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立鋒: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推動鄉村振興

[ 作者:王立鋒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05 錄入:王惠敏 ]

    懂農業,方能知輕重;愛農村,方能守初心。鄉村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只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推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要靠一批真正懂農業、愛農村的人去落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地位不動搖,這是由鄉村的獨特屬性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需要所決定。在鄉村振興中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絕不能讓農民成為農村改革旁觀者,而是讓其有切身的參與感,讓農民成為改革紅利的主要受益者,以此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農民是鄉村的守護者

  鄉村和城市是社會中兩種不同的形態,從功能上來看,鄉村主要為社會發展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生態產品,城市主要為社會發展提供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鄉村和城市在功能定位上相互彌補、相互促進,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與城市相比,鄉村具有三個特殊標記:土地、村落和鄉村文化。

  土地不僅包括耕地,還包括草地、林地等。土地是鄉村存在的核心,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所說,“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盡管靠“種地謀生”已不是當下農民收入的唯一渠道。一方面家庭經營性收入雖占比下降,但仍占較高比重;另一方面土地充當著農民的“保險”和“兜底”作用。

  誰最珍惜土地?農民。但農民只珍惜“自己家”的土地。倘若農民耕種的土地今年是“自己家”的,明年就成了“別人家”的,農民便可能不會珍惜土地,不僅不會投資土地,反而可能會“地盡其利”,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是給農民吃的一顆“定心丸”。

  誰最熟悉土地?農民。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不同,具有季節性、周期性等特點,農產品是人力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產物,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不可能復制工業生產模式。隨著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一些農業企業貿然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會出現“算著很賺錢”最后卻虧錢的結局。原因就在于不熟悉農業生產。農業生產不是簡單的播種收割,是一個細致復雜的生產過程,不僅需要熟悉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而且還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

  未來誰來經營農地?農民。隨著我國城鎮化的迅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幅減少,社會上不斷有人提出“未來誰來種地?”的疑問。在農業技術水平不發生巨大提升的前提下,從我國農村實際情況來看,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農民作為種地的主體不會改變。因為只有農民才最珍惜和熟悉土地,也只有讓農民耕種,才能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民是土地的守護者。

  傳統特色鄉村村落和優秀鄉村文化是鄉村的寶貴財富,也是美麗鄉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方面來講,農民也是鄉村村落和鄉村文化的守護者。振興鄉村,不是把鄉村復制成城市的模樣,而是要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意愿,更好保護鄉村村落和傳承優秀鄉村文化。

  農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業農村必然發展趨勢。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對之前提出的單一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補充,內涵更加豐富全面。

  當前,我國城鄉現代化發展進程并不協調,城市走在現代化發展的前列,并依靠其優勢吸引人才、資本和技術不斷集聚,形成“集聚效應”,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國家對“三農”政策的傾斜,農業農村現代化正處于重要發展機遇期。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闡釋了內外因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農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因,其他一切都屬于外因。可以說,農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力量。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農民有強勁的內在動力。就農業生產而言,一些農民依靠自身耕作經驗和土地狀況,發明創造出一些省力又省錢的小型農用機械設備,如農民根據土豆種植特點發明土豆種植開溝機、土豆收獲機等小型設備,得到迅速推廣,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對于一些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的良種或機械設備,農民無法自我創造,必須依靠政府、科研部門的大力協助,但這些科技成果,歸根到底要與農民生產實際相匹配,是否適合農民使用是檢驗科技成果成敗的重要標準。

  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很多方面,農業生產現代化只是其中之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支持農民多出“好點子”,同時在推進過程中多聽聽群眾意見,讓農民切身參與到農業農村現代化中來。

  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評價標準。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要從提高農民的收入、機會、保障等幾個方面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收入絕對量和相對量的齊增,是最為直觀的獲得感。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堅持農村改革紅利主要由農民共享;二是要盡可能的分享到其他產業利潤。堅持農村改革紅利主要由農民共享,就是要讓農村改革好處更多地落在農民自己頭上,而不是被一些市場投機者搶占而據為己有,并且讓農村改革好處落在更多的農民頭上,避免農民自身分配不均。收入來源有限是農民收入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好產業融合發展機遇,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農民分享其他產業利潤,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是鄉村綜合發展戰略,不僅僅體現在農民收入的提高,還體現在農民對教育發展機會的獲得、社會保障的兜底和身份獲得感的認同。農民身份獲得感與農民收入、機會、保障獲得感密切相關,過去,由于城鄉發展差距和農業工作性質等因素影響,農民身份獲得感普遍不強。提高農民身份獲得感,需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創造更好地發展機會、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更完備的醫療服務水平,這也是未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 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91社区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羞羞影院午夜男女爽爽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