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關于鄉村振興給縣鄉領導兄弟同志們一些建議:多個視角看規劃
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各級都在準備鄉村振興規劃了,現在最忙的肯定是發改委了,國家層面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上上下下都在等發改委了。很多高校科研機構很敏感,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規劃院”、“鄉村振興研究院”、 “鄉村振興設計院”、 “鄉村振興智庫”…… “鄉村振興戰略智庫聯盟”等。估計鄉村又要開始新一輪的”紙上振興”運動了,在這個”紙上振興”運動還沒開始之前,我給縣鄉領導兄弟同志們就鄉村振興規劃的事兒提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著急請“專家”搞規劃。以我幾十年的鄉村工作經歷和最近十來年率領鄉建院百多位員工為美麗宜居休閑旅游村莊及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建設做“系統鄉建、陪伴鄉建”服務的體驗來看,中國前幾輪的鄉村或縣域發展規劃設計方案至少90%的沒有用過,就是“紙上談兵”“紙上建設”,真按照規劃文本去做的,百分之十都設有。實際上90%以上的規劃落地“寸步難行”或者根本就是美麗的“鬼畫”。所以,這一次鄉村振興規劃不要趕熱鬧。如果上面逼的緊、或要編制規劃報項目、跑步錢進,但心里要有數,別把“鬼畫”當“規劃”,別把假事兒當真事兒搞。有和部委近親關系的“專業機構”專干這種“鬼畫”的活,花點小錢應付一下就行了,別真的拿幾千萬、甚至更多的錢請”專業機構”搞縣域內的“振興鄉村戰略規劃”運動!所有的縣市領導大都喜歡花大價錢請知名的機構或大師做規劃,中國這么大,縣市區鄉村這么多,真正的規劃大師又太少,大家都去找大師,要明白真正的大師一年做不了幾個規劃的,找的人多了,最后變成了大師“一個方子管所有的病人”的狀況。
第二,鄉村振興規劃的主體是自己,專家是協作者,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規劃的主體是自己,外人都是協作者。一個村的規劃,規劃主體是村民,各種專業人士是村民做規劃的協作者。真正的”規劃大師”是協作者大師。病是自已治好的,醫生是“協作者”,好醫生是好“協作者”。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規劃協作者是規劃主體的長期陪伴者。規劃協助服務不應該是“一棰子的買賣”,是一個長期的服務過程。建議,一個縣市、或鄉鎮、或村莊,應該請一個專業機構或個人做長期的陪伴式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服務(如:五年、十年、十五年),而不是一次性花大價錢買“一堆廢紙”--擦屁股都用不上東西!
規劃是主體確認共同目標協調行動的過程。
第三,規劃“技術”最值錢的部分才值得花錢買。一是定位值錢,定位錯了,規劃就是破壞性的鬼畫。定位準確很不容易,是“內腦”和”外腦”對大趨勢、大環境和各種內因等充分認識、科學研判、并充分融合后的“共同智慧結晶”。走馬觀花拍些照片、拿一堆資料回去,一個月給你出一個”規劃”本本,這很可能是廢紙了;二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體制、機制及方法值錢。以較少的增量投資(主要是智慧)激活海量的存量資產資源資金和民力智慧等,鄉村其實什么都不缺,缺的是激活海量存量的體制機制。三是陪伴式服務很值錢。誰協助做的規劃(包括設計),誰負責陪伴落地實施。陪伴落地實施可是大學問,我以為應該屬于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陪伴式服務值得花大價錢買!
假如你是書記縣長、書記鄉鎮長,你要花錢買的主要是上述三樣真正值錢的東西。你花了大價錢,沒買到上面三樣東西,說明你受騙了。
第四,要明白,我們國家的規劃設計服務體制有重大缺陷。例如:有資質的一般不干活、或干不了活;規劃設計服務一棰子的買賣才合法,陪伴式的服務不合法;民間匠人、藝人都是鄉村振興的“名醫”“大師”,但都沒考證,不能上崗。要對“改革”進行一些再改革!這個改革不能指望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改革,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人去設計,當然是設計出有利于他們”容易賺到錢”的服務體制。一個鄉縣買一個機構十年的“社區營造(含規劃設計)”服務,這種改革自已探索才行。專家學者設計的服務體制怎么可能把他們自已變成“住村仆人”!
唉,又得罪人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