低高質農產品生產成本;二要加大福利政策,設置專項補貼,鼓勵優質農產品的種植生產;三要調整產業鏈,減少中間商層層加價的謀利行為;四要樹立好品牌形象,減少消費者選擇成本,輔助企業宣傳和開拓市場,同時加強了消費者對于高質量農產品的認知,“貴的就好,好的就貴”并不盡然,逐漸讓價格實惠、質量又好的農產品進入百姓生活。
第三,重塑農產品品牌,中國農業“強起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糧食安全”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含義,“食物安全”成為囊括其全部意義的更好表述,也更加貼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從數量角度而言,我國農產品生產數量基本自給且有余,但僅單講食品安全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近年來,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蘇丹紅等食品安全危機的案例屢見不鮮,讓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產生了信任危機。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就是通過“強科技”等一系列手段重塑消費者對于國內農產品市場的信任,有助于打破一味認為“進口農產品好”的消費觀。我國農產品“強起來”,就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和抓手,通過優質、健康、可信賴的質量口碑,打造好我國自己的農業品牌,不斷蓄積自身力量在國際市場中爭取一席之位。
一大助力: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的“三個必須”,將“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作為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全面繼承、深化和發展。
轉型攻堅期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其重要的歷史使命——即重申農業的重要性。打破三農問題的痼疾,讓農業與農村重煥活力,同時更新民眾對三農的認知。當前,國家處于快速發展和轉型階段,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是發展的一大趨勢,但有人卻認為農業與農村應該為現代化發展讓步,農產品可依靠國際市場供應,農民尤其是小農可有可無。對此,必須明確否定農業基礎性定位、忽視農村發展重要性的看法,既不符合經濟發展的實際,也不符合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同時還指出“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面小康不松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笔糯髨蟾嬷校l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是給農業與農村的發展前景指明了出路,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發展、農民富足。面對已有的三農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主要體現在:一是,打破僵化、冗雜的農業供給環境,以市場為導向,帶入新鮮活力,盤活農村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二是,通過改革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收益,實現農民增收,農村富足;三是,通過改革加深農民與市場的聯系,加強“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讓農民更快了解市場需求,促進城鄉之間人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有無,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