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脫貧攻堅工作作了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到3年時間,當前,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決戰階段,文化扶貧更是脫貧攻堅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貧困縣、貧困村鎮等社會風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和提高。但是受歷史、自然、社會等因素的制約,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較為緩慢。
因此,消除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絕對貧困、補齊文化短板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全面脫貧進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解決好貧困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薄弱、活動經費短缺、農民的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問題,方可實現文化脫貧,助推脫貧攻堅進程。
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是基礎。大力發展縣、鄉鎮、村(居)文化的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實現文化館、圖書館得到合理、充分地利用,村級文化活動室得到村民的認可和使用,構建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文化網,使農民隨時與外界保持聯系,了解國家方針政策,以增長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加大職業教育力度是關鍵。扶貧先扶智,通過加大職業教育力度,去轉變貧困人口的傳統觀念,幫助貧困主體樹立市場意識、經營意識,推動自主脫貧,經營增收致富;同時加大力度,定期請專家下鄉向向廣大農民傳授種養殖技術,交流經驗,讓村民學習到最新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切實培養和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途徑。要想實現真正地脫貧,就需要文化底蘊的支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多年發展中積累的文化特色,抓住特色,扶持培養當地的文化人才,合理開發利用,在傳統文化藝術上不斷注入新內涵,將各種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總言之,精準發力,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以文化扶貧助力精神脫貧的多元途徑,充分去滿足貧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助推文化扶貧,力爭幫助貧困地區樹立脫貧信心,從思想根源上拔掉“窮根”。
(作者單位:青溪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