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濃墨重彩描繪了鄉村振興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也步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就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句話20個字,是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設定的新的戰略目標,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意義,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過去五年來,隨著中央關于農業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加速落地,進一步理順了農村生產關系、發展了生產力,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2萬億斤;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比縮小至2.72∶1,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到5700億元,農村電商實現營業額達到894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達20萬億元,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農村改革縱深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合國情看,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明確工作思路與著力點。
一、“人、地、錢”是主線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要抓住三個字——人、地、錢。從“人”來看,就是要在繼續推動農業人口轉移進城、降低鄉村人口占比的同時,注重解決農業勞動力與農村人口問題。2016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218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8973萬人,比2015年末減少137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相比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鎮人口增加12320萬人,鄉村人口減少8140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7.40個百分點。由于大量勞動年齡人口進城打工,我國鄉村整體處于人口凈流出狀態,這對農業農村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但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的問題,包括鄉村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嚴重失衡,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在城鄉關系中,鄉村從來不是處在從屬的地位上,在現代化進程中,它應該和城市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要把億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另一方面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一懂二愛”內涵豐富、指向準確,既要求我們的干部隊伍具有專業素養,也要求廣大從事農業、參與農業的普通農戶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要有職業情懷。這對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努力方向。
從“地”來看,就是要立足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在于三個方面。一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家庭承包權、開放和盤活經營權,形成多元化經營主體參與的“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分工經營”的制度構架。二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尊重農民意愿,探索創新規模經營的多種實現形式,一方面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達到生產的規模化,形成土地要素集中的規模經濟效益,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深化專業分工,實現分工經濟下的服務規模經濟,解決“地怎么種好”問題。三是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并長久不變。黨的十九大明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制度安排,既契合了我國實現強國目標的重大戰略節點,也滿足了廣大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對長期而又穩定的土地政策預期的迫切需要。
從“錢”來看,就是要廣辟來源、多措并舉,按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資源優先向‘三農’傾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頭上,而要貫穿于鄉村規劃制訂的過程中,貫穿于有關政策制定的全過程中,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要放到農村,加強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鄉村的振興。
二、體制機制是保障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支持和鼓勵農民創業。這一系列的體制機制構建,旨在為鄉村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但在城鄉二元結構仍存在、鄉村發展仍滯后、鄉村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和要素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仍不健全的背景下,中央作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
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體系的差異,單純依靠市場在短期內只能加劇城鄉發展的不對等。鄉村固有的農業經營碎片化、居住格局分散化,易造成分工滯后和產業集群受限。為加快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應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立足國情,統籌發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糾正城鄉分工體系的不平衡發展。主要包括:通過構建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加強城鄉社會、經濟、文化體系融合,將鄉村卷入城市分工體系,讓農民更多地享受發展紅利;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完善農地產權制度,促進農村農業分工經濟和服務經營的發展,提高農業經營績效;通過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高農業生產活力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發展農業產業體系;通過鼓勵農民創業和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人力資本的積累。因此,體制機制構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
三、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是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縮小城鄉差距,根本路徑是要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產業融合,提高市場交易活力。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一體化,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產業融合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2~2016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由33.6%下降到27.7%。伴隨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規模的擴大,大量城鎮社會資本開始投入農業、流向農村,2016年農業投資較上年增長21.9%,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13%,其中民間投資占農業總投資的79.8%。同時需要看到,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渠道仍未完全通暢,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正在大量流失,農村土地、資本等市場化配置機制仍未有效建立和實施。
實際上,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和產業融合通過促進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服務體系等的一體化,具有優化農村經營體系和提高農業經營比較收益的作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依托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城鄉功能的對接,借助產業融合構建城鄉互惠互利的格局,提高城鄉市場的交易活力,誘發要素資源價格市場形成機制的構建。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基于這樣的實踐背景,立足于破除城鄉發展二元格局的戰略目標,以打破城鄉要素單向流動為抓手,推動城鄉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和資源要素在更大時空分布和優化配置的轉變。
四、城鄉分工體系和新型農業體系是核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三農”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歷史階段,只有深化城鄉專業化分工,構建城鄉共榮共存的格局,才能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專業化分工首先表現為城鄉產業分工和業態分工,同時意味著城鄉分工體系的雙向互動。在城鄉二元結構時期,城市產業集群程度顯著高于鄉村,不合理的資源要素配置結構也使得農業的分工效益被工業吸納,最為典型的是對農產品和工業品實施的價格剪刀差政策。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在于,破除不平衡的區域、產業和組織分工體系,部署工業分工體系拉動農業分工體系、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帶動鄉村的戰略規劃,促進鄉村更多地參與專業化分工并分享分工收益。
為提高農業分工水平和發揮農業分工的鮮明特色,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拓展傳統農業的功能邊界、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和有效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實現城鄉專業化分工體系的有效對接。通過延伸農業生產鏈,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推動傳統農業向功能農業轉型。在此基礎上,借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化農業資源要素配置結構和促進農業分工經濟的形成,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和發展多功能農業。
五、協調平衡發展是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承接第一個百年計劃和第二個百年計劃目標的,但當前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就是通過建立健全鄉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制度,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戰略目標的總體規劃來看,城鄉不均衡發展和城鄉二元結構仍是新時代“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立基于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交易機制、經營體系和分工體系的鄉村振興戰略,以發揮市場機制為主導,以政府參與為核心,在尊重城鄉經濟發展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城鄉經濟協同發展的現實可能性和市場經濟優勢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工帶農,工業反哺農業,分工協作,協同發展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具有指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制度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經濟2017年第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