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湘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三農”工作水平。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帶來新機遇。作為財務工作人員,我認為,貫徹落實財政支農政策是關鍵。
(一)穩定完善現有財政支農政策,保持支農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結合中央、省、市、縣相關文件精神,會同相關部門,通過科學編制規劃,夯實基礎工作,抓好規劃對接,做好項目儲備,積極申報項目等工作舉措,積極對接上級財政支農投入,做大做好全市“三農”投入蛋糕。不斷完善和創新財政支農方式。繼續把“三農”投入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同時清理盤活歷年涉農項目存量資金,統籌使用結余結轉資金,提高支農資金投入規模。
(二)不斷激發支農政策活力。雖然財政支農規模不斷增大,但是我國財政支農規模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保證之前支農資金總量的基礎上,繼續增加財政“三農”投入,科學調整支農資金增量,優化支農資金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項目實施一個、成功一個、群眾受益一個。2017年,各項支農資金整合500萬元的村有很多,在重金投入之后,這些村改頭換面變得漂亮宜居。但一些村的發展仍然相對滯后,經濟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還有一些不穩定因素,一些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還要繼續加大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加大農業人才培養。財政長期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2017年,我市下派57名科技特派員,滿足不了全市297個村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和農業的穩定快速發展。因此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提升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水平勢在必行。同時,要加強農業能人、致富帶頭人的培育,讓每個村組的能人達到一定的比例。支持鼓勵本鎮本村外出務工人員、產業帶頭人、致富能人大戶等領辦創辦經營主體,讓農民群眾從思想上、情感上更加容易接受經營主體。讓能人、致富帶頭人示范帶動,做強做精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除此之外,還需要采用補助、貼息、擔保、稅收減免等手段,鼓勵返鄉農民工、農村青年、大學生、轉業軍人等返鄉創業,讓這些人成為鄉村現代化發展的新型主力軍。
(四)加強支農資金監管。確保支農資金安全通過預算執行追蹤、財政監督檢查、績效評價等工作的開展,加大對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情況的了解和掌握,重點加強對資金量大、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度大的惠民項目資金的追蹤問效,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發揮實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