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寧夏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這條主線,大力推進文化扶貧,努力助推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9月7日人民網)
文化扶貧給精神、物質困難中的貧困戶吃了一顆定心丸。法國作家雨果說:“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在脫貧攻堅路上,貧困戶就是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定最大的決心,保持堅如磐石定力,才能探索出一條致富之路。而決心來自于對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自信根植于文化中。要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自信,就需要文化扶貧,自信才會油然而生,激發其潛在的奮斗信心,從而改變其傳統的發展思維,與時俱進,增強自我干事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找準文化匱根,讓 “文化扶貧”充分體現“精準扶貧”的內涵。在貧困地區光纖、電路不暢,看電視、上網有很大困難,業余生活匱乏,打麻將、打牌、酗酒、迷信等不良嗜好在貧困農村地區泛濫。加上交通不便,更難走出大山,感受文化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發展,進而思想短見,看問題淺顯,不利于鄰里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封閉的文化環境只有自我,這不利于先進文化、文明融入。比如有的貧困地區,第一書記引進產業項目,準備搞鄉村旅游開發,大部分人同意了,但是因為少數兩個人,讓產業沒有落戶。文化觀念的淡薄,看問題短見,這對于精準扶貧來說是巨大的硬傷。“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源者,必浚其源”,暢通貧困地區群眾的思想觀念,下好文化扶貧“先手棋”勢在必行。
加快文化陣地建設。各地積極向上爭取文化陣地建設費,吸引社會企業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補齊文化陣地建設資金短板。根據本地群眾需要,引進適合群眾發展需要的文化書籍;進行通村公路建設、電網改造、普及光纖通信工程。在豐富業余生活時,讓群眾更多感受到文化對農村產業發展帶來的蛻變,以解決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制約。
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培育鄉鎮社科聯文化工作者,傳承本地文化精髓。貧困地區有很多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借力國家文化政策,積極搶救發掘本地文化精髓,將其發揚光大,增強本地群眾自豪感,結合現代文化,創新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讓文化產品浸潤人心,扶起困難群眾的“精氣神”。同時,結合本地特色,把文化與之串聯起來,把文化與旅游產業合二為一,形成文化旅游一體化的致富綜合體。社科聯工作者在傳承文化精髓的同時,可以借助基層群眾例會、壩壩講壇等富有特色鄉村集會,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法律、政策、科技、技術、農業生產等的宣講、科普,也可以結合脫貧攻堅中的先進典型事跡,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教育活動、新四禮傳承、家風家規評比等活動,讓群眾不出鎮都能感受到文化魅力,進而開拓發展思路,激發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熱情。
扶貧先扶智、精神物質一起抓。今年6月30日,全國文化精準扶貧工作視頻會議明確提出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扶貧,大力激發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明間俗語稱“人窮志不窮”,我們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寫道:“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些至理名言流傳至今,一再告訴我們人困難時不能失去志氣、志向。扶貧亦先扶志,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發。而文化扶貧能用最少的錢,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產出比很高。希望各級政府在產業扶貧時,勿忘精神文化扶貧,結合地區事情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癥施策,分類指導,切忌“填鴨式”、“漫灌式”文化扶貧。推進鄉村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形成文化扶貧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參寶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