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來自農業農村的改革和創新。2017年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部署。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對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完善農民風險分擔機制,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正是“改革和創新”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2018年的大災保險必將勇擔重任。
大災保險救民于危難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相較于傳統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大,具有“高成本、高收益、高風險”的生產特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我國的保險保障水平尚不能與之匹配。
增強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保障力度迫在眉睫。今年年初的一次政府座談會上,一位來自安徽的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向李克強總理反映,現有的農業大災保險理賠標準太高,“大災不賠,小災賠不了多少,搞不搞沒意思”。李克強當即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適應廣大農戶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迫切需求。
在去年4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指出:“我們必須發展大災保險,這不僅可以提高農民抗災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民收入提高,也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
隨即,5月中旬,財政部會同農業部、保監會共同研究制定了《糧食主產省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工作方案》,并印發了《關于在糧食主產省開展大災保險試點的通知》,明確提出今明兩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選擇200個產糧大縣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試點保險標的首先選擇關系國計民生和糧食安全的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和東部試點縣的保費補貼比例也分別提高至47.5%、45%,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
在糧食主產省開展大災保險試點,是滿足農業規模經營風險保障需求、增強農業保險內在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將為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多層次、高保障農業保險產品體系積累重要經驗。
政策引領下多省探路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農業生產的風險分布、風險特征相應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特點,廣大農戶要求提高保障、按需定制的呼聲不斷高漲。據記者了解,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對農業大災保險產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提高賠付金額方面,因此試點工作主要圍繞提高農業保險保額和賠付標準。
以安徽省為例,2016年末全省耕地流轉率已接近50%,各類家庭農場、合作社數量超過15萬個,集中化規模生產日趨顯著。該省決定繼續擴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在覆蓋農業生產物化成本基礎上對接大災保險政策,建立大宗農作物“基本險+大災險(補充險)+商業險”三級保障體系。全省16個市各選擇1個縣(區),對于種植規模5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水稻、小麥、玉米在基礎保額上,疊加商業險進一步提標。經營模式上,保險公司在保費補貼政策框架和市場機制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通過計提大災風險準備金,購買再保險等措施,防范化解巨災風險和超賠風險。
除此之外,江蘇省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工作也于去年7月啟動,范圍包括14個試點縣(市)轄區范圍內的省屬農場。與以往基礎性農業保險相比,大災保險責任范圍進一步擴大,水稻大災責任保險新增“高溫熱害”,小麥新增“干熱風”,且保額大幅提升。
如火如荼的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探索離不開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去年12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認,“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研究出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意見,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12月1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再次強調,要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研究出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意見,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要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降低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生產風險,增加收入。
農業保險作為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源支農的有效方式,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抓手。據悉,2017年第二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63.70億元已于近日撥付,其中大災保險試點資金30.18億元,合計全年共撥付保費補貼資金179.04億元,同比增長13%。預計可帶動全國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470多億元,提供風險保障2.3萬億元,補貼資金使用效果放大130倍。
多方發力分散大災風險
農業保險是國家一項重要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不完善可能阻礙政策發展。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在農業保險建設的過程中,我國表層上的農業保險體系已初步構建,但力度還不夠,對于規模經營農戶,大災保險就是薄弱環節。
其實,商業保險公司在大災保險產品的開發上一直在做努力,比如人保財險對農業大災保險產品就早有探索。人保財險河南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小麥種植保險擴展保險金額保險是在冬小麥政策性保險基礎上研發的補充商業保險,當初開發該產品就是因為新型農業主體日益漸多,有些種植大戶主動要求購買保障程度更高的保險。”
但據記者觀察,僅憑險企的一己之力顯然不夠。農業保險大災風險準備金不足問題會導致保險公司無力賠付,因此建立多方參與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尤為必要。由32家直保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組成的中國農共體已成為我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中國農共體成立以來累計賠付支出148.4億元,有效支持了農業保險市場,尤其在重特大極端天氣災害中,中國農共體支付賠款占總賠款的40%以上,發揮了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作用。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應成為建立多層次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基本思路。根據有關研究,農業保險的經營風險比一般的財產保險要大將近10倍,而且我國農業保險是典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不能像一般的商業保險賠了錢就放棄。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認為,再保險對于保險公司的大災風險分散至關重要。保險公司是專門經營風險的機構,應對自身的風險和責任進行全面評估,實施有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再保險安排。如果再保險承保后還有超賠責任,還需其他渠道介入。比如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除了政府有專門的再保險機構、提供價格優惠的再保險保障之外,制度上還安排指定的政策性銀行或財政部門提供貸款。
對于農業而言,多方參與保障可謂是給廣大農民“雪中送炭”,此舉不僅可減少農戶的實質性損失,保護他們參與農業產業的積極性,也能讓政府在惠及“三農”方面有更大的作為。農業現代化是農業保險的前提,農業保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支撐。農業要實現現代化,就要消除“突如一夜狂風來”之后的欲哭無淚,這個成果的達成還需政府、直保公司以及再保險公司等的通力合作,負重前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2018-01-0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