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迎芳:文化扶貧激發脫貧致富動力

[ 作者:趙迎芳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08 錄入:王惠敏 ]

文化扶貧可以以文化人、以文啟智。要提高文化扶貧的精準性、有效性和系統性,最重要的是緊緊抓住扶志、扶心、扶智和扶力四大工程。

著力扶志

扶貧先扶志是文化扶貧題中應有之義,而要扶志就應從思想扶貧與道德扶貧兩方面尋求突破。

物質扶貧管一時,思想扶貧管一世。一些人之所以陷于貧困,除了因病、因災、失能等客觀原因之外,主觀上存在較為嚴重的“等靠要”、聽天由命、得過且過等消極無為思想。為此,我們要促使他們樹立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窮則思勤的自主、自強意識。進而,激發文化扶貧“內生主體”和“外來主體”的雙重活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機制。同時,我們要通過典型引路的方式,激發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狀態的決心和志氣。

如果說扶志是扶貧的核心,是扶貧工作的精神之“鈣”的話,那么,道德扶貧則是扶志、立志的關鍵。要在貧困人群中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道德扶貧:發揚互幫互助的良好道德風尚;以深入持久的文化志愿服務推動扶貧脫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第一書記”的戰斗堡壘作用,強化其文化扶貧的道德責任感,把文化扶貧納入相應的政績考核指標之中,借以阻斷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

關注扶心

一直以來,我國文化扶貧的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對貧困人口的精神世界缺乏足夠的關注。特別是在農村貧困地區,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家庭婚姻觀念的變遷,農村離婚率居高不下,農村空巢現象較多,一些留守人口存在孤獨、抑郁、無助等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生活呈現“荒漠化”趨勢。

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完善社會關愛體系,增強對貧困群體心理健康的關注,化解貧困人員對脫貧能力的擔憂。推進發展面向貧困人群的扶心工程,建立科學化、立體式、多層次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矯治體系,設立心理實驗室和心理門診、心理輔導站,在貧困地區建立心理熱線、心理科教網站、網絡心理咨詢談話視頻系統,對貧困人員進行心理教育和指導。

重視扶智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擺脫貧困需要智慧,只有提高貧困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通過知識與技術的傳授,提高其生存技能,才能從根本上脫貧。

積極促進教育扶貧。優化教育扶貧,就須立足于脫貧攻堅的角度,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資,把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特別是義務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優先考慮、科學謀劃。

大力發展科技扶貧。首先,要在貧困人群和地區廣泛普及科技文化知識,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其次,要依托科技項目拓寬扶貧渠道,優先支持貧困村承擔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高貧困村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再次,創新科技服務扶貧的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到貧困村掛職,幫助貧困戶、貧困村創辦科技型文化企業。

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扶貧。當前,要加快構建覆蓋城鄉、高效便捷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通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推動公共文化精準扶貧,改“供給導向”為“需求導向”,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嘗試實行“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文化扶貧供給模式。

致力扶力

扶貧先扶志是文化扶貧題中應有之義,而要扶志就應從思想扶貧與道德扶貧兩方面尋求突破。

物質扶貧管一時,思想扶貧管一世。一些人之所以陷于貧困,除了因病、因災、失能等客觀原因之外,主觀上存在較為嚴重的“等靠要”、聽天由命、得過且過等消極無為思想。為此,我們要促使他們樹立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窮則思勤的自主、自強意識。進而,激發文化扶貧“內生主體”和“外來主體”的雙重活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機制。同時,我們要通過典型引路的方式,激發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狀態的決心和志氣。

如果說扶志是扶貧的核心,是扶貧工作的精神之“鈣”的話,那么,道德扶貧則是扶志、立志的關鍵。要在貧困人群中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道德扶貧:發揚互幫互助的良好道德風尚;以深入持久的文化志愿服務推動扶貧脫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第一書記”的戰斗堡壘作用,強化其文化扶貧的道德責任感,把文化扶貧納入相應的政績考核指標之中,借以阻斷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2月2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免费在线免费视频 | 日韩中文在线观看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 | 亚洲视频IGAO视频在线 |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